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与美国接轨:王益案和麦道夫案的相同本质

火烧 2009-02-08 00:00:00 国际纵横 1027
文章分析王益案与麦道夫案的监管机制问题,揭示庞氏骗局背后的系统性漏洞,探讨金融自由主义与监管失职的关系,强调监管改革的重要性。

与美国接轨:王益案和麦道夫案的相同本质

黄湘源

每日经济新闻


    2月4日,在美国众议院金融委员会关于麦道夫欺诈案的再一次听证会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愤慨,激起了与会众议员强烈的共鸣。

    要不是金融危机令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的“庞氏骗局”难以为继,麦道夫不会向自己的儿子供认自己的罪行。要不是为了撇清自己的干系,麦道夫的儿子也不会迫不得已去举报自己的父亲。但是,你知道吗?最早举报麦道夫的,并不是他那两个儿子,而是一位名叫哈里·马科波罗斯的证人。他在过去9年间先后5次举报麦道夫,却一次又一次地石沉大海。

    马科波罗斯没有想到,他冒着有可能失去职业甚至危及本人或家人安危风险的投诉,却屡屡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冷遇。在这次听证会上,他不无愤慨地说:“我们信任管理机构作为我们的监督者,但这是他们的一个明显失败。我和证交会交涉的经历可以被证明是对系统的失望。”一位出席听证会的老众议员难以控制情绪,对着SEC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本来认为麦道夫是我们的大害,但我现在认为那是你(们)。”

    是的,如果麦道夫的罪行在其被首次揭发时就受到遏制,那么,人们所遭受的损失也不至于扩展到高达500亿美元。但是,为什么10多年来,SEC对麦道夫先后8次的调查都不了了之呢?这仅仅是由于监管机构个别人金融知识的匮乏或者工作责任心的缺失?美国的众议员注意到,麦道夫不仅担任过纳斯达克的主席,而且还是SEC顾问委员会委员。在如此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面前,SEC到底是无能还是刻意不为,这显然是更深层次的监管机制问题。

    麦道夫案是不是可以算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是大可推敲的。其实,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也许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更大的“庞氏骗局”。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尽管有些美国人不免当局者迷,但是,美国众议员对麦道夫案背后的监管机制穷追猛打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金融自由主义的恶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监管机制的反思,至少将有可能成为改革或改善金融监管的开始。

    “庞氏骗局”并不是麦道夫的发明,更不是美国的专利。中国和美国虽然存在社会制度的不同,但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 “庞氏骗局”。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益案就是最为引人关注的案例之一。尽管在涉案的金额来说,王益案和麦道夫案的相差巨大,并且一个是以涉贿论罪、一个则是以金融诈骗立案,但共同点则在于他们的犯罪行为,无不与其在核心监管机构曾经担任过的要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危害所及则更将因此而远远超过案件本身所有可能据以结案的标的。

    就此而言,如果止步于法律对于王益之类以权谋私的惩罚,并无助于我们对自己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关的监管机制的必要的反思。
 
 

相关文章

  • 社科报: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
  •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
  • 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
  • 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
  • 不是金融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
  • 美国次贷重创重临 或达730亿美元窟窿
  • 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
  • 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
  • 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
  • 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
  • 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