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语录》何毒之有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孔子之所以传世,主要因为“立言”而不是他生前有什么“功”。他通过《论语》而青史留名。没有《论语》,孔子不过是一个人的名字,任凭人们去想象,去传说。即使有人有兴趣研究,也不可能成为“显学”。研究孔子,主要是研究《论语》。《论语》就是“孔子语录”辑录。像“诸子百家”,都是因为“立言”而独树一帜,成为后人研究的对象。“立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孔子的《论语》,是他去世若干年之后是由后世子孙及弟子编纂而成,应该是《孔子语录》汇编。其中到底有多少是老夫子的原话、原意,是不是“断章取义”,漏掉了多少,谁也不好说,因为其中的许多信息并没有注明。尽管如此,世世代代流传,没有人怀疑,没有人说过什么“断章取义”之类的话。尽管有些话让现代人听起来不知所以,引起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注释”。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自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孔学成为“显学”,一传就是两千多年。民国之后,陈独秀、胡适、鲁迅搞“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儒家思想,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才不那么神圣。
这些年,在文化“多元化”的“倡导”下,在“国学热”中,儒家作为“一元”,独领风骚。祭孔之风日盛,规模日渐宏大,甚至成为官方行为,好不热闹。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连现代文化及其精髓都弄不清楚,都不知道珍惜,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谁知道他们弘扬的到底是什么?
与孔子、《论语》的走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毛主席这个中国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却受到空前的批判,他的言论《毛主席语录》被武断的扼杀了,这也让《毛泽东选集》的价值瞬间被打了折扣。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令人愕然的事,毛泽东,曾经是,现今仍然是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名字,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义毋庸赘述,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在秦皇汉武之下。秦皇虽是千古一帝,功高盖世,却缺少“立言”,被毛主席评价为“稍逊风骚”。
有人认为,按照古人“三不朽”衡量,只有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做到了。如果按照那些人的标准,毛主席不但把孔子、秦皇汉武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也把王阳明、曾国藩甩出了几条街。可以说,老人家是“三不朽”的古今第一人。放眼世界,仍然可以与最伟大的人物相比肩,被称为“巨人中的巨人”。看看那些在老人家身后叽叽歪歪,嘁嘁喳喳的各色大员、大咖,不显得渺小、猥琐、龌龊么?
说起毛主席的“立言”,相比他自己审定的雄文四卷,《毛主席语录》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毛泽东选集》。即使如此,《毛主席语录》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中,也不比任何一家逊色。
其实,世人认识毛泽东、了解毛泽东,甚至理解毛泽东,传播毛泽东,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同步进行的。因为他的巨大成功,人们才注重他的言论、著作。他老人家的言论、著作,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毛泽东之所以为毛泽东。对于全面认识、了解毛泽东,准确把握、学习,不可或缺。
《毛主席语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本来是“宝”,到头来,某些人不但不以为“宝”,却以为“毒”。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那是毛主席的战友、学生、同志所为么?
《毛主席语录》产生的时候,林彪位高权重,早已如日中天。对此,没有什么人怀疑。有能力、有理由怀疑者,却把嘴巴闭的严严实实,没有听到、看到他们的一言半语。林彪不过是为《解放军报》编辑的《毛主席语录》写了一个“再版前言”,就被认为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事实上,他不过是“署名”而已。林彪战功赫赫,功勋卓著,难道还缺那点“政治资本”?这样的评论,固然想说林彪的品德有问题,终究对于《毛主席语录》还说不上直接的伤害。
林彪活着的时候,“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可以说是典型的两面派。其实,在毛主席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在老人家面前“阳奉阴违”的“两面派”不只有他一人。他们或许比林彪更懂得“韬光养晦”,因此,林彪暴露了,他们却“潜伏”了下来。在老人家身后立刻原形毕露,“妖魔化”、背叛的恐怕正是他们。投机的文人、两面派的政客,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国人大开眼界。正应了那句话:王莽谦恭未篡时。
尽管这样,《毛主席语录》没有因为林彪的叛逃而被批、被禁。那时,毛主席还活着,身体也还行,一切都在老人家的掌控之中。
在毛主席身后,只过了几年,1979年2月12日,中宣部作为舆论“总管”,居然发出《关于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通知》。“通知”称:“林彪为捞取政治资本而搞的《毛主席语录》本,断章取义,割裂毛泽东思想,自发行以来,危害很大,流毒甚广”云云。
这,到底是在批判林彪,还是在批判《毛主席语录》?判断起这个并不难。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多的共产党员,不是阿斗,还没有失去判断力。他们也不是诸葛亮。
林彪为《毛主席语录》写“再版前言”,或许有他的目的,相信那些编辑们并不知道,也没有影响他们的编辑。因为,那“再版前言”是在《毛主席语录》成书甚至是出版之后所做。
《通知》中所谓的“断章取义,割裂毛泽东思想”的罪责,无论如何也加不到林彪的头上,应该是为辛勤的编辑们罗织的罪名。没有证据证明林彪参与了《毛主席语录》的编辑,也没有揭发出是那一条“语录”有“毒”,是林彪编辑和加上的。
《毛主席语录》“毒”从何来?毒在何处?再说,谁有鉴定、鉴别《毛主席语录》有“毒”和持有《毛主席语录》的人们是否“中毒”的资格与权力?不但“中宣部”没有,谁也没有!这方面,谁也别把自己当根葱。这样说,对于一些人可能有些大不敬。不敬,也就不敬了!他们已经把另外的一些人踩在了脚下,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先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事实上,《通知》也没有列举那段“语录”有“毒”。不过,从当时的“舆论”看,“毛主席语录”中的一些内容的确已经与某些“政客”、“精英”的言论、思想发生了冲突。“不破不立”,无论是查禁毛主席的某些言论,还是《毛主席语录》被查禁实属必然,决不是因为什么“断章取义”。
如果说“危害”与“毒”性,清除林彪的影响,只要在《毛主席语录》中把林彪的“再版前言”删除就是了,或者再对“再版前言”进行大批判。不能把毛主席、毛主席“语录”与林彪、林彪的“再版前言”混为一谈。正如人们不能把《论语》与评论《论语》的人们混为一谈一样。这样简单的道理,有人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那些人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水平”好像很不相称。或许,就不是个“水平”的问题。
就是这样一本流行了十余年的《毛主席语录》,有人竟视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岂非咄咄怪事?
如果说林彪是往《毛主席语录》上泼脏水,那么,禁《毛主席语录》的人们就是把“脏水”与《毛主席语录》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泼出去的那种人。两种人之间,很有一比,比伯仲。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都是十分荒谬的事。
认定《毛主席语录》“危害很大,流毒甚广”,这种轻易诬陷别人“中毒”的人们,或许就是鲁迅曾经说过的“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 “借革命以营私”的那种人。(《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国人都知道。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应该清楚,伴随着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
此前,毛主席虽然深受全国各民族人们爱戴,主要是因为在他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得解放。对于他的著作,除了一些“单行本”和《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有少量发行,据说是供某些高级干部阅读。特别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文盲、半文盲的广大工农和广大党员、干部,知之甚少。许多人不但没有读过,甚至没有机会接触过。这种状况正常吗?即使是像笔者这样当时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也只是在中学,特别是高中课本上读到有限的毛主席的作品。“热爱毛主席”,仅仅是朴素的、感性的。
是学习雷锋“运动”,推动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错了吗?
雷锋,能够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几近家喻户晓。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解放军报》的编辑们编辑了“毛主席语录”,受到领导机关的重视,经过审定,补充,形成《毛主席语录》。解放军指战员人手一册,爱不释手。这是基层指战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一种形式。谁也没有说这是“唯一”的形式。这种形式,很适合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的战士、干部的的随身带,随时拿出来学习。
看“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史就会知道,编辑、出版“语录”,并非始自“解放军出版社”。此前,一些革命导师的“语录”,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算少。怎么看待那些“语录”?是不是也都是“断章取义”,有没有“断章取义”,谁去判断?尽管其中的许多言论与某些政客的思想、言论尖锐对立。他们或许清楚,倘使那样清理,新中国出版的书籍恐怕就没有多少不该清理的了,不亚于开展另外一场“文化”革命。
新时期,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种版本的《鲁迅语录》,在手头上就有十来种之多。那些“语录”是不是“断章取义”、“割裂”鲁迅思想?怎么没有组织、机关明令禁止?是因为不值得惊动什么“部门”?
其实那些流传于世的“格言”、“警句”,何尝不是“语录”?有的“毒”很明显,怎么不禁呢?
关于禁《毛主席语录》这样的事,真不知道与中国历史上的谁可比。其实与历史上的“禁书”无异。不过,历史上禁的只是民间的书,而这次,禁的却是国家曾经的最高领导的书。秦始皇因“焚书”,其中应该包括孔子的《论语》,被知识分子骂了几千年。这禁毛主席的书,是不是可以名垂青史?
《毛主席语录》,本来都是从毛主席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专业人员,仅仅读《毛主席语录》,哪怕是只读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也远远不够。但是,对于一般战士,不能不说是了解、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窗口,如同阳光、雨露,有益而无害。为了广大指战员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学习毛主席的思想,后来,总政治部还对至少是基层干部,发放了《毛泽东选集》小开本的合订本。
对于《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其实是认可的。关于毛主席在《毛主席语录》上签名的事,现在已经广为人知。
1966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美国民权领袖、黑人作家罗·威廉走到毛主席面前,拿出《毛主席语录》,请毛主席为他签名。毛主席欣然在自己的“语录”上签了名。
这是毛主席对《毛主席语录》的最权威的态度。在《毛主席语录》上,人们到底是应该相信毛主席还是相信别的说《毛主席语录》有“毒”的什么人?不过,有人要打倒毛主席的权威,那里管得了这个!
毋庸讳言,明令禁止《毛主席语录》,是消除毛主席对国人的“影响”,配合“批毛”、“非毛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发出的信号,是一种宣誓,一个导向,是与毛主席的彻底决裂。
鲁迅先生说过:“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对待孔子的“语录”与对待毛主席“语录”的态度,差距之所以那么的大,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的不同。有人批判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有人热爱毛泽东、维护毛泽东,也正说明现在还存在着不同的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