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与黄金联袂走强,滞胀还会远吗?
美元与黄金联袂走强,滞胀还会远吗?
黄真
细心的经济观察人士和敏感的投资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国际外汇市场、全球黄金和石油市场近几个月来正在发生着的石油疲软,而美元与黄金联袂走强的态势。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且正向经济危机转进的过程中,这种态势的确非比寻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它意味着什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值得认真探究。
自2008年7月15日国际原油价格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纪录以来,美元、黄金与石油价格走出了颇具戏剧性的变化。
——石油价格一路暴跌,至2009年2月12日下探至每桶33.98美元,2月13日收于每桶38.01美元。
——美元指数从71点左右的历史底部开始强劲反弹,2008年11月21日收于88.19点,为本轮反弹的峰值,随后在高位震荡中于2009年2月13日收在86.09点。
——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从2008年7月15日每盎司986美元的历史次高峰回调至10月24日的712.5美元,当日早盘价曾跌破700美元。但此后,黄金拒绝继续回调,反而一路攀升。截止到2009年2月13日,伦敦现货黄金报收每盎司935.5美元,纽约现货黄金报收每盎司941.6美元。
在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仍未见底的时期,石油一路疲软,而美元与黄金却联袂走强,这种走势是耐人寻味的。
从美元与黄金和石油的比价关系来看,当2008年3月17日金价突破每盎司1000美元时,美元指数曾一度跌至历史最低点70.68。这时候,1盎司黄金大约可买10桶石油。当年7月15日石油猛涨至147美元,而美元指数再度下探至71.32点时,1盎司黄金还买不到7桶石油。但随后石油的暴跌,使得美元指数一路反弹走强,到10月24日,美元指数爬高至86.52点,将黄金一度压制到700美元下方,但此时1盎司黄金却能买到11桶石油。而当11月21日美元指数触及本轮反弹的峰值88.45时,黄金与石油比价已扩大到近15桶。
2009年2月13日收市时,国际石油价格以近年来每桶33.98美元的最低位报收,1盎司黄金可买近28桶石油,但此时美元指数却只有86.09,接近于去年10月24日的水平,而黄金与石油比价已从11桶扩大至近28桶。美金(美元)、黄金和黑金(石油)这所谓的“三金”近一年来的走势,的确令人有翻江倒海般的感觉。
作为国际石油和黄金的交易货币,按照一般逻辑,美元强弱应反映在金价和油价上:美元强,则金价与油价走低;反之,美元走弱,则金价与油价同向上涨。但自去年10月底以来,三者之间的走势却颠覆了这种逻辑。这说明,作为黄金与石油价格联系纽带的美元存在着很大问题。
从广义上看,石油是经济的血液,油价代表着基础资源品价格,是反映实体经济景气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传导媒介。而美元是当今世界主要的交易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美元指数所指示的是国际货币的比价关系。但美元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行是需要有“诚实的货币”来监督的,这种“诚实的货币”就是黄金。黄金不仅是贵金属,因其具有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它更代表着人们的财富储备和避险意愿,被视为最后的清偿手段。
美元对油价走强,反映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低迷状态,人们对于经济预期信心不足,出于财富安全的考虑,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美元资产而不愿放贷投资。但金价的同时上扬则说明,投资者骨子里其实还是觉得美元会贬值,经济将走向滞胀。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元正在酝酿新一轮贬值。
一是避险行为在挤压无风险收益的同时,也降低着资金配置效率,最终积蓄起通货膨胀的力量。
近期以来,推升美元指数的根本力量主要来源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对短期无风险收益的渴求曾一度到了这样疯狂的地步:例如,2008年12月9日,美国财政部发行了300亿美元4周期限的国债,其利率有史以来首次降到零;绝望的投资者甚至一度将3个月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推向-0.01%,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借钱给美国财政部使用3个月,还倒贴0.01%的利息;反映中期市场借贷成本的关键性指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2008年10月中旬的4.08%降至年底2.08%的“二战”以来新低。
美国国债市场热火朝天的市况,既反映出相关机构和投资者对于银行存款、股票、公司债等实体经济投融资的厌恶程度,又说明金融市场运转不良,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一旦中长期收益率维持在零的水平,投资者必然逃向黄金市场,基础性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将再掀波澜。
二是财政巨额融资与低利率政策之间的内在矛盾。
今年美国财政部需要举债至少2万亿美元为政府支出融资,本月就将进行创纪录的国债发行。但海外投资者对于美国国债有无“胃口”,“胃口”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和贸易处于不景气格局下,主要贸易盈余国家的美元外汇增长趋于放缓。如果海外存量美元不能回流,那么,美联储就只能入市买国债,靠增量美元发行解决紧迫的政府融资问题。只是这样一来,“开闸注水”的结果必然导致美元贬值。
进入2009年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2月9日曾突破3%,2月13日报收2.89%。国债收益率的快速回升,既反映出借贷成本的上升,也预示投资者开始对美国国债兴趣减弱。因而,美联储一再威胁在必要时买入美国国债进行干预。
美联储威胁买入美国国债的逻辑在于拉高国债市场价格,达到压制收益率以维持较低的市场借贷成本的意图,从而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说白了,就是用弱势美元政策威胁海外投资者为美国政府低收益甚至无收益融资,否则就准备注水稀释存量美元的现有实际价值,为此不惜招致新一轮通货膨胀。
对此,作为美元信用发行的天然监督者,黄金市场作出了本能反映——伦敦现货黄金价格2月13日较年初上涨8.15%。
三是美国疯狂囤积石油的行动耐人寻味。
据报道,截至2月上旬,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达到惊人的3.5亿桶,石油战略储备超过7亿桶。全美各地的原油储备仓库纷纷接近存储极限,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交割点仓库的储量达到创纪录的3490万桶。除此之外,美国各大石油公司还租用包括30艘超级油轮在内的大小油船,装满原油停泊在墨西哥湾沿岸。仅这些大大小小的海上漂浮的“油库”就为美国储备了8000多万桶原油,相当于全球一天的石油产量。在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且石油提炼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美国乘世界油价在低谷之机进口大量石油进行囤积,显然并非缘于消费旺盛,恐怕是另有所图。
黄金价格的上涨固然可以照射出弱势美元的本质,但并不能有效抑制弱势美元政策的实施,但石油价格却是一个有威力的制约工具。因此,疯狂的囤积石油,显然为美国政府推行弱势美元政策刺激自身经济复苏提供了底气。
笔者判断且并不怀疑美国政府打算大力推行弱势美元政策的企图。不过笔者却很怀疑这种拒绝必需的内部金融改革、深层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真正的国际金融合作,而靠单纯对外转嫁金融危机的老套路——弱势美元政策,能否收到预期的实效。会不会重蹈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滞胀陷阱呢?的确有这个可能。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