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
(一)
在讲剩余价值理论这一部分时,现代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的使用,到底能不能取代劳动者创造价值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虽然从今天世界上的工业企业来看,距离大规模广泛使用自动化与机器人的程度还有相当大的空间,至少世界上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内,自动化与机器人的使用还是在一个不算太大的范围之内。所以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劳动者创造价值的状态没有受到过多的挑战。
在我们看到的相关资料中,使用自动化与机器人较为普遍的多为流水线生产上的作业。比如啤酒厂的啤酒生产与灌装,自动化程度相当地高。另外,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主板上需要同时焊接不少元器件,那种几把机械手焊枪同时点击上去,那自动化的程度确实也很震撼。在这样的工序和工种上,劳动创造价值到底表现在哪里?这不得不说,的确是一个问题。
马克思当年在提到这种现象时,只是在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自动化生产方式会让工人离开生产过程的主体,而站在生产过程的一边,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监控的意思据我理解。一是看着机械的运转,不要让它出什么问题,二是一旦发生什么问题,人就会直接上去加以解决,或者停机,或者用手动取代自动。如果正常运转,人们也不能随意离开监控岗位,因为实在没有办法预测这机器到底什么时候会出问题。
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事故,造成车祸死亡惨剧之后,人们就已经真切地看到单纯信赖机械并不可靠。所以,再先进的自动机,也不可能离开人的监控。那么问题在于,这种人的监控对于劳动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似乎不太容易回答。从直观上看,这种监控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把其他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上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这种旧价值的转移被中断了,或者被破坏了,那么商品的生产也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在新价值的创造上,这种监控在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似乎不是太容易看出来。
问题在于,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人的价值创造是如何实现的?马克思把今天我们称为自动化生产的体系,叫做机器体系。他有一个观点,认为人的价值创造分布在机器体系的各个点中。马克思对此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那么今天怎么看待这个观点?这里可能是有点难度的。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人力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一个产品的生产,不可能只靠自动化那一部分就足够了。生产过程是复杂的,自动化生产线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环节。在此之前与以此之后,都仍然需要人力的参与。这就是说,自动化生产线不是完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线与机器人是无法参与的。
现在有一个似乎不太引人注意的情况,但在产品价值的创造中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在产品总装过程中,人力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如汽车生产,装配线上,还是不能由自动机或者机器人所取代。而在一些类似于航空发动机的生产中,装配工人的技术高低成为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记得当年北京引进了一套瑞士机械手表的生产线。在最后总装的工序上,中国工人装配过的手表,质量比较一般,而瑞士工人用同一条生产线装配的手表,就能达到罗马表(Roamer)和英格表(Enicar?)等高档手表的水平。这就是工人技术上的差异。机械手表的装配如此,航空发动机的装配同样如此,更多的精密机械的装配也是如此。据说,波音公司的飞机也是在装配线上总装的,就像汽车装配线上的总装一样。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做到的。但即使在这条生产线上,也是需要依靠人力来从事这种总装装配工作的。至少在这个装配线上的生产,工人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工人的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总装工人的劳动也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说明这样一个过程,不过是为了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依然是成立的,也依然是正确的。如果不能推翻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或者这个结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判断也是无法推翻的。
当然,单独一个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还不是直接得到这个结论的原因。但是,如果这个理论不成立了,马克思的全部结论就都失去依据了。另外,关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一个关键的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扩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恐怕才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当然,我们不是从理论出发,一定要在理论上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是成立的。我们还是要查看现实世界中,具体情况和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如果我们不看到自动化与机器人使用的现实,便硬要说,马克思的理论依然成立,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难以站得住脚的。同样,如果我们看到了自动化与机器人的使用,就断言,所有的生产都是这样一种情况,自动化与机器人已经取代了人类进行生产的全部过程。这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
在生产自动化的阶段,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到了这个阶段,价值的创造再不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机器创造出来的。这样的错觉主要是人们直观地看到了在某个生产阶段,或者某个生产工序,其生产岗位上似乎都不是人力在操作,而是机器在自动进行生产操作。面对这种直观的状态,人们就会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产生困惑,甚至怀疑。
马克思当年在论述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总习惯于用棉纱的生产为例。其实,当时马克思所了解到的棉纱的生产,已经是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了。可是在那个时候,人力在生产过程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那时的人们,还是能够接受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观点的。不过,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那个时代,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由机器完成的部分与由人力完成的部分,两者是有着分工,也有着协调的。马克思说,机器生产只转移旧价值,而不产生新价值。而人的劳动则在创造新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人对新价值的创造过程,其实也离不开机器在转移旧价值的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工人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离不开机器转移旧价值的过程。没有机器转移旧价值的过程,也就不会有工人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在讲述棉纱生产过程的时候,是在同一个车间,同一道工序的情况下讲的。这种情况通过直观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在今天一些自动化生产的企业里,很多情况就没有那么直观。人们经常看到的,特别是通过影视形象所看到的,只是机器自己在那里工作,在完成机器自身完成的功能。但是,就任何一个产品的总的生产过程来说,其自动化的工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妨依然借用棉纱生产的过程为例,或者用一种假设的环境来说明这其中的情况。
棉纱的生产离不开棉花的种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棉花生产也是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方式来进行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种植工人是被农业资本家所雇佣。他们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剩余价值。农业资本家拿到了农业工人生产的棉花产品,再销售到棉纺织厂的资本家那里。棉花的价格就包括了农业资本家所投入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所以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农业资本家拿走了。而棉纺织厂的资本家所购买的纺纱原料——棉花时,是作为不变资本来投资的。要用粗花进行纺织时,纺织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棉纱中的新价值,而原来购买棉花的价格就成了在棉纱生产中转移的旧价值。棉纺织厂的资本家拿到了棉纱成品,再卖给织布厂的资本家。织布厂的资本家购买的棉纱成品也是他的不变资本的投资。在棉布生产过程中,棉纱的价格成为转移到棉布成品的旧价值。而织布工人的劳动就创造出棉布中的新价值。以此类推,再由棉布转移到服装厂,情况也是同样的。棉布的价格成为服装成品的旧价值的转移,而服装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服装成品的新价值。
如果我们来考察一个自动化生产过程,情况其实是很相似的。一个进行自动化生产的企业,其资本家老板需要进行不变资本的投资,如购买设备,而设备的生产企业则是这个企业的老板在榨取了本企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之后,把生产出来的设备卖给了进行自动化生产企业的老板。自动化生产企业的资本家在安装、调试、程序设计等工序上,也在榨取这些工种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获得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自动化生产工序或者工艺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在进入下一道工序如装配工序时,依然需要大量工人的操作,而很少有自动化的装配。这些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也被这个自动化企业的资本家拿走了。如果自动化生产企业的产品要被另一个下游企业所采用,那么那后面的企业也要通过雇佣他所需要的劳动者来进行后面工序的生产,从而榨取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以对于自动化生产,到底是机器在创造价值,还是工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我们不能只看一道工序,一套工艺,而要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来了解。在一个商品或者成品生产的全过程来看,自动化或者全自动化的工序只是这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不代表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所以其商品价值的创造也不可能只靠一个自动化工序就能实现。它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更多工人在更多工序上的劳动创造。所以一个在某个工序用自动化方式参与生产的产品,其价值不可能只靠着那道自动化程序来创造出来,它的价值是全部工序的所有劳动参与者所共同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劳动凝结在这个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之中。
曾有一位我国的使节,在出使到一个发达国家任大使时,据他所说,他发现那个发达国家的发展成果并不再是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他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说是由现代先进的科技所创造出来的。可是要知道,再现代的科技也是要由人去掌握的。只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而没有先进的工人或者操作者,这样的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也是发挥不出任何作用来的。而那些掌握先进科技与先进设备的工人,依然是现代产品生产中的价值创造者。那位驻外使节并不懂得现代化生产,也不懂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只凭着某种直观就妄下结论,实在是授人以笑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