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不振中国经济大隐患
*物价持续大幅回落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第二季度持续出人意料的大幅回落, 4、5、6月的CPI比上一年同期分别上涨1.8%、1.8%和1.6%,而年初是普遍预测通胀为4%;环比(比上月)分别下降0.3%、0.2%和 0.8%。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出现或即将出现通货紧缩,他们表示,随着农产品产量连续两年增加,作为影响CPI的主要因素粮食、食品价格将会下降;同时,随着投资增长的降低,工业品的价格也会下跌。
9月8日,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7月份经济综合运行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些经济学家的分析。7月份,在油价上涨导致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1.6%、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升5.7%的情况下,CPI只上升了1.8%,环比与6月份价格持平。
大陆《商务周刊》8月中旬刊登一篇文章报导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私下描述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时感概,“通胀通缩一线天”,“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则公开 表示,在经济过热时的一些行业过快扩张,导致今年开始出现生能过剩,中国工业经济整体效益大幅度回落,企业亏损金额创1999年来的新高,上半年达到 1075亿元。令官方和学界人士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深感不安。
*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 内需不足
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长率为14.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9.5%。从总需求一方来分析,不难发现,净出口的大幅度攀升推动了经济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去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逆差68.2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则是贸易顺差398.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去年上半年的负1.0%上升为4.8%。这意味着贸易顺差在上半年GDP增长幅度中的贡献比例提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在7月底该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表示,如果假定贸易顺差和GDP的统计数据都是准确的,那么去除贸易顺差,上半年国内名义需求(包括投资和消费)只增长了8.4%,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仅为3.5%。“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依赖顺差、依赖外需的现象比较严重。”
宋国青教授在今年3、4月份时还乐观看好中国经济,用他的话说,他现在加入了看冷的行列。他倾向于认为中国实际投资的增长率接近于零,甚至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国内投资增长率接近于20%,加之消费的影响(10%左右),如何能使国内需求(投资和消费)仅增长8.4%?”
不论是看冷中国经济的一方,还是认为经济不会冷的一派,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的共识是,内需不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坚持“中国经济不会冷”的同时,也同意应尽快启动需求,大陆《商务周刊》一篇文章引述她的话指出:“中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拓展国内市场。”吴晓岭介绍,今年上半年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出口的大幅度增加,“这样的一种发展格局就引发了很多贸易摩擦。”
该文指出,受制于高度不稳定的国际市场和内需不振,成了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
*能源短缺与生产过剩并存 经济效益下降
从产出方分析,中国农业夏粮丰收,将促使价格走低;工业生产继续在高位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7月份,经季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16.5%,连续5个月处于上升状态。经济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侵蚀利润和不少行业由产能不足转为过度扩张出现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21世纪经济报导认为,这显示出中国经济正陷于“悲惨式增长” 。
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国内资源耗费巨大,电力、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短缺。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仅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 7%的钢材以及40%的水泥,而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2004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40%。
资源短缺,上游行业产品价格攀升,利润大量向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集中,下游加工制造行业却因市场竞争或政府限价,无法进行价格传导,造成利润下降甚至亏损。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公开指出,上半年中国亏损企业总亏 损额达1075亿元,同比上升59.3%,为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中国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了22.5个百分点。
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尚未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度扩张的后果却已经显现。朱宏任认为,今年有许多行业建设项目相继投产,产能增长很快,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步显现,市场竞争加剧;产成品占用资金增加,行业效益明显回落。
行业效益差,缺乏投资需求,将加重中国的内需不足。国内需求不振,不仅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甚至还会拖累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