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二)

火烧 2015-06-01 00:00:00 经济视点 1031
本文为对称经济学术语表第二部分,涵盖线性思维方式、对称思维方式、经济学思维方式及逻辑相关概念,重点解析对称逻辑与辩证逻辑,适用于深入理解对称经济学理论。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 术语表(二)
 
线性思维方式 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质的抽象而不是本质的抽象,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的、片面、直线、直观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只是知性逻辑,但如果把其作为思维方式就是线性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复杂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
 
对称思维方式 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对称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对称思维方式实现了思辨性与实证性的统一,是解开悖论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思维方式  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指导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经济学思维方式必须是对称逻辑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逻辑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
 
逻辑思维 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逻辑学 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形式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
 
数理逻辑 形式逻辑形式上符号化、数学化的逻辑,本质上仍属于知性逻辑的范畴。
 
数学模型     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
 
辩证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理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含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两大类型或两个阶段。
 
矛盾逻辑 研究人的认识从知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思维规律的学说,包括分析与综合两种类型、两个阶段。分析是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综合是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矛盾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初级阶段,是形式逻辑向对称逻辑转化的中间环节。
 
对称逻辑   既指对称的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也指研究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学说。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是辩证逻辑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
 
对称逻辑学 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对称逻辑学是逻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对称逻辑学使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得以统一而形成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对人类的思维规律作出统一完整的说明。
 
悖论 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实际上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内容、形式、对象范围的混淆。真正的悖论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是自洽的,因此不能把传统的逻辑错误看成悖论。正因为悖论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是正确的,所以在形式逻辑框架中无法解悖,要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
 
悖境 相互矛盾的局面。如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时存在,银行有钱不放贷同时企业无钱不开工,房子供过于求却房价居高不下。
 
抽象 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分为质的抽象和本质的抽象。分析形成质的抽象,综合形成本质的抽象(也叫具体的抽象)。作为科学体系出发点和人对事物完整的认识,只能是本质的抽象(具体的抽象)。质的抽象只能是本质的抽象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作为完整的认识,更不能作为科学体系的出发点。
科学 反映客观规律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其对象是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
 
经济理性   解释经济现象、探讨经济本质、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基础 即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学中其他理论都是其推导出来,包括经济学体系出发点与经济学根本方法。在科学的经济学中,经济学基本理论就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经济学公理与经济学定理。但西方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所以西方经济学只有经济学基本理论,没有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理论 由经济学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经济学逻辑体系,包括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与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学科学真理,内容是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形式是语言。不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往往是复杂经济现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经济学原理 反映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学科学规律,包括经济学公理与经济学定理两个层面。只有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才有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构成经济学科学真理的内容,语言构成经济学原理的形式。原则上用任何一种语言表述同一经济学原理等价。
 
经济学的出发点 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科学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
公理 不证自明的、作为一门科学出发点的该门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它是一门科学涉及领域的最深层次的本质的反映,包含这门科学所有其他原理的萌芽,这门科学所有其他原理都是这个公理的展开。
 
假设 没有得到理论和实践验证的设想。
 
经济学公理 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最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
 
经济学定理 由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用命题表达的经济现象次深层次特殊本质的抽象。
 
市场的逻辑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反映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
 
金融的逻辑   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金融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
 
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人想象的、虚幻的东西也是一种存在,属于意识的存在。虚拟世界也是一种存在,是人的意识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质上仍然是意识的存在。但虚拟世界的载体(互联网的硬件设备)是物质的存在。
 
客观存在 物质的存在。
 
物质 意识之外的存在。
 
实体 由要素、结构组成,能承载属性和关系的相对独立的存在单元,包括物质实体与意识实体。
 
实在 实际存在的东西,与虚幻的存在相对而言。
 
客体 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存在,包括物质客体与意识客体。
 
主体 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存在。
 
纵深学科 研究具有纵深关系的各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对主义 只承认事物相对性不承认事物的绝对性的本体论和只承认真理相对性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的认识论。是诡辩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基础。
 
不可知论 从经验主义和相对主义出发,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理论。
可证伪性 命题能够被事实和逻辑否定的属性。
 
思辩性 人的思维能够通过逻辑推导证明或证伪命题的性质。
 
科学规律 通过概念的特定联系表现出来的主观思维的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客观规律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展开来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实证性 存在论范畴,事物的存在性质,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指命题能够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得到证明的性质。经济学的实证性是指实际经济效益对经济学理论的证明,是价值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经济学的实证性蕴含了必然性与规范性。
 
必然性 因果论范畴,事物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规范性 目的论范畴,事物存在的应然性质,回答“怎么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道德尺度 以道德、应然、合理的标准衡量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价值性。
 
历史尺度 以实证、必然、真理的标准衡量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践的价值性。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经济学的本体论,经济现象后面的深层次本质、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规律、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背后经济学范式产生和转化的内在必然性及对这种必然性的理论反映。
 
发展 发展是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与德智体能全面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相对于增长而言。增长狭义指的是按GDP来计算的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全面的。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发展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对称、和谐、协调、融合与可持续进步。
 
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