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文化
因莫言的文学观引发的评论,扯到了“文化”上。网上称:“要让你的孩子好好念书,否则将来就去做司马南的粉丝”。
司马南的“粉丝”没有文化也就罢了,原来还是只想分蛋糕的穷人。如此一来,莫言好像就代表着那些做“蛋糕”的大老板,有文化的人。没有了他们,文化何以“繁荣”?没有了他们,祖国何以“富强”?他们不高兴,后果很严重。那些没有文化的穷人,对于莫言代表的那个有文化、有资产的阶层,应该感恩戴德才是。
但是,司马南的“粉丝”,表现的却很不恭。他们是“朽木不可雕”,还是“愚不可及”?怎么就那么顽固不化?
说起来,莫言原本也不是什么有文化的富人或者官宦之家的子弟。祖上也没有听说阔过。
以莫言的文化,到21岁参军,学历只是小学肄业。小学学习的,一是认字、写字,二是识数、算数。属于“扫盲”教育。其它知识,书本上也没有什么。这,决没有小瞧莫言的意思。相反,觉得莫言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个小学文化程度,居然登顶国际文坛“宝座”,付出的辛劳一定比常人要大许多。已知逝去的著名作家浩然也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著名军旅作家高玉宝,据说才上过一个月的学。这样的事例在作家中不是个别现象。
如今的莫言,真是一经登顶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同鱼跃龙门。发了,而且是发大发了。
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莫言变了?应该说是莫言变了。由“丑小鸭”一跃而成了“白天鹅”。由一个小学没有毕业的辍学少年,一变成为大“文豪”。亦犹如“魔幻”一般。人生中经此“魔幻”般跨越者,唯有莫言是也。
莫言的“粉丝”们,是不是了解莫言的“文化”底子如此之“潮”?知道他是小学5年级辍学的吗?当他们知道了这个情况之下,又该做何感想?是他们那些有文化、高学历的,簇拥着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莫言,还在嘲笑司马南的“粉丝”没有文化。他们再没文化,总也有个小学毕业文凭吧?
莫言的辩护者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拿“文化”揭司马南的“粉碎”的“短”。相比之下,莫言难道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吗?莫言的文化、学问、能力,是后来、是参加工作之后“自学成才”。以后世界各国的大学是不是争相授予莫言文学博士学位,亦未可知。获了那样的奖,各种各样的荣誉会接踵而至,这也很正常。但是,他的文化基础却是小学5年级,实在说不上高。这个,无法更改。
现在的孩子,即使再不好好学习,怎么也应能混个初中毕业。因为这是教育法规定的。鉴于莫言成功的经验,莫言的“粉丝”应该说:孩子不好好念书,不但应去做莫言的“粉丝”,甚至可以做莫言。弄得好,完全有可能弄个作家当当,那是何等荣耀!
看来,莫言的“粉丝”说话真是欠动脑子。没有弄清楚莫言的“底细”,就胡乱说,说的很不得体,尴尬的不是司马南的“粉丝”。
据莫言自陈,参军后,在部队图书馆读书千余册。这是莫言最初的读书史。
但是,读书再多,当不了正规的文化教育。有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是“补课”的事。
而他的同龄人,到21岁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应该在公社读过初中、高中。
小学与中学,虽然相差不了几年,但是,文化教育的内容,知识结构却大不一样。特别是那时的高中,不但有政治、历史、社会发展史,即使是在语文课本中,教员及鲁迅的作品也占相当大的篇章。回忆起来,受益匪浅。
如果那时莫言读了高中,很可能与辍学后在家放牛的孩子在认识问题的角度与高度上,会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种正常的推测,也是个人的经验之谈。
由于莫言自小学5年级就辍学,因此,关于初、高中的假设,只是一种假设。
参军之后,似也没有在野战部队的连队锻炼过。到了部队,无非是在机关“晃”,才有的是时间看书、鼓捣他的小说。他了解连队里的战士么?难说。再说,解放军战士们多是农村入伍的农民,或许自以为了解他们,或许认为他们都与他们村里的农民一样,相差无几,有什么好写的?再说,写小说,能像“揭露”当年的八路军那样“揭露”解放军么?那点利害关系,相信莫言是懂得的。他能够通过文学,写出战士的“人性”、军人的“血性”,乃至共产党员指战员的“党性”么?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那儿,肯定写不出,事实上也没有写出。
但凡莫言多读几年书,文化程度高一些,受到的基础教育就会系统一些,视野或许就会开阔些,
莫言熟悉的就是他的家乡,刻骨铭心的是他少年经历的苦难。他的精神世界沉浸在没有朋友、玩伴,一个孤独的放牛娃,吃不饱、受村里的同伴的欺负之中而不能自拔。他所看到,接触到的农民,到处都充满着卑鄙、龌龊、阴暗、算计,处处与他过不去,对他不怀好意。在心中留下了镌刻般的阴影,让他想起来就不爽。这是莫言刻在骨子里的农民“情结”,难以释怀。
这种人生,甚至有一点屈辱,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偏狭的“小农意识”。他甚至没有阿Q的“豁达”与“潇洒”。受这种意识的驱使,他笔下的“黑暗”,经他“魔幻化”处理,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个被扭曲的灵魂,一个个人物像是“哈哈镜”照出来的,颠覆了人们对人的认知。似是一个个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农民,在一个充满“黑暗”的小圈子里打转转。痛苦着、挣扎着,甚至连呐喊的声音也发不出,不敢发。既不能自救,也没有人去救他(她)……
想到此,似乎看到了莫言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