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刿论战》产生的三个疑惑
读《曹刿论战》产生的三个疑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氏春秋)。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今试以自己的三个疑惑,解其义。
一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言,还是他的确是这么认为的?我想他这么说还是确有道理的。“肉食者”,有权有势者,也就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在考虑问题上,往往不可避免地要顾及到自己的利益。凡是决定有可能促动他们利益的,他们就不得不多考虑一下。就拿这一次战争来说,因为是以寡敌众,所以这个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万一失败了,他们的利益必然遭受损失,他们恐怕就要考虑是降而不是战了。同样的意思,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大兵压境,孙权面临战或和的问题,周瑜不是就说了么,那些投降派“子布、元表,各顾妻子”。所以说,曹刿的话是有道理,也许古代那个“鄙”字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讲了认为自己可以打这一仗的三个理由。但是为什么曹刿认为第三个才是决定性的呢?他也做了解释,但是说得比较简单,我替他展开一下。对于鲁庄公的第一个理由“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讲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曹刿认为这不能让人民跟随你打仗,人们各怀私利,是散的。 第二个理由“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是讲尊重神灵,解决了信仰问题,也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为什么也不行当信仰与现实的不副时信仰是很脆弱的,理想主义从来都敌不过现实主义,苏联不是那么快就垮掉了吗。 第三个理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讲赏罚公平,既讲现实,又能取信于民,能团结人民,同时也解决了人才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当初,韩信对刘邦分析形势,讲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的时候,提到了项羽的两个弱点‘匹夫之勇 负人之人’,这两点讲的就是项羽的赏罚不公,任人唯亲,任人唯贵,搞得有才能的人都跑了,连亚父范增都给气走了。众判亲离,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呢?反观刘邦,韩信说他“善将将”,就是能论功行赏,唯才是举,所以那些出身卑微的、和他不沾亲带故的也能得到重用,所以人们愿意投靠他,所以他胜了。
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一个小老百姓怎么会有如此的军事才干,是天才吗?他也许读过兵书,也许当过并,但仅凭此就一定能是一个好的军事家吗?向他这样的还有韩信、诸葛亮等等,出身布衣的军事家,难道他们都是天才?他们经历的都是乱世,看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也不少,兵书可能也是看了的,但这都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出身,没有负累没有自己利益的局限,所以看问题比较深刻、透彻。看一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就知道了。这是讲的他们在宏观决策,战略分析方面。讲具体的战役也是一样。因为是平民所以免不了要受人欺负,他们从这种生存斗争中,总结了很好的经验,学会了如何保存自己,比如韩信就忍得胯下之辱。战争的本质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用兵都很谨慎,一定要等到敌人“力竭”了才出动,一定要看到敌人“旗靡”才去追。战术灵活多变,绝少硬碰硬。而那些平日在上面作威作福,颐指气使惯了的老爷们是不屑于这么做的。最终不是向宋襄公那样被人嘲笑,就是象项羽那样自刎乌江。
总结
第一个问题是立场问题,是站在肉食者的立场上选择“降”,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选择“战”;
第二个问题是战略问题,是团结人民,发动人民搞统一战线,还是纯而又纯的孤军作战;
第三个问题是战术问题,是用灵活多样的机动战术,还是硬碰硬。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是统一的,统一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正是:
卑贱者,最聪明,就因其卑贱!
高贵者,最愚蠢,就因其高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