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三十年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红的实力派文艺明星之我评

火烧 2010-06-2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详细解析高效学习编程的实用方法,涵盖学习计划制定、实践技巧和资源推荐,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编程核心技能,提升学习效率。
  一、——海子、顾城:诗歌和诗人

  诗歌与爱情都是一种虚幻的激情。诗歌,是在虚妄的激情中沉沦。

  长大以后,我才发现,只有现实本身,有着无可比拟的锋芒和刺痛人的力度,有着穿透人心的深刻的悲剧感,才能给人欲要以头抢地的悲怆!

  所谓诗歌,其实大多根本无法理解。比如,海子的《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这是什么话?对这样所谓的诗句,我曾经作过一个戏仿,并非表示对于他的诗歌的不尊,相反却是出于心中的敬意,某种对于无法质疑的名气的敬意:某某人,某某人/从前我爱的是你,现在我爱的是你,将来我爱的还是你/你是我的唯一!

  所谓诗人,更是无法被人理解。海子,就不必细说了,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精神错乱,出于虚荣心,你说你理解他,你说你爱他,这很正常,你要坚持说你真理解了,这就不正常了,你也就是精神错乱。再拿顾城来说吧!“文革”中开始写诗,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很多人将其作为反思文革的一大精神领袖。可这反思文革的诗人,文革过后十年,本该是已经寻找到光明了吧?却又去往国外。众所周知,其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后自杀,文革过后,根本没有寻找到光明。其人,还不如其极少数的确简洁而优美的诗歌好理解。如,《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如,《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1980年6月;如,《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1980年7月......

  ——其人已去,只留下生命中那些寄寓个人片断式、碎片式记忆的诗歌……

  我想,这些诗歌,这些诗人,总归是不可解的,而且是被解释的。若是死于文革,或许又是所谓文革之浩劫、黑暗、动乱之确证了……

  二、——王小波:深深影响青年一代的小说家

  (一)我就是一个王小波门下走狗

  如果当初没有读到格林童话,我是鄙视童话的。如果当初没有读到余华、王小波的小说,我是鄙视小说的。如果当初没有读到图雅的散文,我是鄙视散文的。如果当初没有读到卡尔维诺的文学作品,我是鄙视文学的。

  我是如此的崇尚王小波,以至于每每欲要以努力习取和刻意模仿的方式来表达言述心中无比的敬爱与仰慕。我甚至徒劳的寻找存在于罗兰.巴特、德里达与王小波之间的结合点,并试图从中切入,将其作为适合于自我创作的新途径。

  其文艺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熟练而亲切的语言运用和他基于充分完美的创造和体现汉语言美的目的而采用的创作方式。这一种创作方式,只可能属于当代的一个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写作的作者。王小波是那种有天赋的作家,而不是那种有才能的作家,同时也是那种非常舍得投入、极其卖命卖力的进行自我完善的作家。

  王小波的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属于个体和组织的共同的悲剧美。理解他的读者可以从他身上体会到自己,也可以从自己身上体会到他。作者和读者,皆从自身出发,然后才找到了这些。他让理解他的读者感到并不孤独。

  (二)文学上,肯定王小波的价值

  在王小波那里,我看到一个个由语言、语音、思维、思想、乐趣等等混合吹起的大大小小的彩泡,当它们一个个撞击地面而爆破,只留下散落一地的赃污与虚无。彩泡仍然被吹起,但仍然散落了。他已经不是一孩子,而是一个45岁的成年人,文字成为他脑中犹如彩泡一样的游戏,他对那游戏还没有厌倦,他还要吹起更多更大的更漂亮的彩泡。然而,生命结束,彩泡的游戏也就结束。假如单单从乐趣本身的意义上来说,其实没有意义,其实也没有乐趣。有过的,不过是人生的无奈与无聊。很少人洞察那文字表面的快乐所掩盖下的秘密。王小波的小说所真正要表达的,却不在于乐趣本身,而是乐趣的反面。

  要谈王小波的文学贡献和文学价值,首先要知道的是,他是一个小说家。

  很多左派对王小波持完全的批判的鄙弃的态度,其实是很不得人心的。王小波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太大,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持久的。

  黄纪苏在《中国不高兴》一书中评价王小波的时候也自称并未阅读王小波的小说,而只是读过他的文章。王小波的文章,在数量上,在其全部作品产出总量上看来,只是其全部作品的很小的一个部分。王小波的小说,才是其创作的主体部分。评价王小波如果只是从其文章入手,就实在是以管窥豹,完全是一种偏见了。客观的说,评价王小波,必须要从其小说着手。王小波的小说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贡献之巨大,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革命性的小说来说,很多人会写小说。很多人不会写小说。很多人会读小说。很多人却不会读小说。那些会写小说的人是以写小说的思维去写小说的。那些不会写小说的人是以写文章的思维去写小说的。同样,那些会读小说的人是以读小说的思维去读小说的。那些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以读文章的思维去读小说的。如果以写文章的思维来写小说,王小波就写不出那样好的小说了。客观的评价,无论从思想意义方面看来,还是从艺术意义方面看来,王小波的文章并无什么价值。同样,如果以读文章的思维来读王小波的小说,就根本读不懂读不通王小波的小说了。

  很多人总希望从小说中读出什么思想,特别是什么独立的思想什么伟大的思想什么自由的思想,这只能说明很多人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有着完全无知的态度和想法。这些人都是小说盲。

  其实小说你只管他写的好不好,而根本无需费劲的琢磨他写的是些什么。好的小说,只需从中随意的挑拣一个段落,一阅即知。

  学习外语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在于学习的对象是否是整体性的外语而非作为一个部分的外语,将一种语言的语音和书面语言割裂开来进行学习,是达不到学习目的的,这也正是中国人之所以大多数学不好外语的原因所在。王小波的小说,所使用的语言,正好是一种整体性的外语而非作为一个部分的外语。从这一个意义上看来,王小波当然是当代最为伟大的华语作家。

  王小波先生语言的锋芒无可比拟,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其小说语言是纯粹的、干净的,就如一个美貌的美女,一个可爱的小孩。将语言内涵的思想洗涤干净,剩下的就是一幅给人带来外观上的美感的毛笔书法作品。

  我从未见过其他人像他一样在小说这样一种文体中纯熟的运用着现代汉语,这样一种能力令人惊讶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膜拜。他的小说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创造性的贡献,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运用天赋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颠覆性试验和终结性展示。就其全部我已经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可以盖棺论定的是,没有人能超越王小波,现在还没有出现,将来也不会有。

  这个人有他的语言天赋,这一语言天赋与人类文学史上极少数天才诗人的语言天赋一样难得。这个人有时那么的努力和勤奋,甚至于视写作为生命。历史不会比小说更可信。我们的生命本身,不会比小说中所描述的一切更真实。王小波因他的作品而永存于作品之中,作品就是他的生命,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生命。从王小波的小说中,我们所看到的是:“用生命来写作,视写作为生命”的生命的实践和写作的实践。    

  他的作品是他的大脑中无数个艺术生产过程所产出之无数个版本的竞争结果,犹如亿万争先恐后奋战上前,最终只能有一个胜出。每一个孕育的过程都是痛苦至极而无比兴奋的。那种创造的过程,比之电脑的复杂运算过程还要复杂万倍。那是电脑所无法进行的过程那是电脑所无法完成的过程,也是电脑所无法体验的过程。电脑,也无法体验语言的美感,与英语无关,与法语无关,与其他任何语言无关,只属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的美感。体验之初,必须要发现,要创造,接着要完善,要完美。且这种美感完全与精心雕琢和修饰无关,是一种其创造完全来自于天赋能力、对于同类体验的记忆和灵感涌现的美感。王小波的小说,就是最好的现代汉语诗歌,追求语音的美感,以及创作过程中对于声音的感觉。作为中国文坛体制外的另类小说创作者和文学革命者,王小波是成功的。

  对什么世界性文学的概念,我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其实是不可翻译的。故事不会是文学的核心要素,能成为其核心要素的,只能是语言。真正的好作家未必会获得国际性的声名,许多国际性的文学奖项之所以被设立并授予那些垃圾文学,都不过说明它们是以文学为幌子来达到政治目的的阴谋手段的一部分。据说王小波的小说也被翻译为英文,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其实王小波的小说不适合被翻译为任何其他语言。王小波的小说语言,就是一种诗歌语言,而诗歌因其语言而无法被恰到好处的被翻译为其他语言。阅读王小波的小说,感觉是非常之好,因为那种韵律之美,色彩之美,声调之美都是在他人的作品中难以读到的。基本意思固然能够被翻译为其他语言,那种语言的美感却根本没法翻译出来。

  (三)为什么要在政治上为王小波平反?

  在评价王小波的时候,人们走入的一个误区竟是将他当作为一个思想家,似乎思想家的名头很响亮很深刻很符合小资之情调之阅读风尚所向很符合商业炒作的需要。更有甚者,还说什么他是一个自由思想家,弄得很多左派的同志一听到他的的名头,就非常的反感和厌恶,似乎正是他带领着一群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懵懵懂懂的小资小右在进行着自由思想。那些对于他的无意性误读和故意性误读,都是不可原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想要利用他的个人影响力和固属于文学本身的长久性的深刻的影响力,进行自由主义思想策动的人来说,故意性误读因其妄为的目的反而弄巧成拙。那些以思想来阐述王小波的小说境界的人们,其实何尝不是在作践他呢?其实他的小说作品,纯粹如儿童之嬉戏于沙堆,岂能容得所谓成人世界的政治性思想来予以歪曲?但也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小说,却始终贯穿着只是相关于艺术的民主精神。艺术作品,不该是由别人来规定如何去写、写成如何的。

  必须要澄清事实。其实王小波并非什么思想家,更非什么自由思想家,只是一个小说家。很多时候,人们对他的推崇和批判都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之上。世人将文学作品当做为社会思想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极大误解。然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很多在犯着这一错误。中国文坛体制外的另类作家王小波,曾经所谓没有给出话语捐税的义务,其所有已经出版的小说所说明的,只是从艺术上所要求于自己的一份严谨。

  在我们的时代,甚至自古以来,依托于文学的为政治性和商业性目的的社会洗脑运动是司空见惯的。很多时候,这一运动是建立在对于文学作品的误解的基础上的。左翼作家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庄》不是常常被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反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么?这何尝不是建立在对于奥威尔的民主自由精神的极大误解的基础上?

  与其说人们在误解他,不如说从来就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过他。作为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一个作家,十足可悲的是,他却从没有得到多少中国人的真正理解。只因为,他采取并坚持着一种更为令人费解的个人表达方式。他个人在文学上严格自律的精神只容许他必要以融合了个人生命经验和感情的、更为深刻的文字来表达。那也是一种完善优美、更为耐读的、文学的、艺术的方式。我深深的感动于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本身就是他本人不愿意给出话语的捐税的证明,那几乎无关于他个人所认定的良知,只是相关于个体生命所必要的尊严、乐趣与幸福。

  (四)不能回避的一面:作为另一面的政治性的王小波

  历史上,与王小波同名的王小波,与王小波笔下的王二同名的王二,都是弱势群体中冒出来的起义者,都是另类。宋太宗的时候,青城县靠贩卖茶叶谋生的王小波及其妻弟李顺打出口号:“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发动起义,建立了为时一年的大蜀政权。明天启七年,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财富。白水饥民王二聚集数百绝望的农民进行斗争,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当代文化界名人王小波,是一个另类。我曾想,当这这个文学上的另类生活在历史上的起义者王小波和王二的时代,他又将是怎样的人呢?他又将有一番怎么样的惊天动地的举动呢?

  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充满了个体生命对于人性被压制、自由被限定、制度性和社会性的荒诞宰制个体生命自由的痛苦、绝望、惶惑、反抗的欲望。对于有过同样生命经验的人们来说,那是令人感动的。

  王小波是忧郁的,忧郁并非来自政治压迫,而是来自人生本身。王小波从未在他的小说中指出某种明确或模糊的以私人利益为动因的政治压迫。很多左翼人士因其对于毛泽东时代尤其是文革的似是而非的否定而否定王小波。其实之于文革而言,他并非否定文革,而只是批判文革。文革确有其负面性,有其消极而荒唐的一面。文革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也需要得到反思。普选制度是荒唐的,那么普斗制度呢?其实同样有其荒唐之处。文革原本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实践而存在于历史上的。文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既要总结其好的一面,也要其总结不好的一面。王小波等人对于文革的反思精神其实很可贵。应该给大众定论的是:王小波从未否定文革,而只是从其人生经验的层面来反思、批判文革。

  正是通过其反思和批判,王小波甚至通过他的小说明确的指出了一个政治真相。如果认真研究王小波的《黑铁时代》的话,我们将发现那些小说就是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一种个人感情上的批判。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被配置的,命运操纵在他人的手中。知识分子,尤其不能满足于那种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看来,知识分子本质上是反毛泽东的时代的。从同种意义看来,毛泽东的时代,其实是对立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

  在我看来,其所批判的,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可贵之处。王小波未于其批判的本源作延伸思考,而是拘于个人利益而批判,拘于知识分子这一整体利益而批判,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自私、一种小集体主义的自私。

  正是从这一点看来,作为另一面的政治性的王小波,是确有其偏狭之处的。

  王小波说: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但其实王小波仍然不是思想大屠杀的幸存者。王小波还说: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说这个话的时候的王小波,意识到了罪孽的存在。但在自己尚且不是思想大屠杀的幸存者的情况下,一个人何能保证不留下罪孽呢?王小波从未指出。

  或许,不知者不作罪,是正确的态度吧?

  三、——张爱玲: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一枚枚苦果

  张爱玲的文章和小说,比之当今许多迅速蹿红的女作家,可是强多了,也算是一个实力派的作家了。这就如价格被炒得奇高的股票一样,总是有那么一点炒头的。

  张影响力之大,张迷之多,无论海外,还是国内,可谓遍地开花、俯拾即是。身后之张,其声名之喧嚣远甚于身前。

  于号称张迷的芸芸众生外,于张迷们造作的篇篇华章外,一些反映真实历史面貌的文章不为人所关注,如,杨世运《<新中国报>与张爱玲的“尊严”》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810/53282.html就以事实论人而非以文论人而言,此文算是中肯而一针见血的了。如,丁尔纲《张爱玲的《秧歌》及其评论的写作策略透析》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712/29096.html就以文论文兼及论人而言,此文算是中肯而一针见血的了。如,陈辽《张爱玲的历史真实和作品实际不容遮蔽》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712/28266.html此文算是对张的批文之集大成者。

  张爱玲可谓是经典性的为中华左翼所恶评所深恶痛绝之的作家之一。作为大卖国贼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张本无错;可是嫁给汉奸胡兰成,却成为其最大的人生污点。根据其死后出版的《小团圆》,张更是让人以文论人的贬斥的一无是处。”背叛她的胡兰成,不但在感情上伤害了她,还给她带来汉奸拂逆之恶名。哪怕是同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红的王小波,对于张爱玲的小说,也是没有好评的,说是幽闭型小说。

  左翼对张之贬斥,大多为论人论政,很少如论其人般切中要害的论其文。但既然是论文,又何须牵扯其人呢?

  平心而论,张的文字是好的。她的小说和散文,虽思想性不高,但其文字间所体现的文学艺术性,却是出手不凡而非同寻常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小时侯,看过一本图书,是一个将军的传奇故事。那种因童年的一时任性所致的与年迈父母终身分离的经历一直缠绕在我想象着与亲人分离的感觉之中。

  作为个人精神印记中最为重要深刻的一部分,童年全部亲人相继离去的内心历程构成川端康成写作时终身缠绕的痛苦回忆。

  不幸乃成就心中无不幸则不能成就之物的机缘,亦为成就未来幸运之机缘。

  那种无不幸则不能成就之物存在于川端康成的精神深处,也存在于我所偶尔翻阅的其他国外作家的精神深处:比如杜拉斯,还有张爱玲。

  无论如何否定,张爱玲的散文《爱》,永远都是一篇美文。张迷三毛有关她童年自闭症的回忆性散文,很有这一美文中所传达的味道。我很喜欢那种细腻的、孤独的感觉。感觉蕴含于文字之间语言之内,犹如果香荡漾于果皮。

  我从不愿批评张,正如张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一生先后两次婚配,第一次是汉奸作家胡兰成,第二次是美国左翼作家Ferdinand Reyher。她与胡兰成的婚姻,是一大不幸,也是其为人诟病的一大罪状,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也算是拖累于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于1947年,不过短短三年。胡兰成原本就是个朝三暮四、贪欢恋色的无耻之人,即便日本后来没有战败,他们的婚姻也不能长久。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Ferdinand Reyher相识并婚配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一个疾恶如仇的理想主义者,对社会弱势人群怀有着深深的同情心。张从未沾其荣光而洗刷其来之于汉奸前夫胡兰成的耻辱。更为可惜的是,这忘年婚配,一开始就注定不能长久。1961年张在台湾旅行期间,Ferdinand Reyher在美中风瘫痪,成为此后6年中张生活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1995年9月8日,恰逢中秋节,身边没有一个人,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75岁的张爱玲,萧然辞世。很多天以后,才被房东发现。其晚年处境之悲凉凄惨正如其晚年心境之自白:“人生有飞扬,但是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

  没落的家世,离异的父母,粗暴的父亲,孤寂的晚年,萎谢的生命。整个可悲的人生,正如张自己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个体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跟踪顾城、张爱玲的人生历程,我们将发现,他们在国外,其实是并不幸福的;而跟踪王小波的人生历程,我们也将发现,他在美国的求学和生活经历,也同样是痛苦的。他们的创作无一不是催生于其苦痛的生命历程。

  写作的价值在于自己,自己把自己的东西放了进去。张所放置于文字之间,正是其人生悲情。文之贵贱不在于为文之人所流传于众口的,而在于其文所容纳的另一面的真实人生。

  文如其人。分析其文中所暴露的一些个人心理。我个人认为,就为人之本性而言,张是自私自利,也没有多少同情心的。张之内里,正如其本人所言:“苍白、渺小,…自私与空虚,…恬不知耻的愚蠢。”——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必要注意克服的本性之一。或许,这正是其人生悲剧之根源,也正是供应这文艺奇葩的母株结出无数艺术苦果的养料之来源了。

  四、——余华:谈余华《活着》及个人对文艺的感悟

  非典时期的献血总是打着“为非典疫区补充血源”的标语,而我那时常常看到这句标语,想到的却总是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篇余华的小说。讲述的是个人生存境遇的荒诞和对生命的厌倦:一个人糊里糊涂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又糊里糊涂的活着。其中蕴藏着作家本人对生存的看法和态度。我从那篇小说,开始理解这个作家的作品。

  我相信余华的《活着》,已经成为华语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已经成为华人文化精粹中不可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而余华也以其无可争辩的优秀作品而成为了当代华语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活着》的了不起不在于它已获得的荣誉,很多作品不配其已获得的荣誉,很多荣誉也不配其作品。公正的文学评论必须结合作家与现实,从作品本身来论述作品的优劣好坏,也只有作品本身能证明作家本人的成绩,奖项所能证明的只是奖项本身对于作品的肯定。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活着》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它的了不起也正在于作品本身的优秀。

  (一)作品主题:宽容与和解————文本阅读与理解

  青年的福贵是浪荡的富家子弟,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后来也一定因此有过深切的悔恨和反省,以及对自己的无法原谅。这也是他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痛苦。并且这个事件也很快的戏剧性的演变为塞翁失马的幸运与欣慰。

  后来的福贵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则全部来自于疾病、死亡、有其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的贫穷困苦、甚至是社会及他人的差错,而非自己。一个人在遭遇着这一切时,内心一定充满痛苦,也充满各种复杂的情感,包括计较、仇恨、愤怒、责怨等等。但这些从来不是小说的表面文字所直接叙说的,它们被放到小说文字的背后,它们不是通过文字本身直接呈现,而是通过读者的理解而得以传达到读者的心中,这才是真正掩盖于作者内心之中的东西,也正是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所要叙述的东西。可以说小说的情节本身于作家来说,是并没有意义的。情节与故事不过是作家的表达手段。

  当自己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时,能说福贵是从来没有过内心的悔恨与自责吗?当儿子的羊被生产队宰杀,当儿子被抽血过多而死,能说福贵是从来没有过内心冲突、没有过计较、仇恨、愤怒、责怨的吗?当亲人们一个个因疾病和意外而死亡,在承受亲人分离的痛苦时,福贵的心中也一定是充满委屈、斗争或对生活的绝望。一个人生活于如此混乱、荒唐的世界上,处于如此苦难折磨、情感纠缠的人生,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境况会是如何?这才是我们阅读小说所当了解的深藏于小说表面文字之中的一切。

  老年的福贵在回忆自己的人生时,也正是每个人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

  命运决定了每个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一员生存下去,决定了人的固有欲望和本性的存在,也决定了个人要去接受置身于其中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国家的复杂和荒谬,接受命运加于个人的那些个人所无法决定的幸运与不幸。人们不能永远以恶毒的心态和挑战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这些自然会引起愤怒、悔恨、仇恨和痛苦不堪的内心挣扎,但也需要个人的妥协,也更需要个人采取宽容与和解的态度去面对。

  可以肯定的是,在作者的内心之中,一定充满各种欲望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并几乎达到无法和解的地步,小说宽容与和解的主题也正是在这种充满欲望和矛盾冲突,也充满和解的渴求的内心境况之下通过文本呈现得以完美表达。

  如果让老人重新来过自己的一生,他当然会选择没有那样深重的痛苦经历。但绝不会得到如此深刻的人生感受和理解。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老人对于苦难的人生毫无补偿的愿望,无所要求,无所悔恨,宽怀面对过去,原谅理解了一切,原谅理解了别人,原谅理解了世界,原谅理解了自己,宽容与和解了,也就意味着放下,意味着不需要继续承受那难以承受的过去。

  小说是作者探讨人生之苦难、无奈、矛盾、冲突的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宽容与和解,也只有宽容与和解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二)语言文字的简单、洁净、纯朴,叙述的通俗流畅,表达的真实贴切

  在小说中没有那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作者几乎从不运用那些艰涩难解的词语去写作。在作者看来,也不需要运用那些艰涩难解的词语来表达什么,简单的词语足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一切。而且,作为小说的叙述人,福贵也并不具备如何深厚的文化素养,他所述说的也只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简单的语言文字更为符合人物的真实身份。

  在这简单洁净纯朴的文字之中,读者所阅读的是一份似乎事情本身正发生一样的真实。读者所得到的是一份珍贵的伴随着优美文字的呈现和时间递进流逝而源源不断的哀伤感动,是一份深入心灵、在阅读之后很长一段时期仍然绵绵不绝,容纳了作者全部的感情和思考的哀伤感动。而在这哀伤感动的同时,表达出幽默与趣味、讽刺之尖锐、人生之欣慰、亲情之珍贵的点点滴滴却散落穿插于文字之间,随处可见。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小说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全部生活的苦难、不幸以及命运的不公,体验到小说的主人公所体验过的全部喜、怒、哀、愤,也在小说的末尾,体会到最后的辛酸和最终的感悟:与人生、世界的和解的态度。小说在娓娓叙来的开篇与友善的老人自然而然的结识、在令读者身临其境的文字叙述、在故事发生发展、在情节的不断演变推进中,在最后的完美结局中,完成了内容与形式、语言文字与其表达愿望的完美结合。

  小说的意义在于它所叙说的故事和故事所叙说的。很多时候是故事决定了语言,很多时候又是语言决定了故事。很多时候是作家在把握着语言,很多时候是语言把握了作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创作在改变着作家,很多时候是作家在改变着创作。对于很多优秀的中文作家来说,写作是他们的宿命,中文也是他们的宿命。在文艺方面,确实有着天才的存在,天才与才能的不同首先在于天才追寻前辈天才的有所获并有其独立精神的根源,其次天才对于语言的美感有着非常切实的把握。在作家身上,天赋与才能是决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有天赋的作家会摸索出最终自己感觉亲切并熟练运用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虽然随着叙说内容与题材方式的不同而不断相应调整,但却始终是自己的那一整套可以区别于他人的语言。从语言、叙述、表达这三方面来看,《活着》可以被认定为一个文艺天才的成功创作。

  (三)出于内心的需要去写作的态度

  当女儿凤霞发现的地瓜被抢,当主持公判的生产队长私自夺去地瓜的一部分,当儿子有根日日辛苦饲养长大的羊被生产队宰杀,当儿子被抽血过多而死,当读者想到福贵以前的家凭什么后来又成了队长的家时,读者显然是感到愤怒和不平的,作为小说主人公自己的福贵也肯定是有过内心冲突、有过计较、仇恨、愤怒、责怨的心理。

  福贵也在这几十年的中国历史上走过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路历程,并以其个人人生经历从侧面反映、印证了这几十年的中国历史的真实状况。小说中所蕴涵的记录历史事实的客观态度、政治态度与社会批评是显而亦见的。在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是饱含激愤的对社会的荒唐与整体性的愚昧的讽刺。

  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出于政治目的,不但当时历史的记录已经完全背离了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实,就连其以前的历史记录也由于被篡改歪曲而变得不可置信。虽然事实被记录在那段时期生活着的人们的心中,但是在那些人死后,历史的事实也就无从得知。从许多被称为史籍的书中,后来的读者会发现许多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的荒唐记录以及其他的矛盾和错误。而许多小说,比如现在所谈到的《活着》,却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和偏见,从人物人生经历的角度切入,真实记录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作出了对于那一段时期社会历史的公正批评,或把批评的权利留给了读者。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阅读那一部分事实。当读者读到家家户户好端端的锅被砸烂拿去煮钢铁,这种历史的集体的疯狂与荒唐也就被作者拿来给读者重新审视评判。

  历史上的许多文艺作品之大行其道,确是顺应政治潮流或时势所需。而我想在历史上很多时期,在那些顺应政治需要的写作者写作的同时,在那些言不由衷的文字大行其道的时代,也一定有着很多秘密写作的作者,在他们鲜为人知的文字中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内心的另一份真实。那种记录是出于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而也只有那种记录才能引起千百年后读者心灵的真实感动。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品,也可以从作品中去体会自己的人生。

  文学是记录真实历史的一种方式。作家有着记录真实历史的责任,而余华可以说令人钦佩的履行了作家的责任。就像那些曾经秘密写作的作者一样,他有着出于内心的需要去写作的正确态度。贴近真实是审美价值的基本要求,而要贴近真实的基本方法就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去写作。作品创作是对创作者的内心感动的形式化,而作品的被阅读则是对被形式化的创作者的内心感动的重新理解与体会。小说的真实是一种符合内心判断的真实,负责的作家永远是第一个挑剔的读者。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文艺不过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的利用工具和娱乐工具,文艺家不过是政治家蓄养的一群爪牙和小丑,完全是出于迎合政治家的政治需要与欣赏趣味而创作。那些历史时期的作品虽然经过当时社会权势的大力追捧,然而却即使传于后世,也只能招人唾骂。名著有三种:过去的名著、现在的名著、将来的名著。过去的名著、现在的名著要成为将来的名著就必须获得将来的读者的认同。而能够深入一个人内心深处深深的打动一个人的东西,在任何年代,都会获得读者的认同。

  文艺是一门相关于历史、音乐,相关于文明、文化,相关于所有科学的与不科学的知识的一门学问。但更主要的是,它相关于创作者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倾向于真实的一面。阅读是对作家内心世界的复制,伟大的作家也因此才永远生活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

  (四)《活着》与作者其他优秀长篇作品之间可贵的共同之处

  余华简洁的文字叙述的要点之一在于抓住了人物至关重要的细节性的个人特征和叙述与这些细节的完美结合。余华非常完备准确的认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会留下印象的那些事物和细节的内在特征,并以一种有意思的方式将这些特征呈现出来。这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而细致的体察并经过一番聪慧的思索的成果。几乎在作者的所有长篇小说之中,都有着这些一下子就可以进入人心并让人据以区别他者的细节性的个人特征的描述。这是一种似乎习取于漫画之中的类似简洁的线条的勾勒手法。

  在《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活着》这三篇作品之中,有其显而易见的共同的创作手法:

  1、以平和的心态清晰的叙述令人激愤的事实

  2、以黑色的幽默尖锐的讽刺矛盾荒唐的现实

  3、以质朴的语言温和的叙述令人感动的故事

  4、以可悲的事实不断的引发读者深切的伤痛

  5、以动人的情节反复的表达人间亲情的珍贵

  每次读到《活着》中的许多片段和文字:

  那天晚上我抱着有庆往家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抱累了就把儿子放到背脊上,放到背脊上,心理就发慌,又把他重新抱到了前面,我不能不看着儿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感觉就像往伤口上撒盐!是一种真实、实在的疼痛!

  而在作者的所有长篇小说之中,都可以找到这样摧人泪下令人心痛的片段和文字,每次找到同样读过余华的读者聊起这些,心中那分意味和感动,总是言之而未尽。

  我总觉得并相信余华的所有小说都是在真实的心理体验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之下创作的产物。

  《活着》作为三部有着这些共同之处的长篇的首部,自然是在首次同类型创作中作出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在这三部长篇中几显得更为可贵。《活着》成为了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的创作的借鉴样板。不论是从创作实践还是从阅读理解的角度,针对《活着》的分析和阐释都可以运用于《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活着》,这是三个同样讲述亲情与人生的感人故事,也是三段关于中国人的一部分真实历史的符合历史真实的文字记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