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哲学的根本问题

火烧 2019-05-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哲学根本问题,强调劳动作为人类存在的起点,分析物质生产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突出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区别,聚焦劳动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从何处为起点来论述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对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审慎反思,哲学原理须与人的历史有一致性,历史不是哲学的派生物,而是哲学的试金石。

  马克思承认物质先于人的存在,人的肉体无机成分来源于自然。与唯物论的连接点是以物质为前提条件的物质劳动与交往,由此产生的物质生活。唯物论以物质自然为逻辑主体直接跳跃到人的精神存在,回避了人的物质劳动过程,走了捷径,不是依照人类发展历史来叙述。

  物质世界的起源虽然最终可揭示,但这是从哲学分离出的科学任务,哲学不可越俎代庖做自己不擅长的具体研究。马克思的新哲学选取与动物分离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人的起点、叙述的起点,这是与其它哲学的重要区别和显著特征。

  大脑反映论只是叙述了人类发展到当下的结果,没有说明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五官感性意识与自然的直接关系,思维与物质的直接关系。人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感知对象,多层次的认识。如果反问:哺乳动物都有大脑,为什么它们无法形成人类般的思维,语言文字乃至哲学科学等能力?物质运动的普遍性无法解释,只能用人的活动特殊性来阐述。思维不是大脑先天具有的功能,而是基于劳动而来的一切社会实践发展结果。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只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段话经常被人们引述,以证明物质与精神的直线联系,把马克思移入和头脑加工的历史发展的论述却抛在一边,隔断了与劳动的本源联系。

  马克思以人与动物分离的特殊活动、物质生产及其交往为其哲学的起点,与人类的起点起具有一致性。物质劳动阐述了人的物质客观需要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自然性和特殊性。由劳动及其交往的发展产生了语言,语言所包含的感性意识概念,由劳动成果矫正了人的主观想象,形成了依照劳动结果的逻辑思维。由物质劳动发展到精神劳动和分离,文字的产生。文字确证和巩固了语言含括的感觉意识和思维逻辑,文字金属工具和私有制成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见证了人类衍生的各类实践。劳动成为始基性活动并不是说劳动是实践的唯一形式,而是说劳动具有人的始源性,恒久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自然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是共同的客观存在,其普遍性说明不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费尔巴哈用宗教和意识来区别人与动物,把人类活动的结果当成原发性本质。把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说成是物质本体,淹没了马克思的创新和其辉煌的标志,混淆了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界限。

  思维与肉体行动的结合,才成为社会生活物的创造活动。而思维自身的活动并不能实现物的创造过程。这是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把物质劳动和交往中思维的主导作用说成是思维的单独作用,把自然物与劳动创造物混淆说明批判者还不明白物质劳动的哲学意义。自然物与社会物的区别在于后者经过人的劳动改造,二者不是同一物。二者的差异体现了人的活动特征,马克思哲学全部的原理建立在人的特征上。黑格尔哲学的缺陷是把认知的对象本质当成自然对象的实际存在,把物质劳动实现的结果当成认知的成果。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里还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在马克思手里发展为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性(物化与对象)的活动,由此衍生的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把实践从精神活动扩展到现实的物质生活中,含括了所有的社会实践。辩证法由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革命性转向物质生活的批判与革命,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与劳动一致性的革命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变迁是内在于人的物质劳动和交往,由此衍生的社会实践;人们对上述存在活动的意识和随之而来的行动反应。单用社会物或社会意识都是对人的片面解析,无法堪透历史变迁的本质。

  社会物需要从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两方面去解析。只从人的物质需要性解析,屏蔽了人的社会意识,人就成了社会经济动物,从经济学上与亚当·斯密同流合污,哲学上从劳动本体后退到物质本体。这种哲学和经济学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外衣,极具迷惑性,许多人看不到这种哲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关联。迷失的原因在于不了解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论,缺乏这样的基础就无法理解马克思辩证法。马克思以前的传统哲学,一元论的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产物,与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认知相适应。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还论述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实践。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是所有的实践都符合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规定,与物质劳动有一致的创造性,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许多社会实践不具有始基性。有的只有几十年到几百年历史,与物质劳动的上百万年历史根本无法相比。即使有几千年的历史,都不能说是人的本质和天性,否则把蚂蚁说成了大象。人的物质维持性和繁衍类似动物本能,但人的社会传承使得类似动物本能表现出人的特征。多数人不会像动物般随地大小便,更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交配繁衍,吃喝住行表现出与动物不同的方式。

  非要唯“一”我也是劳动始基论者,而不是彻底的唯物或唯心论者。人的物质与精神是相互依存发展而来,二者不是各自孤立隔绝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坚定的二元论分子。历史才是哲学原理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历史延续的现实会是严厉的验证,绝不是理论上的自我标榜。与劳动一致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绝非泛滥的社会实践。

  哲学是人的思维意识发展的结晶,必须以人的标志为起点,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自己的最高宗旨。马克思从建立哲学的开始,就痛斥这种荒唐:抽象掉人的现实存在,却保留人的思维形式;不承认思维的存在,却运用着思维与人的肉体做绝对的抽象分离。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开端是笛卡尔同一时间节点铸造的,如同铸币的正反面,二者有着共源性和相通性,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绝然对立。

  社会存在是人的历史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节点的状况,即包含着人类的物质遗产也包含着人类的精神遗产。马克思在《形态》中论述了生活物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的繁衍,人生产的社会,还说发现人有意识,并且是与人同在的关系。《1844年手稿》:思维意识同样是存在,与物质自然不同质的存在。马克思从未否定思维意识是人的存在形式之一,也未否定思维意识包含在社会存在中。物质与精神的相互直线换位,跳跃过人类必须的、特征性的物质劳动,拿人类历史和现实都可以验证其缺陷。

  人生活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生活和谐是每个人的理想。二元分裂与人们的理想对立,人们总想消除二元困境。现实中一分为二比合二为一更具普遍性,更符合人类发展状况。莎士比亚的悲剧展现出现实对理想的毁灭。哈姆雷特内心在现实与理想矛盾中焦灼,当他选定理想牺牲爱情和享受时便开始了艰难的现实生活。To live or to die ?This is a question. 人生并非时刻都面临生死抉择,但却每天都面临如何活着的问题。你所信仰的哲学能否帮助你抉择吗?

  能否认识到人生中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哲学根本问题的延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