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社科院蓝皮书称我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房

火烧 2009-12-0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社科院蓝皮书指出,我国85%家庭无力购房,房价收入比达8.3倍,远超合理范围。土地供应垄断与高价竞争推高房价,专家建议改革招拍挂制度,推动竞争性土地市场。
关键词·土地供应

    政府寡头垄断土地供给市场

    蓝皮书指出,中国土地的供给市场,除了政府行政限制土地的供应量外,另一特征就是政府寡头垄断。

    据了解,这种垄断既是政府一家寡头垄断供应土地,也存在许多房地产商和其他用地商高价竞争购买土地。

    蓝皮书指出,政府寡头垄断型卖地和多个竞争者买地的土地市场格局,是除了土地供应小于土地需求外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

    【专家解析】

    改革“招拍挂”形成竞争

    对于2010年的土地调控,专家指出,应增加土地供应,抑制土地和房屋涨价,另外,还要改革招拍挂制度,形成竞争性的土地供应市场,以抑制国有垄断资本频繁制造地王。此外还要改革政府现行土地收入流程,调整房产税等来源。

    对于改革为竞争性土地供应市场,专家组明确指出了改革内容:缩小非公益用地的征用范围,集体土地只要符合建设规划,不经过政府征用,就可以直接进入建设市场。在时间上改变招拍挂不定时并集中上市供应的形式。

    专家组同时建议,城镇用地单位要转让自己使用土地的,要自主在交易中心挂拍寻求买家。

    2009年聚焦

    关键词·住房购买力

    家庭收入全款买房不现实

    蓝皮书表示,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应当在3-6倍的范围,6倍以上的居民购买住房就已非常困难,也有研究认为,房价收入比在6-7倍区间。

    根据这一区间,蓝皮书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将达到8.3倍,大大超出合理的承受范围。

    蓝皮书指出,2009年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为22.08倍,而对于农民的城镇房价收入比则为29.44倍。

    蓝皮书特别强调,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
【专家解析】

    房价使农民工成不了新市民

    专家组分析,据2008年全国不同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示意图显示,包括中等收入居民在内的中低收入居民要占全体居民的60%,这些居民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

    专家组指出,如果再加上每年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民人口,的确有超八成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

    专家组强调,这样的高房价使农民工永远也进不了城市,成不了新市民。如此高的房价收入比、居民的高成本已成为比户籍制度还要难的阻碍农民工永久进入城市和城镇的高门槛。

    专家组表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阶段,大量需要在城镇购买房屋的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家庭,房价与他们的收入相比2007年就已在22倍以上。

    中国1990年以来的房价收入比变动趋势(单位:元)

    年份 城镇住宅城镇人均年房款为城镇三口 农民人均房款为农民三口套房价值可支配收入人年收入的倍数 年纯收入人年收入的倍数

    1990 253021510.2 5.58 686.3 12.29

    1995 769514283.0 5.99 1577.7 16.26

    2000 1285966280.0 6.83 2253.4 19.02

    2005 23789310493.0 7.56 3254.9 24.36

    2006 26201711759.5 7.43 3587.0 24.35

    2007 31713013785.8 7.67 4140.4 25.53

    2008 34893015780.8 7.37 4760.6 24.43

    2009 4415648856.0 8.31 5000.0 29.44

    关键词·房价涨幅

    2009年商品房涨价近一成

    蓝皮书指出,2009年房地产经济形势从年初的低迷,走向5月份以后的高涨,8月底以后,销售增幅下降。

    而对于2009年中国房价为什么这样高,舆论大部分指责开发商,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也批评房地产商谋取暴利。

    蓝皮书指出,2009年1-8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商品房销售总额23463.74亿元,同比增长69.9%。

    蓝皮书表示,2009年商品房价格上涨5%-10%,每平方米价格为4935-5280元。

    【专家解析】

    体制问题集中暴发

    专家组强调,中国高房价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供给相对于小和需求相对于大。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供应行政制度、垄断性的卖地体制、对开发商囤地涨价谋利行为打击不力。高房价是这些体制问题的一次集中暴发。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