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中央“国4条” 地方“2凡是”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09/12/hongkong091218l.shtml
港报:中央“国4条” 地方“2凡是”
(香港) (2009-12-18)
香港明报18日报道,本周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并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称为“国四条”)。这是一周之内,中央第三次对高房价提出警告,措辞也由“抑制”升级为“遏制”,政策信号相当明确。
2009年内地一、二线城市楼价普创新高,令数年来的调控成效全部“归零”。为纾民怨、控泡沫,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前税收方面已有跟进政策,二手房营业税优惠被宣布终止。
业内人士预测,明年中央还将在土地、金融等方面采取新政,例如加大普通住宅及土地供应量、修改相关土地出让方式、收紧二套房贷等。这些新政将体现中央对楼市“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取向。
地方“两个凡是”抗“国四条”
分析人士指出,“国四条”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结构性矛盾提出对策,重在治本。改变土地供需结构、提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量化性指标等都是“釜底抽薪”政策,如果能够条条落实,则为楼市降温的目标可期。
“国四条”出台后,地方政策调整进入敏感时期。有迹象显示,在中央推出收紧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仍然希望保持宽松性政策。从2005年起中央就开始调控房价,但在地方落实过程中被消解大半,这一现象被总结为“两个凡是”,“凡是中央调控房价的政策,很难得到执行;凡是推动房价的政策,都会加倍执行。”
事实证明,“卖地财政”仍在挟持地方。统计显示,今年京、沪、津、渝四个直辖市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的总额。其中,北京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收入占了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评论人士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与楼市唇齿相依的关系,则“国四条”的调控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
本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也指出,政府寡头垄断型卖地和多个竞争者买地的土地市场格局,是除了土地供应小于土地需求外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对于2010年的土地调控,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除应采取“国四条”中提到的“增加土地供应”外,还要改革政府现行土地收入流程,调整房产税等来源。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