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咏芍药花(题片诗五首 附诗评)

火烧 2015-06-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9
文章围绕咏芍药花题片诗五首展开,结合诗评探讨如何跳出诗文写作的空洞,强调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并分析诗文空洞的弊端,提供写作技巧与实例。

 咏芍药花(题片诗五首)

诗评:如何跳出诗文写作的“空洞”

 b806ad410b07d7497ec033833295883c.jpg

深闺花王亲姊妹

雍容华贵品相端

天生丽质不描画

亦敢芍药称牡丹*

姐姐花魁压群芳

小妹品貌夺花相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女可为姊妹花

e33033c9f521c69cda20647ab6c0f540.jpg

自古就为爱情开

七夕相送花浓艳

风流惹得才子爱

醉卧花丛不思还

1bbb3ff0cf54ec2317a3dc748618cd4a.jpg

本色原来是白雪

清净之心如荷莲

只因东君勤耕种

五颜六色妆江山

b05c81d9fe0c4a669f12ca95b8ebe9bc.jpg

牡丹唱罢侬起舞

接天连陌花浪翻

花神花仙皆独揽

五月花中天惊艳

*《开元天宝花木记》:“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

 

王婆卖瓜183

诗评:如何跳出诗文写作的“空洞”

 

写作诗文,如何跳出诗文的空洞,结合本题片诗的写作,笔者有三点体会和博友交流。

  一、传递信息是诗文重要负载

用诗文、画作传递社会和时代的信息,这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使命。

杜甫的名篇佳作《新安吏》,就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的空前破坏,唐朝统治者在国难当头时,却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的情景。

胡也佛画了一幅0.9平尺,描绘寡妇李瓶儿与西门庆偷情的场景,这幅拍卖到100多万元,画作最为成功之处,就是负载大量信息。去掉画中性交的部分,画面描绘的近百件物品,从家具、陈设、衣服、装潢,到礼品盒上的印章,都细致准确的进行了刻画,负载了宋朝极为丰富的信息。

所以,用诗文、画作传递社会和时代的信息,是成就名篇佳作的核心要素。而这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二、诗文空洞是文坛的癌症

空洞,这是文坛的大敌,甚至是死敌。古今中外,有无数的诗文,都毁灭在空洞之中。

空洞的诗歌与空洞的时代。中国是个诗歌王国,可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歌,绝大多数都空洞无物,绝大多数都是过往云烟。就拿魏晋六朝的空洞诗文和初唐内容空洞,绮艳淫靡,辞藻华丽,形式呆板的宫体诗来说,几乎都难经岁月洗练,几乎没几首诗歌传世。

空洞的描写与空洞的诗歌。抛开这种时代性的文化空洞,通览唐宋以来诗篇的一大通病,就是描写的空洞。就拿姜夔咏芍药的名诗《侧犯·咏芍药》,其中,描写盛开的芍药是“金壶细叶”,这就是空洞的描写,用到牡丹也行,用到大丽花也中,甚至用到哪种花几乎都可以。还有的咏芍药:“火红五月霞映天,芍药芬芳香满园,霓彩璀璨色娇艳”,你若把诗中“芍药”两字换成牡丹、郁金香、杜鹃花,这诗能照念不误,那这样诗句的描写,就是空洞无物。

空洞的诗人与空洞的诗作。诗文的空洞,空洞的诗文,这也是当今文坛萎靡的重要病因。现在中国的诗人能有上千万,出诗集、入作协和诗会的也有上百万,可写出的诗文,几乎都是花里胡哨,几乎都是无病呻吟,几乎都不负载信息,几乎都空洞无物。之所以如此,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诗人的“空洞化”,也就是诗人太自恋,太浅薄,还太孤傲。

或者说,正是这种空洞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空洞贫瘠的文化土壤,才畸形的生长着中国政坛上的空话连篇、大话连篇、废话连篇,也畸形的生长着中国一种脱离实际的政治生态。

三、如何跳出诗文的空洞

诗文的空洞,成了吞噬诗文的“黑洞”,那么,如何跳出这个空洞的“陷阱”,去增大信息负载。结合撰写的这几首题片诗,笔者谈三点感受。

一要传递有关芍药的知识。“本色原来是白雪”,后来被园艺成“五颜六色”;“牡丹唱罢侬起舞”,是交代此花紧随牡丹次第开;“五月鲜花天惊艳”,是交代这是五月开的花;“亦敢芍药称牡丹”,是说长得和牡丹能成匹对,而且,还附有出处等,这都是讲有关芍药的知识。诗文,因有负载知识的功能,而负载知识的本身,就是负载信息。

二要揭示有关芍药的品性。在中国的文化中,无论什么都是品性之上,丢了品性,就丢掉了一切。而很多人写诗,恰恰就倾注于表面化的描写,而忽略了对品性的关注,这就让空洞和浅薄连到了一起。

笔者这几首题片诗,则没忘记关注和讴歌芍药的品性:“花王深闺亲姊妹”,“小妹品貌夺花相”,“自古就为爱情开”,“风流惹得才子爱”,“花神花仙皆独揽”等,就在揭示芍药花的品性不俗,以凸显其在花中的地位,以凸显其独有的个性。揭示品性的本身,也是写作手法的拟人化,也是在传递有关对芍药评价的信息。

三要写出有关芍药的意味。意态,往往是看不见的,“意态由来画不成”,但意态和意境是真实存在的,它决定诗文的滋味,它决定诗文的品味。古代佳作诗篇,无一例外的都很有意境,如,孔子《咏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白居易的感芍药花:“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钱起感怀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本篇诗歌创作,自然要注重意境和意味,不能将其低俗,其中的“雍容华贵品相端”,“自古就为爱情开”,“清净之心如荷莲”,“生女可如姊妹花”,“接天连陌花浪翻”,这里就有意境,有意态,有气势。

笔者在注意把握这三点中,力求跳出写诗的空洞无物。在这篇题片诗的后面,写下这篇诗歌评论,也是为本题片诗增大信息负载。而所题的四幅片子,不仅是美的欣赏,也是直观传递重要信息,仅看芍药的花型,就绝非仅仅是抱团枝头,那也是千姿百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