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韬光养晦变成“掏光养悔”与“卖国”
莫把韬光养晦变成“掏光养悔”
日本在钓鱼岛无端扣留我国渔船,引起我国政府强烈抗议和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网民主张对日强硬的,呼吁团结起来,打响新时代的抗日战争。有些官员,主张对日妥协的呼吁人民保持冷静,说中国需要继续韬光养晦。围绕韬光养晦,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韬光养晦,如果运用恰当能够起到绝处逢生的作用。成功运用韬晦策略的典故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本来以为刘备是英雄,处处留心,甚至有谋害之心。但是,曹操觉得刘备当时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没有太大的现实威胁,所以没有急于除掉刘备。刘备必须让曹操觉得自己不能成就大事,放松对他的警惕。然后刘备寻机会从曹操处得到兵马,果断的独立,摆脱曹操的控制。这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曹操觉得能够控制刘备,刘备对他构不成现实威胁。其二,刘备的表现,让曹操觉得放心,一旦需要决策,十分果断。最终目的,从曹操那里得到军队,获得自己的武装力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也是韬晦政策的成功运用者,勾践为了迷惑吴王,他把西施等两名美女送给吴王,使吴王以为勾践惧怕吴王,以便放松对越国的关注,然后越国大力发展生产,达到国富民强,实力逐渐超越吴国。然后给吴国送去了不发芽的种子,等于给吴国脖子上套进了绞索。最终越国战胜了吴国,成为春秋一霸。勾践的成功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越过曾是吴国的战败国,吴国没有把越国放在眼里,没有关注越国的发展。其二,吴国从越国那里得到的是灭亡自己的东西,美女和农业陷阱(不出芽的种子)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韬晦的成功案例,可以发现韬晦政策的成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刘备如果不是让曹操觉得他没有野心,如果刘备总喊和平崛起,恐怕不管他当时怎么忍让,最终都难以活命。如果他从曹操那里得到的不是军队,恐怕他也难以有摆脱依附的机会。当刘备的目标暴露了,他就再也没有韬光养晦的机会了,以后的战争多么艰苦,他都不能再去求助于曹操了,他再也不能依附曹操了。因为曹操看到了他的目标,知道他是想崛起的。在看勾践,勾践曾经败在吴王手下,吴王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对他的发展自然也没有主意,看不到对自己的威胁。如果是吴国曾经败在越国手下,恐怕越国就没有掏光养晦的机会了。如果越国总宣扬自己强大,宣扬自己是大国,恐怕早就招致灭亡了。两个案例表明:韬光养晦的目的是发展自己,使自己从对手处得到利益。二不是牺牲自己去帮助敌人发展。
我国现在的“韬光养晦”政策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前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扛旗者。苏联在时,帝国主义的目标是苏联。苏联解体了,中国还很落后,和美国的差距非常大,中国不暴露野心是正确的。让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是有好处的。那样我们就可以偷偷的发展,是自己的实力强大。这个时期就不能为了面子,总喊叫做负责人的大国,就不能到处去施舍彰显自己的影响力,这个时期的任何高调行为都会结束韬光养晦的机会。等到敌人发现你的目标以后就有进力和敌人一搏了。
韬光养晦的政策没有错。在恰当的时期,在敌人对你还放松时,偷偷的发展有好处。但是,韬光养晦毕竟是权宜之计,如果面对敌人的进攻我们还不反抗就不是韬光养晦,就是投降了,敌人一旦开始行动,你就不会再有和平发展的机会,你除了进切努力战胜敌人以外别无选择。否则,你不仅不能从敌人那里的到利益,敌人还会从你这里获得利益,使敌我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彻底失败。把它当成百年大计,永远地韬光养晦下去,等待的结果必然是“掏光养悔”,资源被敌人“掏光”,金银被敌人“掏光”,科技被敌人“掏光”,朋友被敌人“掏光”,自己养成的就只有“后悔”。
就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讲,已经彻底失去了韬光养晦的条件。我们也没有按照韬光养晦的要求去做。我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在国际上总是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我们在世界遇到困难时,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显示自己的能力。标榜自己的发展速度。我们大量持有外国债券,大量减免外国的债务。建设大量的形象工程。先是亚运会,接着奥运会、世博会、外汇储备。先进的技术一出笼就喊得 震天响。我们不厌其烦的宣传,我们有多少个世界第一,把莫须有的成绩也拿来在脸上贴金。谁能说这样是在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行也装不行,我们是不行也逞能。如果刘备和勾践去这样韬光养晦,恐怕早就性命不保了。也难怪当今世界上的“中国威胁论”如此盛行。那不都是我们自己找的吗。
古代的韬光养晦者,都是从别处获得了利益。我们呢?大量的资源低价的源源不断的运往发达的国家援助敌对的发达国家的发展,大量的外国垃圾涌入了中国。我们的韬光养晦,起的作用和古代是恰恰相反。
古代的韬光养晦者,都是在别人不注意时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是面临着帝国主义者的联合绞杀。敌人在四处不断的给我们制造领土纠纷。不断的破坏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如此养下去,养的时间越长,恐怕我们失去的越多。我们面临崩溃的危险就越大。
最近,日本在钓鱼岛扣我渔船,逮捕我船长;印度在藏南实行实际占领;越南等国占领我岛屿,大量开采我石油,俄罗斯在卖给越南先进的武器。如此韬光养晦下去,钓鱼岛的钓鱼杆永远掌握在日本鬼子手里;南沙群岛和海底资源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掏光”;现在每年1000多万吨石油源源不断的流离中国,世界第三个“波斯湾”虽然在中国的版图上,我们只能用眼睛看看,看着人家疯狂的侵占、开采,我们只有“后悔”的份。
中国的韬光养晦很好地体现在了“和谐”的南海战略上,当我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韬光养晦和谐南海的战略后,十几年以来,中国是搁置了南海争议,但是南海的状况是周围国家的争议并没有搁置,开发也没有共同,南海的资源都被别人开发了。在其他国家不断加强军队部署,极力引进国外公司参与南沙海域的石油开发,使南海局势逐渐趋于白热化的时候,标志着中国南海战略的彻底失败。面对目前的南海局势,中国过去的南海战略已经失败,中国既然把南海利益作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就应该放弃韬光养晦的政策,当我们企图用和谐的政策来“和谐”南海问题的时候,南海并没有和谐,那只能用亮剑的方式,用武力来促使南海和谐。 如果中国畏畏缩缩,前怕狼后怕虎,在南海问题上韬光养晦,最后得到的只能掏光养悔。
近日,吴建民在美国又一次发表公开讲话,提出了“韬光养晦还要管100年”。难道我们的专家学艺不精,判断不明?否!这睁眼说瞎话者必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的邪恶目的要通过混淆世人的耳目来达到。历史上,当年燕王起兵造反不叫造反叫"清君侧";汪精卫卖国投敌不叫卖国叫"曲线救国"。这些历史人物都知道,"千秋功罪后人评说"的道理,他们谁也不想落个千古骂名。故对一些东东,或顾左右而言他,或没零两可,搞一些似是而非的东东出来。况中国语言太丰富,太博大精深了。不是有"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么。
韬光养晦三十年,回头看看,虽然自身力量增强,但军队荒芜了十来年,过起“紧日子”的中国军队,才发现自己使用的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枪”,宵小们已经把咱们很难到达的南海渚岛侵占了很多。中国的韬光养晦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时期,美国不会容忍中国埋头发展经济让国力赶超自己,也因为中国韬光养晦让美国不知道中国的深浅,美国急于摆脱经济危机,企图用围困或者干扰的办法让中国发展受到制约。现在正是美国开始围困中国的时期,美国身后简直是群魔乱舞,都想在中国身上要一口。如果中国委曲求全仍然韬光养晦下去,美国的包围圈会把中国困的死死的,中国将品尝掏光养悔的恶果。中国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拿日本开刀,收复钓鱼岛现在正是难得的机会。
局不破,无以强大。一定要有远见的胆识和敢于破局的雄心,这样国家才会强盛,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活力,才能成为世界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 卢麒元:打狗棍法
- 钓鱼岛主权,我们寸土不让
- 钓鱼岛争端将怎样演变
- 港评:俄国强悍对日 中国自惭形秽
- 战略交锋:美国耍的就是“二杆子”
- 大陆台湾联合保钓稳赚不赔,还可威慑南海
- 纪念保钓运动40周年:70年代保钓运动的珍贵资产
- 台湾70年代保钓运动始末
- 俞力工:在台湾世新大学“保卫钓鱼岛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中俄联手对付日本,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 谁把“钓鱼岛主权”被炒成回锅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