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孙中山主义的利用外资的理解

火烧 2011-11-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孙中山如何通过利用外资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实业发展,强调引进外资与技术对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提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作为战略方案。

对孙中山主义的利用外资的理解  

——探讨孙中山主义(17)  

  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生产、科学、技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掠夺,并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而且孙中山认为这种半殖民地比殖民地更厉害。还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只知道搜刮民财,从而把中国变成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忍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灾难。这就是产生中国革命的条件。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从政治上推翻满清王朝以消灭半封建社会,赶走帝国主义以消灭半殖民地。从经济上,把中国变成富强的中国。要把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孙中山认为,要进行革命的建设。“革命之建设者,非常之建设也,亦速成之建设也。”  

   如何进行革命的建设呢?  

   “即利用今回世界大战争各国新设之制造厂,为开发我富源之利器是也。倘我中国人能利用此机会,借彼将废之工厂以开发我无穷之富源,则必为各国所乐许也。吾中国手工之工业,必不能与彼之新机械大规模之工业竞争,如此则我工商之失败必将见于十年之内矣。及今图之,则数年之间,我之机器工业亦可发达,则此祸可免。此以实业救国之道也,国人其注意之。”  

    孙中山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富强的国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美国当初发展实业的时候“资本则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国。其进行则多由冒险试验,而少出于计划统筹,且向未遇各国有投闲置散之全备工厂,为彼取材之机会如我之今日也。而其富源尚不及我之丰盛。然其实业之发达,今已为世界冠矣。”  

孙中山认为“我中国人口四万万,除老少而外,能作工者不过二万万人。然因工业不发达,虽能作工者亦恒无工可作,流为游手好闲而寄食于人者或亦半之。如是有工可作者,不过一万万人耳。且此一万万人之中,又不尽作生利之工,而半为消耗之业,其为生产之事业者实不过五千万人而已。由此观之,中国八人中不过一人生产耳。”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以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有此非常速率之工程,若吾国人能晓然于互助之利,交换之益,用人所长,补我所短,则数年之间,即可将中国之实业造成如美国今日矣。”  

   为此目的,孙中山制定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  

此计划为兴国之要图。“倘知此为兴国之要图,为救亡之急务,而能万众一心,举国一致,而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则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之人才亦同时并起。十年之后,则外资可以陆续偿还,人才可以陆续成就,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今者宜乘欧战告终之机,利用其战时工业之大规模,以发展我中国之实业,诚有如反掌之易也。”  

   孙中山把《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简称为“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他在《自序》中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开始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实业,并形成了六种计划。“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然则中国富源之发展,已成为今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已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吾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知识不可。吾国人欲有此知识,则当读此书,尤当熟读此书。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  

孙中山在《篇首》中用各国战费每日花费美金二万四千万元其中用于弹药以及其他直接供给战争的用品为一万二千万元作为事实说明只有中国实业发展了,才能解决战争给各国带来的灾难。“如以商业眼光观察此种战争用品,则此新工业乃以战场为其销场,以兵士为其消费者,今者战事告终,恢复其繁华与安适。此两项事业,若以日费六千万元计之,只占此战争市场所生余剩之半额,而所余者每日仍有六千万元,尚无所用之地。且此千数百万军人,向从事于消费者,今又一转而事生产,则其结果必致生产过多。不特此也,各国自推行工业统一与国有后,其生产力大增,与前此易手工用机器之工业革命相较,其影响更深。今夫一日六千万,则一年二百一十九万万也,贸易如是其巨也,以战争而起者,乃忽以和平而止。试问欧美于此世界中,将向何处觅销场,以消纳战争时储节所赢之如许物产乎?如当整理战后工业之际,无处可容此一年二百一十九万万之贸易,则其工业必停,而投于是之资本乃等于虚掷,其结果不惟有损此诸生产国之经济状况,即于世界所失亦已多矣。凡商业国,无不觅中国市场,以为消纳各国余货之地。然战前贸易状态,太不利于中国,输入超过输出,年逾美金一万万。循此以往,中国市场不久将不复能销容大宗外货,以其金钱、货物俱已枯竭,无复可持与外国市易也。所幸中国天然财源极富,如能有相当开发,则可成为世界中无尽藏之市场;即使不能全消费此一年二百十九万万之战争生产剩余,亦必能消费其大半无疑。”  

中国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呢?“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于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其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然而消纳机器之市场,又正战后贸易之要者也。造巨炮之机器厂,可以改制蒸汽辘压,以治中国之道路;制装甲自动车之厂,可制货车以输送中国各地之生货;凡诸战争机器,一一可变成平和器具,以开发中国潜在地中之富。此种开辟利源之办法,如不令官吏从中舞弊,则中外利益均沾,中国人民必欢迎之。”  

   孙中山正是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中国的实业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铁路11万英里。公路100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新开运河。治河。增设电报线路、电话及无线电等,使遍布于全国。商港之开辟。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水力之发展。设冶铁、制钢并造士敏土之大工厂,以供上列各项之需。矿业之发展。农业之发展。 蒙古、新疆之灌溉。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等。读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该计划是囊括96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新疆、西藏在内的全部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工业建设、农业建设、通讯建设等的全部实业计划。  

孙中山认为“如使上述规划果能逐渐举行,则中国不特可为各国余货消纳之地,实可为吸收经济之大洋海,凡诸工业国其资本有余者,中国能尽数吸收之。不论在中国抑在全世界,所谓竞争、所谓商战者,可永不复见矣。”不仅如此“自美国工商发达以来,世界已大受其益。此四万万人之中国一旦发达工商,以经济的眼光视之,何啻新辟一世界?而参与此开发之役者,亦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可无疑也。且此种国际协助,可使人类博爱之情益加巩固,而国际同盟亦得借此以巩固其基础,此又予所确信者也。”  

   孙中山认为,要顺利实施以上实业计划,就利用外资来说,需分三步进行:第一,投资的各国政府必须共同行动,统一政策。第二,必须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第三,与中国人民签订合同协议。  

就中国自己来说“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今欲利便个人企业之发达于中国,则从来所行之自杀的税制应即废止,紊乱之货币立需改良,而各种官吏的障碍必当排去;尤须辅之以利便交通。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今兹所论,后者之事属焉。此类国家经营之事业,必待外资之吸集、外人之熟练而有组织才具者之雇佣、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以其财产属之国有,而为全国人民利益计以经理之。关于事业之建设运用,其在母财、子利尚未完付期前,应由中华民国国家所雇专门练达之外人任经营监督之责;而其条件,必以教授训练中国之佐役,俾能将来继承其乏,为受雇于中国之外人必尽义务之一。及乎本利清偿而后,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所雇外人当可随意用舍矣。于详议国家经营事业开发计划之先,有四原则必当留意:一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二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三必期抵抗之至少。 四必择地位之适宜。”  

最后孙中山告诫中国人民在实施实业计划的时候不要忘记世界上存在三大战争“世界有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与阶级战争是也。在此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中,吾敢为此世界三大问题而贡一实行之解决。即如后达文而起之哲学家之所发明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如其他之动物者焉。故斗争之性,乃动物性根之遗传于人类者,此种兽性当以早除之为妙也。”  

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强盗行为耳。对此种强盗行为,凡有心人莫不深疾痛恨之。世界爱和平之民族之希望,莫不为之兴起,而中国人民为尤甚。中国人素欲以和平改造中国者,必当诚意欢迎之。故为万国互助者当能实现,为个人或一民族之私利者自当消灭于无形矣。  

商业战争,亦战争之一种,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战争也。此种战争,无民族之区分,无国界之限制,常不顾人道,互相战斗。而其战斗之方法即减价倾轧,致弱者倒败,而强者则随而垄断市场,占领销路,直至达其能力所及之期限而止。故商业战争之结果,其损失、其残酷亦不亚于铁血竞争之以强力压迫也。此种之战争,自采用机器生产之后,已日见剧烈。亚斯密谓竞争为最有利益之主因,为有生气之经济组织;而近代之经济学者,则谓其为浪费,为损害之经济组织。然所可确证者,近代经济之趋势,适造成相反之方向,即以经济集中代自由竞争是也。盖大公司能节省浪费,能产出最廉价物品,非私人所能及。不论何时何地,当有大公司成立,即将其他小制造业扫除净尽,而以廉价物品供给社会,此固为社会之便利。但所不幸者,大公司多属私有,其目的在多获利益,待至一切小制造业皆为其所压倒之后,因无竞争,而后将各物之价值增高,社会上实受无形之压迫也。大公司之出现,系经济进化之结果,非人力所能屈服。如欲救其弊,只有将一切大公司组织归诸通国人民公有之一法。故在吾之国际发展实业计划,拟将一概工业组成一极大公司,归诸中国人民公有,但须得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之协助。若依此办法,商业战争之在于世界市场中者,自可消灭于无形矣。  

阶级战争,即工人与资本家之战争也。此种之战争现已发现于各工业国家者,极形剧烈。在工人则自以为得最后之胜利,在资本家则决意以为最苦之压迫。故此种之战争,何时可以终局,如何可以解决,无人敢预言之者。中国因工业进步之迟缓,故就形式上观之,尚未流入阶级战争之中。吾国之所谓工人者,通称为“苦力”,而其生活只以手为饭碗,不论何资本家若能成一小工店予他等以工作者,将必欢迎之。况资本家之在中国,寥若晨星,亦仅见于通商口岸耳。  

   孙中山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但其进行之方,将随西方文明之旧路径而行乎?然此之旧路径,不啻如哥伦布初由欧至美之海程。考其时之海程,由欧洲起向西南方,经加拿利岛至巴哈马群岛之圣沙路华打,绕程极远;与现行之航线取一直捷方向,路程短于前时数倍者,不可同日而语矣。彼西方文明之路径,是一未辟之路径,即不啻如哥伦布初往美国之海程,犹人行黑夜之景况。中国如一后至之人,可依西方已辟之路径而行之,此所以吾等从大西洋西向而行,皆预知其彼岸为美洲新大陆而非印度矣。经济界之趋势,亦如是也。夫物质文明之标的,非私人之利益,乃公共之利益。而其最直捷之途径,不在竞争,而在互助。故在吾之国际发展计划中,提议以工业发展所生之利益,其一须摊还借用外资之利息,二为增加工人之工资,三为改良与推广机器之生产,除此数种外,其余利益须留存以为节省各种物品及公用事业之价值。如此,人民将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矣。前之六大计划,为吾欲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之一部分耳。简括言之,此乃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  

    以上就是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物质建设的全部构思。  

    如何认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呢?  

第一,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的标题中专门加上了“物质建设”四个字。这就说明他的实业计划就是物质建设。实业计划包括铁路、公路、水利、工业、农业、港口等等都是物质的东西,为实业计划提供的一切生产资料,一切生活资料以及人等都是物质的东西。因此,实业计划就是物质计划。  

众所周知,在孙中山时代,一切生产资料一切生活资料都要用货币购买,这说明一切生产资料一切生活资料都是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商品。在这个条件下,铁路等等实业也可以用价值来表示或计划,每年完成的实业计划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而这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可以用物质的东西来表现,也可以用物质的价值的东西来表现。问题是孙中山为什么不在他的实业计划中用价值建设(也就是价值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而是用物质建设来表示呢?  

我以为,物质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固定的永远不会变化的,而价值的东西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我们要修 1米 铁路,它的内容包括 2米 铁轨,5根道木,1立方碎石,20个道钉以及铁道工人的一个劳动日。这些都是物质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它们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我们修 1000米 或者11万英里的铁路时,我们就很容易计算出这些材料的数量。就可以按照这些数量进行生产,从而完成11万英里的铁路计划。但是当我们用价值来表示时,因为价格是不断变动的,所以就无从计算出实际的需要的物质的数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就是物质建设而不是价值建设。顺便说说,毛泽东采取的是物质建设,改革开放采取的是价值建设。  

第二,孙中山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这个主题,就说明孙中山是要利用外资来发展中国的实业。这样做对吗?是完全正确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发展中国的实业,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了科学的成果的条件下,自己没有发展实业的那些物质条件(机械设备、机器加工、先进工艺等等)就不可能快速地实现。自然就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具有的物质条件。所以,孙中山的利用外资的想法是和马克思的利用资本主义成果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利用外资就是向外国借钱,借人。这样做对吗?我认为是对的。借钱的目的,是用借来的钱买外国的机械设备、机器设备。当我们用这些机械设备,机器设备实现中国的实业的时候,就可以归还这些借款。这些借款是如何归还的呢?就是用出口中国的产品(包括农副产品、原料产品、甚至工业产品等)获得的外汇归还的。因为,外国的机械设备、机器设备、工艺技术,中国人不会使用,自然就要借外国的专家来教我们使用,这就需要借人。中国人有几千年的文明经验对于外国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有很强的模仿力理解力,所以用不了几年的功夫就会掌握引进来的工艺和设备,并进行创造。这就是毛泽东洋为中用的道理。  

第四,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是不是要外国资本家来中国投资建设呢?显然不是的!“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吾之国际发展实业计划,拟将一概工业组成一极大公司,归诸中国人民公有,但须得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之协助。”孙中山的这两条原则:发展权操之在我,工业归中国人民公有。证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绝不是让外国资本家发展中国的实业,而仅仅是利用外国的钱、设备、技术、人才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发展。  

第五,孙中山发展实业是不是要发展中国的私人资本家呢?“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可以看出,孙中山在这里说的是“个人企业”,个人企业是不是就是资本家呢?所谓资本家,就是个人利用企业发财致富的企业家。或者说用企业赚钱的企业家。孙中山所说的实业,既包括交通运输业、工业。也包括吃喝穿住的生活日用品产业。在实施这个庞大的实业计划时,一切产业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互相依靠的。“国家经营之事业。。。以其财产属之国有,而为全国人民利益计以经理之。”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国有企业决不允许私人经营的。而个人的企业例如,食品加工业、制衣业等在没有实现机器生产的时候,允许私人承办。私人承办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解决国家经营企业的工人们的的吃喝穿住的问题,而绝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个人企业绝不是私人资本家。  

第六,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不是为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呢?国民生产总值是用货币计算的产品的总量。首先,孙中山的六项计划中全部的计划都是用产品的实际数量为目标的,例如铁路11万英里,公路100万英里。所有的其他实业都是以看得见的实物为根据的。根本就没有提出过实物价值的数量。其次,中国几千年来就存在商品和货币,但是并不是资本主义那样把货币作为资本用来赚钱,而是用货币购买商品来消费。孙中山也是这样,他之所以要从外国借钱,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财,而完全是为了发展中国庞大的实业计划。所以,这些货币是花出去了,只是货币而不是资本。尽管孙中山也把货币叫做资本,但是实质上,他是把借来的货币作为货币不是作为资本,用来为实现实业计划服务的,这就像个人用借来的钱购买自己穿的衣服的性质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孙中山发展实业绝不是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七,按照孙中山的设想,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制定一个帮助中国实现实业计划的协议,这个协议包括把钱、设备、人才借给中国,由中国人民自己掌握这些借来的人、财、物,在借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的实业计划。孙中山认为如果能这样,“十年之内,我国之大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之人才亦同时并起。十年之后,则外资可以陆续偿还,人才可以陆续成就,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毫无疑问,这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事实证明,在中国革命成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帮助中国,而是遏制中国封锁中国甚至消灭中国。不仅中国建设需要的人、财、物不借给中国,就是一钉一铆也要实行禁运。当时香港华润公司的同志们最了解这一点。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利用外资的认识。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策划的,是为中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而设计的,仅此两点,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没有不表示赞成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愿意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而努力奋斗的。  

当我们理解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的时候,千万要记住一点: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物质的计划,而绝不是价值的计划!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的丰富,而绝不是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劳动者 2011年11月23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