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老子》八十章辨、析、读、浅探之一

火烧 2004-12-0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提供实用SEO优化技巧,涵盖内容优化、关键词布局、网站结构调整等核心方法,结合外链建设与用户体验提升策略,帮助网站提升搜索排名和流量转化效率。


  《老子》八十章辨、析、读、浅探
内容提要:八十章是《老子》全书中最为完整的章节之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论证简明,清晰透彻。通过“使人复结绳”的远古传说的事迹,要统治者学习远古祖宗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然而,对此章的误解、曲解尽是,充斥在几乎所有愿意解老、注老、释老、读老的人们之中。本文力求符合老子本意,重新辨、析、读一读《老子》,以达到还《老子》本来面目的目的。
关键词: 小国寡民、什佰之器、重死、远徙、往来。
长期以来人们言及老子复古倒退,依据是《老子》的八十章。此章有句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被理解为老子要人们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其代表为任继愈先生,他在《老子新译》八十章眉批中说:“这一章集中表达了老子的复古的社会历史观。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他认为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另外,较为含蓄地从另一个角度去歪曲老子的有陈鼓应先生,他则认为这一章描绘的是老子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正是源于上述两先生的认识,近现代人们都在这样的认识之中,不断给我们自己的祖宗脸上抹黑。
这样的认识,都是因为对《老子》八十章误读、误解所造成的,大家断章取义、人云亦云、想当然地附和,这已远离《老子》文义。应予澄清。
《老子》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小国寡民”这四个字言简意明,谁都知道,这是指国家小、人民少的意思。《老子》全文的教育对象是周天子,是周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不是国君,国君是周天子下属诸侯国的国君,是隶属于周天子管辖的。《老子》文中,以前那么多篇幅(章节)中说了那么多教育周天子的话,这里进一步劝诫:前面我说了那么多,做为最高统治者的你应该怎样呢?你不防在你的下属一个诸侯国内,挑选国土较小,人民较少的地方做政治试点:去掉不应该使用的“东西”, 用其应该必用而最古老的传统,从而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真正传统是什么、我们大家却一无所知。)
2、“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这九个字后面是冒号。“使什佰之器而不用”做到了就有三个必然结果。什么是“什佰之器”呢?在西周和东周之际“什佰”是军事组织的基层单位,如现在的班、连形式一样。当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五伍为元卒,四卒为佰,十佰为仟。故武王伐纣时有“百夫长、千夫长”[《尚书·牧誓》]的称谓。此为其一(或“什佰”为“十佰”所误,是“仟”的基层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团的军事基层编制)。其二这里的“之器”的“器”字与《老子·三十一章》中的“兵者不祥之器”的“器”字用法一致。其三这句话的后面是冒号,其所涵盖的内容当是与军事有关的问题。所以才是“使什佰之器而不用”,态度鲜明的提出了“去兵”主张。(这可是老子伟哉的重大认识,也是中国人远在二千七百多年前人类史的进程之中就率先提出了“裁军或消灭军队”的思想。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范围内,有识之士不也是正兴起这样的思潮吗?)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重死:看重人民的生死避免老百姓的人为死亡。远徙:背井离乡,指远征参战。
那时候的老百姓,能够远徙吗?老百姓的远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征战,二是劳役。然而劳役仅限于本诸侯国内,离家不会太远(国土较小);征战才使民众背井离乡而远徙达千里之外,参战就不可避免的有死亡不断发生。所以重死不远徙是“去兵”的直接结果,是没有战争而带来的安逸。显然重视民众生死是合格统治者的第一件大事,置民众生死于不顾则是暴君之所为。(关于长沙的马王堆甲、乙两种抄本中,此句没有“不”字,是因为它们毕竟是手抄本,其中抄脱一“不”字,是正常的。)
4、“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舟者大船也,舆者战车也。那时候的舟舆是干什么用的?是老百姓自愿乘坐舟舆游玩或旅游吗?非也。只有征战强迫老百姓穿上“军装”才有坐上舟舆之可能。如果舍弃军事组织而不用,舟舆便只能作为古董陈列或展览,而无人“乘之”了。
5、“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甲:头盔、铠甲;兵:指武器,如戈、斧之类;陈:通阵。在这样的小国内,没有军事组织,老百姓也不担心背井离乡,不乘坐车船,所以甲兵之类也只能入库而收检,无需乎陈列而布阵。
6、“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乍一看,诚如大家所说就像是要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然而大家仅停留于此,是不能理解老子的本意的。真的是老子要人们抛弃现实的一切,恢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而生存生活吗?非也。此句之前那四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统治者必须“去兵”,去兵则是因为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生死,重视人民的生存生活,把避免非自然性的死亡,当作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要弄清老子本意先须弄清 “结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是比黄帝、尧、舜更早的时代,是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伏羲、神农是那时候的人民的当然领袖、统治者,他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首领,伏羲时代长达二万年乃至百万年以上,神农时代则是黄帝之前的一万八千年。伏羲又可称伏牺、伏戏。顾名思义也可知道:羲乃日乃火,这是人类中最早认识火的英雄,是熟食的先祖。是教人用火的“科学工作者,”是巢居、穴居的先行者、是教民娛乐的始祖。神农,则是教人刀耕火种开始务农的祖宗,尝百草四处奔走为民众服务效劳而力图医治民众百病的“医师”。在伏羲、神农时代,我们看不到战争的痕迹,看不到不顾民众死活的尔虞我诈动刀动枪;看到的只是为人民生存生活而服务的忠实公仆,看到的只是民众生存生活的带头人。而这才是老子提出“复结绳而用之”的真实含义。离开了伏羲、神农时代则大道已废也。黄帝杀蚩尤战炎帝建立了新型的统治秩序。《史记》记他“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显然黄帝是要人民臣服他。血腥地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统治时期就始于他了,余下的一切统治者,日甚一日继承发扬他的衣缽,不自觉地尊他为自己的始祖。
不难分辨老子所说的“复结绳而用之”的意思是什么。正因为他看到了统治者们不顾民众的死活,从而提出你们必须重视民众的生死,去掉对民众不利的战争,这样你们才能够考虑民众的生存生活的基本保证,不断完善、改进民众的生存生活环境,所以老子接着就提出了下面的四个最低纲领,也是统治者为民众服务的内容或人类理想的检验指标。
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们对这句话也加以曲解。居然说老子是以上古时代的食物为香甜,以上古时代的兽皮、树叶的服装为美丽,以上古时代的巢居、穴居为安逸,以上古时代的风俗为欢乐。可是这些食、服、居、俗已经离老子生存的时代很远了。老子那时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呢?怎么会放弃他所在当时的食、服、居、俗已经达到了的水准而去“返祖”呢?另外人们读《老子》总是忘记了一个根本问题,《老子》全文的宗旨是教育统治者的,是教育圣人的,它的每句话都有这一必然不能忽视的前提。所以,他在这里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任务,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后,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同时,也是圣人之治的自我约束的四项标准,看似简单,触及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或者是现代,做到这四项却难上加难。即若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也不能达到让自己国家内的每一个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原因何在?他们的统治者只是把“为人民效劳(服务)”当成一句说说而已的空话!
我们的老祖宗老子在那样的年代(《老子》成书于公元前776年)就给那时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周幽王)制定了四项人民生活生存的硬指标,然而一直被所谓的有识之士或别有用心的人误解、曲解至今,岂不令人痛哉,祖国的传统何在?纵观当今世界,在各国政治家的施政纲领之中,或隐讳或明确,都表示保证发展、完善其该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因为这四项指标是任何国家人民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根本内容。
8、“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十八个字,是一句话,是《老子》八十章这个章节的收尾部分,是本章的总结。然而,人们把最后的两个字“往来”仅望文生义地认为是“往来”;不往来就是不走动、不交往。这就麻烦了,不走动不交往成了什么,能有这样的民风、民俗?贸易(物物交换)、联姻、亲朋走动、“文化”交流等等活动一概杜绝。老子是这样的意思吗?从八十章的全文来看,开头说的就是该诸侯国舍弃军事组织不用,故此,人民就不会远徙而背井离乡去征战;同理,别的诸侯国的人民 也不会背井离乡远徙,到该小诸侯国来,征服而作战,因为这将是在周天子统一领导治理之下所作的试点(各诸侯在西周时,基本是听从周天子的统一安排、调遣的。况且本文一开头,就是建议周天子在其治下选的是“小国寡民”,这就是文章的规定情景)。所以,本章最后的“往来”两个字,指的是战争,指的是人民的不背井离乡、不远徙,邻国却能彼此相望、鸡犬之声都相互听得见,人民却不会因为有战争而担心远离家乡了。从生到老死,只浸沉在周天子的治下而安居乐业。
综合上面的辨析,现对《老子》八十章就有较为进一步的了解,译文如次:
前面我说了那么多,做为统治者的你应该怎样呢?不妨先在你所辖的诸侯国内,选其国土较小、人口较少的地方做一个试点。首先去掉“什”、“佰”之类的军事组织,保证他们不会打仗了:使民众不会再担心自己的生死而参加战争、远离家乡;虽然有原来造就的大船、战车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就让它们闲置摆着:虽然有原来制造的头盔、铠甲,也只有收入库中去,再也不会因为有布阵打仗而需要它们。那么,这小国的官员们将要干什么呢?要他们恢复我们自己老祖宗结绳记事的时代所具有的工作作风,要他们的诸侯国的首脑头头们,像当年伏羲、神农两位老祖宗一样,处处为人民的生存生活着想。你看老祖宗们当时只是教人民用火、熟食、驯兽、游牧、刀耕火种、务农、储存粮食、以备饥荒,尝百草,教民自己治病或为他人治病,等等。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是在为人民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努力工作,以百万年、十万年、万年的历史进程来默默无声的为人民效劳。
作为当代统治者的你,不是应该和我们的老祖宗一样吗?不该效仿他们为人民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而大干特干的光荣传统吗?如果所有的官员们都能够这样,你不仅能把一个地区治好,而且天下全部也能够治好。那时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人民世代和睦友好,又哪来的争斗和战争呢?
读八十章后所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的浅探。
1、“小国寡民”四个字就鲜明地交待了《老子》这本书的成书时代,是西周而不是以后的春秋或战国时代。原因很简单,只有西周时才能由“天子”指定一个“小国”作为试点。周天子所辖几乎有八百诸侯国,由是各诸侯国都得听命于周天子。显然小国在周天子辖内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而周幽王的儿戏之举“烽火戏诸侯”则正是周天子的权力象征。然而到东周(春秋、战国)后,周天子却丧失了这种能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再也不服从周天子,谁也不能再去提“小国寡民”的举措和建议。故此“小国寡民”四个字,不仅是老子的点题,且是历史的写照,更是本章特定的伏笔。
2、八十章是《老子》书中又一完整的章节。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论证简明,表达清晰透彻。从“小国寡民”这个规定的情景出发,提出了应该去掉军事组织,这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两个手段。只有周天子才有权力选择自己辖内的“小国”,只有周天子才能保证该“小国”再不会去侵害别人,也不允许别人(诸侯国)侵害该“小国”。所以,在当时提出去掉该小国的军事组织(机构、编制),且不用舟车盔甲,显然是为了避免战争,受益的当然是在周天子控制下的小国人民。他们不会背井离乡而远徙参战,当然就不会非自然死亡。那么将要干什么呢?老子这时接着教育周天子,那就是“复结绳而用之。”该小国的“官员”们该干什么?(当时的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都把武装建设摆在首位)。周天子必须让小国民众中的官员不能妄为,他们(在《老子》全文中,不难知道,他们只是老子提到的“众人”、“智者”)只能上服务于周天子的德治,下服务于小国民众的民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必然会是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园和谐美丽生活的图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没有战争的烦恼和灾难,无忧无虑,世代永享。所以,此章是极完整的章节,绝不能断章取义,歪曲老子。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一句与《老子》十四章中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是一个意思。真正能理解老子当时所表述的思想,必将能融会贯通得到老子的真谛,这就不至于胡闹地给老子戴上莫须有复古倒退的帽子,也不会对老子不恭而出现揶揄、亵渎的言词。
另外,“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还揭示出“诸子百家”的几个重要代表人物的发展轮廓,乃至于崇拜的脉络,如嗣后的孔丘抬出周公;墨翟抬出大禹;庄周抬出黄帝等无非是提出自己理论的“依据”而想欺骗视听。就此问题列出一《秦汉前几个代表性人物的中华文化浅探比较表》附于文后。
4、重视“民得”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可惜的是,人们不屑一顾,老子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民得的硬指标。凡是能为人民真正办事的政府,都不能回避这四项指标。能够真正理解这一问题才有读懂、读通《老子》一书之可能。否则,只能游离在《老子》之外而背诵他的支言片语,招摇过市。
5、通过“去兵”的问题,将使我们想到:唐宪宗时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王真尖锐地提出了“去兵”思想,他说“夫争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盈野。”“十万之师在于野,则百万人(民)流离于道路矣。”“兵革不兴,则天下自然无事矣。”谁知王真却是一位拥有极大兵权的大将军,打了一辈子仗,并且战功赫赫(时任“威胜将军”),然而,他控诉战争是“涂万姓之肝脑,决一人忿欲,毒痛海内,灾流天下”之祸魁。这却使我联想到:老子并不是所谓的“史官”,而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赳赳武夫,然而却又是一位与民同心的老人。只有这样的老人才能写出三十章、三十一章、八十章这样的好文章(绝唱)。
6、八十章的章序问题,这是在三十一年前(1973)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揭示出来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帛书的两种抄本都把通行本上的80章排在67章的位置,故此个人当时就判定战国时期的《老子》文本,就将至少有两种版本。后来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摘抄,又间接的证明了我的猜测且扩展了至少有三种版本。因为楚简抄者所接触的《老子》原件仅为66章前面的。其另外两种当是以通行本的章序为序排列的是《老子》社会本,以汉帛书抄本章序排列的当是《老子》的官方本。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附表后的注⑥。
感谢关心此文的各位朋友,另外也诚望各位识者惠赐指教,以求修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