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生说“等我下班再死”的背后真正原因=新闻媒体是罪魁祸首
女医生说“等我下班再死”的背后真正原因=新闻媒体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新闻媒体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我国的新闻媒体对医疗行业的负面报道过多,常常报道一些过激,偏见,甚至编造的新闻来吸引老百姓的眼球,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事关重大,现在出现了很不好的苗头,应尽快整顿,现在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太多太杂,重复办各种报刊杂志.重复建广播电视台.致使互相争读者.听众观众.过多揭露党和政府的不良事件.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还大量浪费物资人员.而且为了经济利益乱发非法虚假广告.坑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不够重视,仅应付而以.对好人好事漠不关心很少报道,对那些偶尔发生的医疗事故却常常报道,造成现在病人和医生关系十分紧张,比如象我们中美创新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的北京合作医院为了切实解决病人花钱或没钱治不了病的后顾之忧,实行不收任何押金,治好病再收费,治不好不收费的措施,这么好的举措,不但无一新闻媒体给于报道,还常有记者来暗访是真实后要我出钱做广告。希望党和政府及时整顿新闻媒体.严惩不良记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
日前,汕头一位女医生在自己的微博上盼病人“等我下班再死”的言论,成了舆论的热点,很多人批评这名医生“冷血”“没有医德”,一时间,这名医生似乎成为当今医生道德低下的活典型。
尽管在网络世界中,有很多网友认为这名医生不过是说了一句真心话,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名涉世不深的女医生,出现这样的想法,对于病人而言,依然潜伏着一些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些相关报道中,我们获知,这名年轻女医生在平时的表现并不算坏,这就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每个人在看病时,都希望自己能遇见一个医德高尚的人,因为患者是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寄托给了医生,如果医生不能全心全意地提供医疗服务,患者付出的代价,很可能十分惨痛。而且,不管什么人,一旦失去了健康,都会十分脆弱,在这个时刻,人性的光辉显得尤其珍贵,而一个不具备相当道德水平的医生,很难把人性的光辉传递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社会对于医生的道德水平格外敏感。打造一个高道德水平的医疗群体也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有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似乎并不太在意社会的期待,居然和普通人一样世俗,害怕辛苦,喜欢挣钱,实在让人不能放心。
可是,这些年关于医德的批评几乎不绝于耳,但医德水平却并没出现太大的好转,为什么呢?
这让笔者想到一位工作多年的医生曾对我感慨,工作这么多年,很少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一来到工作岗位,面对的除了病人的求助,就是病人的质疑,以及行政部门这样那样近乎刻板的管理制度,自己似乎就像个机器一样,生活在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之中。把病人治好了,得不到多数赞赏,出现些瑕疵,可能面对各级部门的问责。这种日积月累的精神挤压,在很多时候感觉自己似乎随时都可能崩溃……
应该说,这名医疗同行的感慨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是依靠对医生设定这样那样的禁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医疗安全,反倒可能刺激医生的某些对立情绪,让医生和患者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事实上,汕头的这名女医生之所以在微博上说出那样的言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医务工作者,当他们面临一些困惑时,当他们希望一个温暖的被窝时,他们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倾诉途径,很多时候只能压抑在心中自然化解了。
因为在微博上说了过分的话,这名医生被暂停了行医资格。这样的决定不能算错,但笔者以为,这其实又是一次懒政,处理一名医生很容易,但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是改善医德的关键。
我认为上述现象不可简单地以“医德医风不好”来定论,其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整个医疗行业和医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技术、轻德行的现状,使得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逐渐被忽视。造成病人被符号化、机器化的普遍现象。病人所有人性化的东西被无视了,临床活动医患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平等、宽容、爱心以及医务人员追求卓越、正直、严谨等人文的东西丧失得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批评指责越来越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这样的医学现状与医学课本提出的实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相悖的。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生命活动是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规律的共同支配,其生理或疾病不但由生物因素所决定,而且也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决定。从服务对象讲,医学面对的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的“自然人”与“社会人”合为一体的“人”,医务人员只有充分理解、尊重、抚慰、关爱生命,才能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从工作过程讲,每一种疾病,每一个病理过程,每一种临床表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务人员只有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觉地运用现代医学模式来指导临床实践,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出发,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洞察和分析能力,加强人文关怀和更进一步地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提高医疗效果;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社会公众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误解。
其二,整个医疗行业已被推向市场,市场经济因素对医院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在医院内部运作中无处不在:在很多医院,医生尤其是心肺科和急诊室的医生值班要24小时连轴转,晚上又常因接诊病人或处理科室病人无法入睡,第二天早上则继续查房处理分管病人。常常一干又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工作严重超时,没有补休,值一个班的酬劳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平均也才20多元。试想这样一个几乎等于无偿奉献的“救死扶伤”的医疗行径真的能无限延续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吗?人性是趋利的,医务人员毕竟首先是人,而后才是医务工作者。人在努力工作满足自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就满足了其自身物质和生活需要。如果付出和回报长期不成正比,则可能滋生一些不健康的行业歪风僻如在医药回扣利益的驱动下不理性的医疗行为;收受红包行为等。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在“救死扶伤”和“经济回报”的两难选择中煎熬着自己的良心、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在这种长期的煎熬中,有的人变得玩世不恭;有的人弱化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要求;有的人强化了经济回报的选择;,还有人则改行另行其道。但从这个层面上来讨论医德医风建设,决不仅仅是医务人员个人的问题,还有更深一层的社会因素。这要求医院、政府和社会共同寻求一个更有利于平衡的医疗操作模式。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讲政治、讲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少了,而是很多时候没有落在实处。形式主义和浮夸风并没有真正推进职业道德教育,而是把其虚拟化了。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常常被看作上级向下级层层“摊派”的任务,没有不行,那就要“搞个样子”。大会小会的发言、总结、汇报,大张小张字数或多或少的“心得体会”,不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而是文章报纸教科书你抄我的,我抄他的,网上下载更是阵阵浪波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很多“心得”都是似曾相识,或是言不由衷,要不就是不知所云。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医生工作本来就很忙,对于思想政治和医德医风教育,常常不是溜号就是开小差。只有结合实际,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真正与医学自然科学相结合,内化为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在医学工作中能自觉遵循职业良知,遵守社会公德,关心同情患者疾苦,少搞形式,多做实事,才是身体力行,为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尽已所能。在这些方面,党员、干部更要身先士卒,“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效果肯定会比读文章、派文件、开大会、小会好的多。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往往体现在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工作中自觉遵循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工作成效上。
中美创新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院长陈中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