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新华网刊亲历者忆黄继光牺牲经过:我随他共同冲锋,看到他堵枪眼

火烧 2015-06-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黄继光牺牲经过由战友亲历者讲述,展现其英勇堵枪眼的壮举,传递英雄精神,回顾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的感人瞬间。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消息,黄继光牺牲时的场景,不止被一位战友看在眼里。

  63年来,这些英雄伟大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一次次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世人传承着黄继光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共同冲锋战友见证黄继光英勇堵枪眼

 

  肖登良(持枪者)

  到2007年去世时,肖登良的一生做过200多次报告。

  他常说,就像打仗一样,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

  肖登良是黄继光的战友、老乡,也是黄继光牺牲时那英勇一幕的见证人。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前进的脚步在一处阵地前停了下来。连续3次爆破均未奏效。

  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肖登良、吴三羊两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敌人碉堡。

  战斗异常惨烈。“吴三羊头部中弹,壮烈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奄奄一息,黄继光多处负伤,弹药用尽。”肖登良的女儿肖冬梅说,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此后的几十年中,肖登良一直坚持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厂矿企业做报告,向人们讲述那场难忘的战斗,传承黄继光不怕牺牲的精神。

  堵枪眼为后续部队赢得有利战机

  不过,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对黄继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提出了“疑问”,甚至有人以“从人体构造上看,肉体挡不住子弹射击”为理由,来证明“黄继光的事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军事、历史专家,他们表示,单纯从军事战术上看,黄继光堵枪眼,有其合理性。黄继光牺牲的上甘岭战役,是一场典型的山地作战。在山地作战中,防御方可采用地堡类的工事,全方位保护己方火力点。在黄继光牺牲的战斗中,美军就构筑了碉堡。

  不过,地堡类工事虽然防护性强,缺点也明显,就是视野有限。即便在四面都有观察口和射击口的地堡类工事内,作战人员也只能通过工事上的开口对外观察敌情,而开口方向上的视野相对有限。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相当于在敌人碉堡的机枪射击方向上,挡住了敌军的视界和射界。这对敌军的战斗干扰很大。即使敌人通过持续射击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无法恢复整个射击口的观察视野。如果敌军想正常射击,就必须推开黄继光。而不管是用工兵铲等器械从内部推,还是从工事中走出搬动尸体,敌人都需要时间,射击也要停止。这样看,黄继光舍生忘死的牺牲,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拿下美军火力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最关心连队荣誉,最担心为连队抹黑

 

  

  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战士展示了一组两周前拍下的照片:一位耄耋老人,坐在黄继光的床铺前抱着被子哽咽。另一张照片上,老人举着右手,向黄继光铜像敬军礼。

  据连队战士转述,这位老人名叫李继德,来自山东淄博,与黄继光是同班战友,也是那场惨烈战役的亲历者和幸存者。老人说,自己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过程,现在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这绝对是抹黑。

  在“黄继光英雄连”连队荣誉室,挂满了各种锦旗,摆满了奖杯和奖牌。近10年来,在连队任过职的37名干部个个是军、师、团的各类标兵,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官兵们平时最关心的是英雄连的荣誉,最担心的是给英雄连抹黑。

  “这些年来,不管社会上流行什么思潮,官兵们学英雄、追英雄的热情不减!”马广欣说。

下附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2.1.png

2.2.png

  附 黄继光生死之交回忆:目睹他的脊梁被打烂,绝不允许抹黑英雄

       2015-05-07  湖北日报 王馨

  4月30日上午,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连”荣誉室。

  一位耄耋老人,颤抖着举起右手,向着黄继光铜像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像!像!真像!老战友啊,我终于回到老部队了,我终于回家啦!”

  老人名叫李继德,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曾是黄继光的同班战友。

  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在前往四川德阳中江县寻找黄继光家人之后,于4月29日晚抵汉探访老部队,只为履行“生死之约”。

  初识,被窝里教黄继光外语

  “姓名:李继德,部队:15军45师135团,职务:战士。”李继德老人至今保留、已发黄的复员证留下这样的记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排1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人称“小李子”。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时,他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5岁的黄继光。“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关系越来越好,冬天睡一个大通铺,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我还教他说过外国话。”

  当时,15军选派有文化底子、头脑灵活的战士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和朝鲜语,上过几年学的李继德入选。

  每天,李继德参加完培训回到班里,黄继光总要缠着他问这问那,晚上甚至趴在被窝里讨教。

  立约,看完《普通一兵》之后

  “对,就是这部电影,叫《普通一兵》!”黄继光连荣誉室里,一块展板让老人驻足良久。

  由于训练和执行任务出色,黄继光和李继德同时上调营部。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

  1952年8月,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老人回忆,黄继光随后半开玩笑地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此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壮烈牺牲。

  60多年来,李继德给黄继光的家人、家乡、老部队前后写了十多封信,由于当时双方没来得及留下详细地址,信件少有回音。

  前不久,国防部一封回信,终于让他得偿所愿。

  思念,在英雄战友床头泪涌

 

  李继德在黄继光的床铺前抱着被子几度凝噎。

  距荣誉室不远,有间宿舍挂着一块闪亮的牌子——“黄继光班”。

  黄继光依然“活”在这里,每天连队点名第一个就点他,最里面靠窗的一个床铺,还属于他。

  李继德来到黄继光的床边,轻轻地坐了下来,侧头望了望挂在墙上的黄继光画像,又用手抚摸着床单。

  突然,他一把抱起被子,贴在了自己满是皱纹的脸上,眼泪夺眶而出。

  老人回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597.9高地展开拉锯战。此时,李继德和黄继光已随营长和营参谋长抵近前沿阵地。

  敌人的一个简易地堡让我军一波又一波的爆破队员接连牺牲。黄继光主动请战,与吴三羊、肖登良组成新的爆破组冲了上去。

  在距离10多米的地方,3人先后倒了下去。突然,浑身是血的黄继光猫着腰站了起来,左手拿着手雷,借着惯性冲向地堡。“他先把手雷扔进地堡,接着就趴在地堡的枪眼上,子弹从他后背打了出来,脊梁都被打烂了,血直往外喷。”李继德描述着当时的景象。

  他说,当时自己离黄继光仅50多米。

  扔进地堡的手雷响了,敌人的机枪哑了火,我军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一拥而上,将597.9高地夺回。

  告慰,为老战友老部队再站一班岗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因伤告别了朝鲜战场,被送至后方医院治疗直至复员回家。

  至今,他腰部两侧还留有6个弹孔痕迹,3发子弹左侧进,右侧出,打穿了他的腰部。

  “我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过程,当初跟他的生死约定我一直记在心里。”

  “听说,现在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这绝对是给我的战友、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抹黑。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余生为战友作证!”李继德说。

  他恳请黄继光连,让他再站一班岗,再当一回连队值日员,以此告慰那些牺牲的战友,表达一个老兵对部队的向往。

  4月30日上午,穿着作训服、蹬着作训靴、挂着纪念章,李继德笔直地站在了黄继光连宿舍楼前。

  “报告,哨兵李继德前来接哨!”老人向正在值日的四班战士肖宏卫敬礼,“老兵归队,请领导安排任务,我保证完成任务。”

  “哨位正常!请继续履行职责!”肖宏卫回礼,并将“连队值日”的臂章郑重地戴到了李继德的臂膀上。

  此时,老兵的身子像松树一样挺拔,两眼炯炯有神。

  离他5米处,“模范空降兵连”的旗帜正迎风飘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