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用理论本身去打动人

火烧 2019-12-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用理论本身打动学生,指出当前教学中过于依赖情感和形式,忽视理论深度的问题,强调教学应注重引导与内容导向,避免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者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所处的环境,比起过去几十年,确实有很大的改善。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老师们,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老师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是坚定的,他们对专业的研究是深入的,他们讲课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的信心是充足的。这些现象都是令人可喜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可能人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有些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老师,他们的研究讲课形式非常独特,效果也非常出色,引起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所存在的问题在于,似乎这样的老师们用理论本身来打动学生的不是太多,更多的是用一些情感,用一些多样性的外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做得不对。但比起用理论本身来打动学生来,这样的做法还是显得浅显了一点。

  大约二十年前,北京市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来到一所著名的重大高校,这是一所顶尖牛校,去那里听取该学校的老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和体会。其间,有位讲授中国革命史(那还是在课程改革之前)的老教师,讲到他在授课时,鼓励学生自己上台来讲他们所更有了解和体会的课程内容。这位教师说,他的一个学生,做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有关中原大战的演示文稿(PPT),做得非常精彩,受到热烈欢迎。只是这位老师没有展示他的学生所做的成果,实在有点让人遗憾。但是会后,我就有了一个疑虑:中原大战是三十年代,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个新军阀之间的战争。当然,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正在进行革命的年代,这场战争对于中国革命不可能没有一点影响。然而,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甚至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我实在没有弄明白。学生花如此之大的精力,如此之多的时间做出一个描述这场战争的PPT,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我也实在想不通透。而这位老师却如此兴高采烈地介绍这样的教学成果,对于教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我更是弄不清楚。

  我以为,这样的做法陷入一个误区:似乎只要是学生在参与,学生主动地做出这样的东西出来,那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一定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学生动手是件好事,确实应该得到鼓励。但教师的作用不就是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吗?对于一个新军阀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如此津津乐道,这个教学的导向真的就没有问题吗?讲授中国革命史,到底要讲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课程讲授的主体部分,这似乎在当时这所顶尖牛校里,好像还没有弄清楚。这不是一般的中国近现代史,这是涉及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课程,所以我以为,这样的引导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

  还有一位老师,年轻一点,也是这所顶尖牛校的老师。在他的移动硬盘里,存储着数以千计或者更多的音乐与视频。当然,这些音乐和视频也都与课程有关。在课堂上,他经常播放这样的音乐和视频,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承认,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这些鲜活的听觉与视觉的带有一定娱乐色彩的东西,更容易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这位年轻教师在这方面下了这样大的功夫,也实属难得。而且我以为,大家当时都在摸索,希望找出一个更为有效的、有着更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探索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还是回到那个老话题。理论课不可能是一件色彩斑澜的衣服,那种外在的绚丽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属性。理论终有抽象的一面,而这种抽象恰恰是理论的本色。所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把这种抽象的理论、抽象的逻辑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着理解,学着掌握,学习这样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从表面上看起来枯燥的理论中获得他们实际所需要的营养。

  应该承认,让学生从理论本身汲取营养,目前看是有点困难。中华民族有很多长处,也有很多强项,但同时也存在着某种缺陷,如思辨性相对较弱就是这种缺陷之一。相比之下,德意志民族的思辨性就要强一些。当然,我们不需要为此而妄自菲薄。有不足,我们可以学。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可能是漫长的过程。但是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

  客观说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在中国的学生看起来,在阅读上似乎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其中主要只是因为翻译上的原因,以及中国学生阅读习惯与他们写作习惯不太一样的缘故。与其他西方写作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著作,都是与现实和实践紧密相关的,不是纯抽象的理论。所以真要潜心去读,是完全可以读得懂的。

  现在西方不少学者的著作,要读得懂实在太难了。如一些著名的近现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还有福柯,读得懂的人实在太少了。反而因为读不懂,他们都被称为大家。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我反正弄不明白。黑格尔的著作也不好懂,但是他的《小逻辑》即《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其正文也是不好懂。但在正文之后,还有《说明》及《附释》,那些内容就好懂得多了。那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的,自然要更口语化一些。所以如果要想让理论被人们所理解,先不用说接受了,让人能读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上述西方学者的著作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从现实与实践出发的文字,都带着生活和生命的气息,都是接地气的。而且,如果真的读懂了,也就容易接受了。至少大多数有良知的人们会感觉到亲近,也能逐渐感知这个理论的力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