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里的战俘为什么能被改造?解放军能够变废为宝
《特赦1959》中功德林的医生就是一个俘虏,曾经是剧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叶立三手下的军医,被俘之后被解放军留用,阴差阳错,两人居然在功德林又重逢了。不过这时候的医生已经是一个解放军的军医,而叶立三只是解放军的俘虏,是阶下囚。
从红军时期开始,各种俘虏就是部队补充的重要来源。每次打仗结束后,被俘的普通士兵都要进行双向选择,愿意回乡的资遣回乡,愿意留下当红军的,只要符合条件,就留下来当红军。这些俘虏中涌现出了很多后来的知名技术人员。
比如红军时期的译电技术人员王诤,就是在一次战斗中被俘的国军技术人员,被俘后被共军留用,后来成了人民军队中的电信技术队伍的元老功臣,在后来的长期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长征时期,侦听国军电台,为红军避开国军主力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到解放战争中,各个部队中都将俘虏兵视为重要的兵源补充来源。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兵力消耗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原来从解放区征召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所以俘虏兵就成了重要的兵源。这也就是《亮剑》中李云龙在赵庄之战时,部队减员严重,他直接跑去找赵刚要两千俘虏兵的原因。
所以,按照解放战争后期公布的数字,解放军有些部队,士兵中解放战士也就是俘虏兵得比例已经高达百分之七十,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了。而这些人种该出现过后来的一些英模人物,比如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一个解放战士,是呗抓壮丁如当了国军,被俘后参加了解放军。
不仅如此,在抗战时期,因为听闻日军受武士道精神宣传毒害较深,宁可战死也不肯投降,所以八路军总部曾特地给各部队发电报,要求各部队注意再战斗中捕捉俘虏,并送到后方进行集中教育个改造。而这些战俘中得一些人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二战后日本共产党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人,成为后来中日友好交流的主力人员。
在战斗中捕捉战俘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获取对方的情报,这就是再战争时期各级侦察部队经常需要深入敌后,捕捉俘虏的作用,当时习惯抢称为爪舌头。通过对战俘的审讯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来了解对方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这是了解战场态势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在解放后对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进行的教育改造就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了。通过教育改造,让这些人放弃自己原来的反动立场和思想,成为一个对人民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社会主义新人,客观上也可以起到瓦解敌军战斗意志的作用。而在八九十年代,这些人也曾经为统战工作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
比如这些人再政协文史资料组得组织下,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涉及各个时期,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都有,到现在也是比较权威的研究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一手资料,也很珍贵。有些人的材料写得相当好,比如杜聿明,宋希濂,杨伯涛,廖耀湘,邱维达,宋瑞珂,这些人的回忆不仅具有战史研究资料价值,也有一定的军事教育意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