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议“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一语,对于研究韬略的学者、专家,可能是比较熟知的。对于一般人,哪怕是像俺这样读了几年书,算是稍微有一点文化的人,因为在课本中没有遇到过这个词,比较陌生,不知其然,甚至连字都要查字典。因在媒体上屡屡看到“韬光养晦”的出现,才想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中刘备的表现是“韬光养晦”。在曹操面前,用的就是“韬光养晦”之计。其中有一段描写:
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刘备装成了一个怕打雷的,当然不像个英雄。其实,不管是什么人,猛然间听到一声响雷,打一个激灵,很正常。
其时,刘备羽翼未丰,四处碰壁,无去处,正在曹操的屋檐下,无所事事,在给他安排的院子里种菜,处处示弱,害怕曹操识破其“雄心”引起曹操的警觉而被灭掉。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他对曹操怀有十二分的戒心,并不相信曹操对他的善意。最后终于逃出了曹操的手心,算是“韬光养晦”的成功。
刘备实施“韬光养晦”之计,是与对他不怀好意的,起码是他不信任的人“斗心眼”。“韬光养晦”之计到底是什么人对什么人施,人们从中能悟出点门道。这也是关于“韬光养晦”的感性认识。但不是全部。
这样认识“韬光养晦”,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认识。这是在强者面前示弱,本来也算不得丢人现眼。与强者“斗法”,硬碰硬当然不是智者所为。需要“见招拆招”,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把自己保护好。在这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当属越王勾践。战败求和,甘愿在吴王夫差跟前为奴,为了表忠心和归顺,不惜丧失人格,连主子的屎都吃。结果人所共知,勾践灭吴,成为霸主。
相比之下,刘备那点事实在算不了什么典型。被曹操“困”在一个院子里,寄人篱下,在当时的条件下,为了消磨时间,也只能干点种种菜之类的事,他有其它选择么?两个地位不对等,实力不对等的人之间,弱者面对强者,连提要求的资本都没有。会本能的示弱,不必用什么计谋。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是不是知道有“韬光养晦”之计都难说。再说,“多疑”的曹操岂是那么好骗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不过是编的一个生动故事。要说“韬光养晦”,还是“卧薪尝胆”更生动、更著名,也可能更真实。
韬光养晦到底是什么?人们的认识好像还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及为什么人们在理解上不同?别无它,就是因为人的不同,因此看人并不相同。
自孙子兵法面世之后,谋略一直为谋兵、谋政者研究的对象。要达到特定的目的,就需要一定的谋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办不成大事,甚至小事也能办砸。何况是那些志在谋天下、谋权力那样的大事的人!
计谋,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中发展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日臻成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这个时代产生,一直影响到现在。
刘备在面对曹操这个强者的时候,“示弱”,装作胸无大志,显然是一种“谋略”。而越王勾践在吴王面前装孙子,这不能不说是“韬光”,也不能不说是“养晦”。强者在弱者面前有不可一世、趾高气扬、韬光养晦的么?
所谓的谋略,是智慧,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后人和他人,具有借鉴、启示作用。斗智,说的俗一点,是“玩心眼”。玩的好,不被人识破,还达到了目的,那才叫高。让人一眼看穿,那叫“穿帮”,目的肯定达不到。如果被人识破,将计就计,甚至“反误了卿卿性命”。如“蒋干盗书”,让曹操斩杀两员水军主将,导致赤壁之败。
刘备当然是“玩心眼”的高手。这里的“玩心眼”,不是贬义。连曹操都骗过,说明,高。
刘备摔孩子,赢得了大将赵云的忠心,也实在是高。他老来得子,难道真的想把儿子摔死吗?肯定不是。老百姓都看得出: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几句话,居然让孔明激动的汗流遍体,手足失措。 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几句话,换得了诸葛亮死心塌地为其子效力。高,实在是高!
这到底是刘备的计谋还是刘备的人格魅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其实,不好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某种行为、现象可能存在,被后人读出了不同版本。甚至总结、归纳、概括为“兵法”,计谋。
计谋,特别是策略,因人、因时、因势而施。与政策相比,它们虽然同是运筹帷幄之中,一旦确定,谋略往往是不公开的,起码有的是不能,不宜公开的。特别是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策略向自己的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坦白、公开。自己要尽量做到“知人知己”,力避“知己”而不“知人”。
韬光养晦,虽然可以是士大夫或者君子的一种“修养”,也可以作为为官、为人之道。或者有人就是把他变成一种计策、谋略,甚至权谋,人们有时却往往分辨不清。
当然,奉行那种策略的人,也只能把那种策略深藏于内心,不能示人,即使是亲爹,亲儿子,恐怕也不能透露。那种计策与谋略,或许属于“见光死”,不能公开,更不能宣扬。暴露了,公开了,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产生极大的副作用。
刘备主要是个正常人,就没有那么笨,在曹操面前也没有那么坦率。曹操是不是真的看不出刘备的心思,相信刘备的话?那倒也未必。曹操能约与自己在一起喝酒聊天的,恐怕没有平庸之辈。毕竟,刘备对当时的曹操,还不是现实的威胁和对手。刘备说什么,他岂能句句当“真话”?曹操“收留”、“善待”刘皇叔,焉知不是做样子给天下人看?他是不是施展韬光养晦之计,曹操那里在乎!毕竟,曹操不是吴王,刘备也不是勾践。
当听说“韬光养晦”是什么“策”的时候,不禁纳闷。那样的“策”怎么能够对外张扬,让自己的对手知道?这让愚民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强者,甚至敌人,公开声言“韬光养晦”,或许是想公开传递什么信息。这无异于向那强者或者敌人“示弱”,甘愿屈居人下,甚至充当“催吧”。对美国,有人甚至提出是什么“夫妻关系”,以表示亲密。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有那么亲密么?连朋友都说不上,还“同床共枕”的“夫妻”,不可笑么?中美关系什么时候亲密到那个份儿上?
有人说别人“误读”,什么“误读”!作为“计谋”,如果不说,别人只能猜测,可以有对错,怎么可能“误读”,“误读”什么?
其实,如真的被自己人产生“误读”,一是怪不得“误读”者。二是“误读”不“误读”无关紧要,影响不了什么。关键是“对方”,或者说“对手”是不是“误读”。或者说是不是“中计”,这才是重要的。
对于自己人“广而告之”,声言“韬光养晦”,不过是在证明与往时的“道”不同。唯此不会产生误读。
看毛泽东在强大的蒋介石、超级大国的杜鲁门、赫鲁晓夫面前那里讲过什么“韬光养晦”?对友人,对小流氓,他用得着韬光养晦吗?在“毛选”四卷中,在毛爷爷的“文选”中、“兵书”著作中,可有“韬光养晦”几个字?靠“韬光养晦”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否解决问题?
其实,作为“对手”,或者“不怀好意”的人,你是不是在“韬光养晦”,如何“韬光养晦”,他在乎吗?会因此而发恻隐或者慈悲之心么?不!看看美国,什么时候不是我行我素?人家才不管你是不是韬光养晦。对于弱者,在他面前,韬光养晦难道是生存、发展之道?那不过是自我感觉而已。正如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是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国人民干出来的,而不是靠什么“韬光养晦”一样,这些年来的中国发展,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中国人民自己实打实的干出来的,也不是靠什么“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不管怎么说,那是单方面的事,只能改变自己,既感动不了“上帝”,也感动不了“阎王爷”。因为“上帝”和“阎王爷”不知道谁是在韬光养晦。如果知道了,在他面前,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能给那种人好果子吃吗?
公然申明“韬光养晦”,是不是想向世人表明,自己现在还比较弱,还当不了“头”,没有能力当“头”,也不能当“头”。必须屈居人下!日后强大了一定要做“老大”或者要争“老大”,就像刘备那样?至少也要鼎足而居。如果这样推测,不应该说错。
韬光养晦,在古代,古人或许是想把它作为一种个人“修养”。靠韬光养晦“保存自己”。有多少人靠韬光养晦,一步一步往上升,升到可以“谋私”,升到谋权篡位?不过,即使是靠韬光养晦的“成功者”,又有谁承认自己的成功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韬光养晦”之计?人们只能分析。如“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自己从来没有说过韬光养晦之类的话。认定刘备是“韬光养晦”,也是人们的的事后分析。
林彪作为军事家,百战不殆。如果他略施“韬光养晦”之计,适时写一个“检查”,表一表“忠心”、表一表“决心”,即使隐退,也不会毁了一世的英名,何来死无葬身之地!看来,他不屑于此道。就“人格”而论,林彪要高出某些人一筹。
韬光养晦之计谁该用?没有规定。即使有规定,也不是人人都遵守,更不是都运用的得心应手,实现目的。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习近平主席已经不用“韬光养晦”一语了。为什么?不敢“妄议”。当然,也就不存在“误读”的问题了。“误读”不“误读”已成往事。
共产党人提倡襟怀坦白,光明正大,忠实积极。入党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韬光养晦”是共产党员必备的修养。当共产党人都“韬光养晦”起来的时候,将怎样?当然,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