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惨痛的二十多年的改革

火烧 2005-09-0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回顾了中国二十多年改革中的重大失误,指出国企垮台、产权改革、盲目开放引进及政策失衡等问题,强调应重视协调再分配与产业升级,而非简单照搬发达国家模式。
惨痛的二十多年的改革
作者: 施晓渝 
日期:   2005-09-08 07:44



兼评产权改革怎么来的
我想简要回忆一下改革二十来年的失误,首先得讲国企怎么垮的。我认为:
一。一个经济因素。中国在文革中整整耽搁了十年。对外封闭了十年。在这十年内,中国企业,国企的生产都是以生产如老蓝色中山装,解放鞋为标致的那个年代的产品,或说停留在50-60年代的水平。从80年代,国门一开放,整个国家的生产和产品都存在一个换代问题。。这个换代过程,不要说国企,就是有私企,就是比尔。盖茨被封闭十年也会被淘汰。在这个淘汰过程中,历,吴,张把中国国企的落后归结于产权原因,而他们不去想,80年代国门一打开,中国的国企一下要跃进80年代,本身就有个巨大的淘汰过程。
二。这又谈到80年代的开放引进问题。这个问题我有最深的感受。在80年代,官员的确意识到了我国国企有个换代问题,于是当时全国纷纷大搞重复,盲目,甚至带个人目的引进,重复建设。不知上了多少彩电,冰箱,洗衣机厂。短期内大量引进的家电生产线,分布在全国的每一个城市,这就造成了国企亏损,银行烂债之源。很多国企是被那个时后背上沉重的债务,而那时的银行利息又高,这样亏损的。而这都是官僚和那几个经济学家导演的。我最近回南充,有个朋友就说我在80年代,天天在给中央写信,建议中央要把开放引进的重点放到交通,通讯,(我当时拼命论证交通,通讯会代来多大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改革应走高起点,不要从搞一些商品生产开始。我从来认为生产商品是件最简单的事。我在79年给人讲,文革之所以产生就有一个经济原因,因刘少奇在62-66年恢复生产后,已有了商品过剩的现象。商品过剩给毛提供了发动文革的经济支持。当官欺压老百姓的现像也的确存在,这给老毛发动文革提供了理由。毛决不会在61年经济恐慌时发动文革。文革中毛抬邓出来,也是他手中无持续文革经济了。毛决不会这么傻,不知邓不是他的同路人。
改革初期盲目照抄照搬资本原始积累阶断,小打小闹,浪费了工业资源;比如社办企业、村办企业、小煤窑、小矿山等;由于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宏观管理完全失控,产业政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调节能力,结果使得大量投资集中于产品加工装配的末端,形成产业分布上的“边缘化现象”。从90年代起,又大搞开发热,房地产热等,不管客观经济发展趋势,人为地制造种种“增长点”,如在海南,广西北海看到的,造成了国家银行极大的坏账。
三:说到这里,我又要批邓了。邓当初搞开放,搞深圳是错误的。我当时一听见深圳,宝钢就头疼,失望。我常想,如把建深圳和宝钢的前在80年代就完成京广,京沪的高速公路该多好呀。一搞经济建设就搞宝钢,深圳,合不合适?这种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改变我国经济生活的格局。什么叫从根本上影响,改变经济生活的格局?比如说现在的网络,就有这作用。当时的长途电话,要几个小时才能接通,甚至要几天。现在的高速路,两小时可当以前的十小时。90年代如把经济建设,开放的重点放在通讯,交通上就好了。现在看。搞深圳,无非是多建了个大城市,宝钢,无非是多了个生产基地。把建宝钢当作改革措施,是牵强附会,把深圳当作改革方向,未免有点偏门左道。我看如果说繁荣了深圳一个市,荒废了东北三个省也不过份。多一点合资,无非多一点商品,而这些商品国内是能生产的。邓一开放就把小商品开放进来,冲击国内的民族工业是错误的。中国多穿十年的中山装,解放鞋,不会死人的。如中国在80年代把有限的外汇用于引进建设交通,通信,能源,建立好后发展的环境,对民族工业采取保护主义。有了好的后发展的条件,多穿十年的中山装,解放鞋,后起飞是很容易的事。而80年代的开放就是引进以牛仔裤,丝袜,为代表的小商品。很多地方还把走私当作大胆改革开放的路子。50-60年代的水平的国企是经不起这样的冲击的。而我说过多次,生产这些小商品是最容易的。
四.80年代是:有巨大的市场,无多少物资供应。这市场就是钱哪!邓小平不懂,经济学家们也不懂,一开放就把巨大的国内市场让了出去,等于是把钱给了外国人。你看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会那么大方轻易交出市场吗?美国为何要用配额限制进口?现在又上那儿去找市场?大搞低挡水平的合资独资企业,乡镇企业,重复建设,挤去了国企的市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也在增加,但文革中经济总量也在增加,能说文革正确?经济本身有自身繁殖的功能。但经济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如贫富悬殊,社会就会动乱,就会翻天的。我认为我国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呢?因我国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怎样扩大再生产 ,没有一个研究怎样协调再分配的,而协调再分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经济学家必需转变观念,把研究协调再分配对扩大再生产的促进当作主题。要研究怎样发展扩大市场,扩大内需。
五。还有一些问题,如邓一出来就忙着给资本家,地主退还资产,补偿有必要,该不该做那么大的动作,值得斟酌。
79年的“越战”真的没意义。花了至少几十亿,可能上百亿。京九路本早就在修了,可“越战”一打,没钱了,九江大桥那几个桥墩,闲了十多年呀!
价格双轨改革对不对?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搞的是计划价格, 国企有个政策性亏损的问题。如机械行业,以前国家调配的钢材价很低,后价格放开,钢材猛涨,机械行业有个滞后的适应过程,但机械行业的国企本身没有国家留成的利润垫底来适应这过程,成了国企垮台的第一行业。而很多机械私企则是在国企受到价格改革的冲击这一时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原国企老板利用手中权力来搞的。毛泽东几十年行成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改革前形成的军工,重工业偏重问题,不是简单的讲市场经济能解决的。如改革前形成的工业部局,军工,重工业偏重问题,改革没给辅导期,过渡过程,而是采取了简单措施,强上弓,硬着陆。如煤矿,改革前偏重了,多了,改革过程就轻视它。但经济一发展,它又需要了,冷了煤矿很多年,欠下了很多煤矿建设债,煤炭一热,基本建设没补课,仓促上马,事故就来了。本来改革就应兼顾工业部局的调整,可是根本没去考虑,简单从事。
六.九十年代,朱熔基式改革可以概括成几句话。聚敛百姓之财,以追求GDP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从经济分配上巩固官僚集团,按权分配,培育精英阶层,抛弃百姓。
七。官僚一思考,全国人民就遭殃。我上面讲了几个原因,产权改革派不去思考,官僚们也不检讨自己的原因。以他们为代表的通过“思考“,却把国企出现的问题归于产权问题,把几千万老工人当成了替罪羊,几千万老工人来承担几十年政府的孽债。这些现在的问题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再讲了。事实上,在管理上,从实行厂长责任制起,就把工人当作二等公民看待,直直至搞工人全员下岗,让工人承担所有的改革成本。让少数人富起来,有批人发了横财,产权改革又使很多遭横祸。
“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的改革,像懵头苍蝇一样,东撞一下,西撞一下,国家不做国家的事,今天这里有暴利,明天那里想暴利,像在办几家工厂赚钱一样,使我们浪费了太多的资源。以钱为大,以权为大,物欲横流。我国改革没有走高起点,没利用原有的国企基础,生产能力基础,而是硬生生的走了条从原始积累搞起的路,走的是把国企,废了,砸了,搁置在一边,重来过。对这段发展来看,可以总结为“权力就是最简单,最粗暴的赚钱方式。”这也是邓氏改革的核心。 本来我们是可能而且应该避免走这条“血汗工厂”,”破坏环保“,“非安全生产“的发展道路的。可邓氏改革却把上好的基础毁了来走这条路,直到搞“产权改革”,要求所有国企走这条路。我国改革为何不能走自己的路,却总是抄袭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