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请李弥两天后再撤掩护渡河,李弥:刘峙让我们撤的
淮海战役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歼灭,和李弥跑得快有很大的关系。
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之前,按照杜聿明的原计划,是要把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几个兵团摆开,向北反攻济南的。但这几个兵团刚沿陇海路摆开,杜聿明临时被抽调去收拾东北战场的残局去了,这几个兵团就被摆在陇海路上没人管了。刘峙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不做安排。
这几个兵团中,黄百韬、邱清泉两个兵团都是五个军的大兵团,战斗力比较强,李弥兵团只有两个军,是刚编成不久的小兵团,只辖第八军和第九军两个军,原本是要由范汉杰带到东北战场去的,临时被抽调留下来了,兵团司令也从范汉杰改为李弥。所以,李弥在几个兵团司令中相对资历要浅一些。
淮海战役开始前,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要求,决心以徐州为中心进行战略决战,陇海路附近的几个兵团都要分批次向徐州附近撤退和集中。曹八集、新安镇等重要节点原本由李弥兵团驻防,保障徐州的外围安全,李弥兵团撤退后由黄百韬兵团接防。李弥兵团接到刘峙的命令后即开始撤退,完全不管黄百韬的死活。
但黄百韬兵团在撤退的时候,工兵带少了,没有另外架桥,只有一座运河铁桥,渡河本来已经很慢,又在渡河时出现了一辆大卡车在运河铁桥上卡住不能动弹的情况。再加上顾祝同非要黄百韬等着四十四军王泽浚的部队,一起向南撤退,耽误了时间,导致黄百韬兵团没有来得及完全渡过运河,就遭到了解放军攻击。
十一月八日,黄百韬特意赶到八义集十三兵团指挥部,找到李弥,谈了他当时面对的情况,实际上是希望能拉住李弥,让李弥不要这么着急的向后撤退,能多留一下,帮忙掩护侧翼安全,等第七兵团渡河完毕之后,再向徐州撤退。但李弥表示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必须撤回徐州,第八军先撤,第九军后面也要撤。
而且,这时候由于何基沣、张克侠起义,解放军已经开始从侧翼渡运河,第九军也已经发现了解放军有几千人的部队正在宿羊山以北架桥,准备渡河,但李弥并未指示第九军马上堵击,而是提醒黄百韬要自己注意贾汪方面的情况。黄百韬说,我的部队还没渡完河,还要两天,邱清泉靠不住,希望我们两个兵团能够好好合作。李弥回答说,就看邱清泉的了。
当时在李弥手下的第九军任副军长的李荩宣当时解送黄百韬,送黄百韬走的时候,黄百韬一改以往谈笑风生的风格,也沉默不语了。李荩宣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李弥不能等黄百韬兵团渡河完毕之后再撤退呢?黄百韬兵团还没完全渡过河,无法接替防务,李弥就直接向徐州撤退,等于给解放军开了个缺口。
但李弥认准了刘峙的命令,就是不管黄百韬兵团的死活,非要抓紧向徐州撤退。那么,为什么刘峙要这么火急火燎的要李弥兵团赶紧向徐州撤退,不能等黄百韬兵团完全渡过运河呢?就是因为五十九、七十七军突然起义,徐州城防空虚,刘峙此时还在徐州,所以感到特别紧张,只能就近命令李弥兵团赶紧回徐州驻防。
黄百韬兵团十一月十日被包围在碾庄圩之后,十一月十二日,刘峙又命令李弥和邱清泉兵团全力救援,邱清泉兵团从南向北进攻,李弥兵团从北向南进攻。国军统帅部对此也十分重视,邓文仪、蒋纬国也亲自到前线督战。这时候李弥兵团撤回徐州才两天,就又跑回去解救黄百韬兵团去了。
早知如此,往徐州撤退稍微等一等,黄百韬兵团也许也不会那么快就被包围了。但这就是当时国军将领的实际状态,都不相信友军,都怕被歼灭,都想保存实力,只要能溜就坚决溜,完全不管大局,只要自己能赶紧逃离战场,就算是胜利。李弥兵团自己虽然逃离了碾庄圩,但却没能逃得了兵团被歼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