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藏在汉字里的性别暴力与文化偏见

火烧 2015-12-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探讨汉字中性别暴力与文化偏见,以‘姦’字为例,分析其象征意义及艺术展因敏感内容被取消事件,揭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核心提示:“在日常语言中,有多少中国人能意识到,在每个成语的男女性别指涉上,男性总是排在前面的?”

  向承美系列作品“女娲复苏”中的一张照片,它描绘了中国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中国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曾经备受尊敬。该照片原定在艺术展《姦: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号》中展出,但该艺术展已被取消。

  参考消息网12月4日报道 外媒称,如果英文中表示“强奸”(rape)、“亵渎”(defilement)、“通奸”(adultery)等意思的词是三个“女”字(womanwomanwoman),那会怎样呢?汉字“姦”的英文翻译大致就是这些,这个字由三个女组成。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4日报道,1949年以后,作为帮助提高识字率的一种辅助手段,“姦”被简化成“奸”了,但三个女的写法仍是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中国社区的标准,大陆人也大都认识这个写法。

  报道称,出于对这个字的性别关联的不安,一个艺术展的策展人把该字作为展览的主题,这个艺术展原定于11月25日的联合国国际消除对妇女和女童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在北京开幕。

  题为《姦: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展原定要持续到12月10日的国际人权日(Human Rights Day),是为期16天的抵制性别暴力全球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在网上使用#orangetheworld井号标签。然而艺术展被取消了。

  报道称,但策展人、女权主义者与评论员说,仍有迫切必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佟玉洁是被取消的艺术展的学术召集人,她在为展览准备的文章中写道,“为什么由一个女人变成三个女人的字是具有如此政治和道德想象的符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理论仇恨的对象?”

  佟玉洁提供了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与政治典籍中的例子作为证据:

  在出自公元前四世纪的《左传》中,“姦”的意思是“邪恶”:“弃德崇姦,祸之大者也。”

  在同期的《国语》中,“姦”的意思是叛徒: “乱在內为宄,在外为姦。”

  报道称,汉语言学专家、首都师范大学CET对外汉语学习项目的负责人莫大伟(David Moser)说,所有的语言中都写进了性别,但由于中文的视觉特性,它在中文中特别引人注目。

  “在日常语言中,有多少中国人能意识到,在每个成语的男女性别指涉上,男性总是排在前面的?”他在一封电邮中说。

  “比如‘一对夫妇’是丈夫和妻子,‘父母’是妈妈和爸爸,人们从来不会说‘母父’。甚至像‘男女老少’这种意识是所有人的短语,也下意识地强化了所谓的‘自然’的等级结构——男在女之前,老在少之前,” 莫大伟说。

  报道称,中文很重视传统,这门可以极具美感与微妙的语言,也夹带着经久不衰的歧视。

  “如果把它们顺序反转,人们不觉得这仅仅是为了平等的缘故进行的倒装,”莫大伟说。“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直接将其视为 ‘错误’。”

      原题:美媒解读:藏在汉字里的性别暴力与文化偏见

 

  【延伸阅读】汉字繁简之争:从近代起争论不绝 至今仍有争议

  资料图:台湾举行汉字创意活动,大陆艺术家简体字作品参展。图片来源:台湾“中央社”

  中新网12月3日电(宋宇晟)1日,台湾媒体报道称,有网友发文表示,使用繁体字的其他地区开始渐渐接受简体字,未来台湾可能是唯一使用繁体字的。一些网友趁机鼓动将繁体字“申遗”。这让有关汉字繁简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有关汉字的争论自近代以来便绵延不绝。及至今日,类似的争论仍然存在。只不过当下有关汉字争论的环境已和当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现出与近代不同的、另一种状态。

  古代也有简体字

  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汉字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全史•汉字史》中写道:“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向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有研究指出,现存的汉魏以来陶器、碑刻、书帖上,简体字时有所见。例如,出土于敦煌的汉简中,就有简化的“书”;成文于南朝的《千字文》,也出现了简化的“汉”。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郭锐就曾表示,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大体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系统,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量“俗字”就是民间流行的简化字。当代编纂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就收集了1600多个“俗字”。

  不过,这些古代的简体字皆流行于民间,在当时并没有“合法地位”。

  资料图:民国时期的小学生试卷。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近代汉字繁简争论尤甚

  到了近代,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国势衰微与西方文化的涌入,汉字的繁简之争渐起。

  晚清时,就已经出现了主张用万国新语替代汉语汉字的言论。这当然属于相对激进的言论。

  1909年,清末学者、后参与创办中华书局的陆费逵提出了看似“中庸”的办法。他曾在《教育杂志》上呼吁“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

  而晚清“国粹派”代表章太炎对汉字拼音化和用万国新语来替代汉语的言论反对甚力。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改进之法”,即在部首结构上“法古”。他还曾指出,为求汉字便于书写,应学习章草写法。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均遭到新文化派不同程度的批判。这其中,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人都曾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不过,钱玄同似乎更为实际一些。他曾说:“我现在是极端赞成的(中国废去汉字改用拼音)。但是我以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存心浮气的、乱七八糟把拼音一拼,就可以算完事的。”

  在此基础上,简化字的相关书籍屡屡出现。1928年,胡怀琛的《简易字说》出版。1930年,刘复与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出版。1934年,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1936年,容庚《简体字典》、陈光尧《常用简字表》出版。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1表。

  同一时期的国民政府也于1932年,由教育部公布并出版了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又采用钱玄同《简体字谱》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当时考虑到凝聚民心、抵御入侵的时局因素,南京政府接受了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建议,于1936年通令收回了该字表。

  而一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的1952年,蒋介石还曾再次提出汉字改革问题,但终未成形。

  国家层面的汉字简化

  事实上,从清末以至20世纪中期的汉字改革,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解放以后的情形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国大陆政治的统一使得在国家层面进行汉字简化变得可行。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多次修订的基础上,提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并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公布,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到1964年3月,从《简化字总表》看,其总数已经达到2238个。

  此次简化的汉字多被民众所接受,并沿用至今。与这次的成功相比,在1977年还曾有过一次不那么成功的汉字简化。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其中包含848个字。有报道总结这次简化的特点是“既减少了字的笔画,又精简了汉字的数量”。但随即便被周有光、胡愈之等人批评为“比例失调、难看之极,一味追求简单而失去了汉字的风貌”。1986年6月,这些字被废除。

  资料图:2009年四川高考甲骨文作文《熟悉》。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繁简之争不绝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有这样的表述,“提倡使用简体字,妥善处理繁体字”。而后的“用简识繁”原则可以算做是对此处“妥善处理”的细化。

  不过,随着近年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关于汉字回归繁体的声音也不绝于耳。2008年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此后,几乎每一年的两会期间,与繁体字相关的问题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一直到今年,冯小刚、张国立等人还曾在两会期间呼吁适当恢复繁体字。

  这也再一次将汉字的繁简之争提出。该话题也总能借助网络形成讨论,而网友也持不同观点。有人说此举利于传承传统,也有人吐槽“考试答题,时间更加不够”。

  (2015-12-03 08:52:01)

  【延伸阅读】东亚日报社论主编:发展汉字文化可让中韩更加亲近

  11月10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和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图为东亚日报社论主编黄镐泽出席论坛并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 张翔)“如果能够继续地共享和发展汉字文化,中韩一定会在各个领域更加地亲近”,韩国东亚日报社论主编黄镐泽在今天举行的第七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上如是说。

  黄镐泽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讲述了汉字在中韩交流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他谈到,韩国文化长期以来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语》、《中庸》、《诗经》这些中国的古典都是韩国知识阶层用来培养哲学和道德修养的必读典籍。但是随着没有学过汉字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现在报纸也开始逐渐地不再使用汉字了。近年来,在韩国年轻大学生中,能够阅读中国古典原文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

  黄镐泽指出,“我们这一代人,当时只要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话,基本上都能够掌握2000个常用汉字,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这样了”,所以韩国不同年龄之间文化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

  黄镐泽说,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国,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也在逐渐的增加,但是他们只是把汉字当成外国的文字来学习,他们并不了解汉字在韩语中是非常必要的因素。韩国人祖先也有很多诗、书籍和碑文,如果不学习汉字的话也很难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黄镐泽认为,现在世界正从由技术知识主导的知识经济转向创造经济,在基于技术知识的经济模式下,科学和理工是重点,而在创造经济模式下,和知识相比,这种创意会成为核心。在这个时代,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其他人看不到的、能够想象出前所未有新事物的能力,所以不断地能够涌现出创意的人文学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黄镐泽说,中国的这些典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其中含有生活的普遍真理和智慧,所有人文学的中心都是有古典存在,才能够成为中心。韩国人应该学习一下中国的古代典籍。

  据悉,第七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和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联合承办。中韩媒体高层对话自2009年起在两国轮流举办并实现机制化,对话形式和主题不断创新,对话氛围不断改善。对话的参与者涵盖了两国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所有主流媒体。

  (2015-11-10 17:55:01)

  【延伸阅读】台媒:大陆学生迟到被罚抄最复杂汉字“biang”1000次

  这个字笔划是56。(图片取自网络)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台媒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老师王斯俊处罚迟到学生抄写英文单词,但效果不好,后来他在西安偶然发现当地自创、被称为”最复杂汉字“的“biang”字,于是改罚学生抄写biang字1000次。第一位“受害”学生抄到200次就服输了,直呼“再也抄不下去了”。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网站10月28日援引《成都商报》报道,王斯俊非常重视学生的出勤率及準点率,但不管怎么强调,总有学生会迟到。他要求迟到者抄写1000个英文单词,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方式有缺陷,因为学生学英语本来就要抄写单词,有些人一天还不只抄写1000个,所以这样的处罚没有达到告诫及警示作用。

  报道称,王斯俊在十一长假时前往西安旅游,偶然发现当地自创的biang字,觉得这个字特别有意思,结构复杂,又富有文化内涵,于是决定改罚学生抄写biang字。

  biang字是一个合字,有多种写法,均无法输入电脑,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又名裤带面,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biang是拟声字,据称因为面在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而在捞出和调味搅拌时,也会发出biang biang的声音。

  第一位抄写biang字的程同学说,本来以为老师在开玩笑。“因为这个字笔划特别多,抄起来特别累。抄写到第200个字时,我就再也抄不下去了。”她向老师提出减免申请,保证以后再也不迟到。

  报道称,据悉程同学到目前为止,果然再也没有迟到过。王斯俊表示,在推出这项措施后,有同学曾经向他提议,有比biang更复杂的汉字可以代替,但他还是决定继续采用biang。“还是那句话,处罚不是目的。”

  biá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知名传统风味面食。(图片取自网络)

  (2015-10-28 13:51:00)

  【延伸阅读】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汉字和书法展》

  “中国汉字与书法:历史与演变”书法作品国际巡展开幕式现场

  人民网莫斯科9月28日电(记者 屈海齐)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字博物馆、北京外国语大学、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和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与书法:历史与演变”书法作品国际巡展开幕式26日在莫斯科博物园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由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副校长苏哈列夫主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赵国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交流部主任马小明、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冯克坚和来自中国的书法家言恭达、韦斯琴、胡秋萍、聂成文、刘颜涛等参加了开幕式。

  五位书法家先后在现场挥毫泼墨,并将作品赠与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及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珍藏。

  宾客们共同欣赏了介绍汉字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图文展览,随后又一同欣赏了中国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据悉,汉字与书法国际巡展先后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在世界各地引起了热烈反响。此次莫斯科巡展更是吸引了广大莫斯科市民和众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透过中国汉字和书法艺术,他们更多的了解了中国书法艺术和汉字发展历史。此次展览计划为期五天,旨在宣传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15-09-29 07:31:01)

  【延伸阅读】京都现夏日盛景:炫目篝火组成汉字点亮夜空(图)

  中新网8月17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古都夏日传统活动“五山送火”16日在环绕京都市的群山上举行。流经市内的鸭川的桥上、大厦天台上挤满了大批与家人一道观赏美景的观众。

  仪式现场。

  日媒称,当地时间16日晚上8点,京都东山如意岳上燃起笔画最长达约160米的“大”字篝火,随后“妙法”、“船形”、“左大文字”、“鸟居形”篝火也每隔5分钟陆续点燃。随着文字轮廓慢慢清晰起来,观赏者中传出阵阵欢呼。

  如意岳上燃起笔画最长达约160米的“大”字篝火。

  据了解,该送火仪式象征着送走日本盂兰盆节期间迎来的先祖之灵,是祈祷祛病消灾的传统仪式。

  据日本京都府警方称,今年人流比遭遇大雨的2014年多了约2万人,达到约6万人。

  (2015-08-17 10:26:0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