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应网友要求,从本体论的起源发展角度看马克思的本体论,比较差异,加深理解。
一.本体论缘何存在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ontology的汉语译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Ontology:探讨存在本身、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这一术语尽管最初是17世纪时创造的,但它和公元前4世纪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第一哲学’的含义相同。由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还涉及其他学科(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在探讨存在这一命题时就采用了本体论这一术语。18世纪时,这一术语因德国唯心论者伏尔夫的使用而知名,他把本体论看成是一种导致有关存在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法。”本体与本体论存在诸多争议,在外延和内涵内存在分歧。拘泥于词义学的考证,是不能揭示和把握哲学本体论的本质与内涵。
人之所以要研究哲学、对本体论展开研究,而是根源于人的存在处境和生存需要。对生存本质的追求,要求人的思维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生之有限面对世界之无限,以人类遗传的认知为半径,越大面临无知的对象越多。从有限把握无限,为自身、人类确定一个生存方式和态度,是哲学存在的价值。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包括其本来状况、可能状况和理想状况等三个层次。世界观就是对这三个层次进行统一把握的理论。本体论是对本来状况把握的理论和世界观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种可能状况,进而从中选择和确立其理想状况,并以此来构建人类生存目的和价值体系。
本体论是基于有限事物对无限关系的把握,是哲学的构成,即哲学家所说的形而上问题。哲学家以此来说明其哲学观念,不论承认与否,事实上存在着哲学本体。
马克思哲学建立以前,唯灵论成为哲学垃圾,哲学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形式逻辑产生于修辞学与辩证法的较量,即是欧洲语言构成的框架,也是欧洲哲学构建的一部分,在本体论和辩证法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传统哲学推理遵循的公式。形式逻辑本身并不构成真理,而在于形式逻辑依据的基础事实,人们如何看待这样的事实。形式逻辑最佳运用者希特勒,靠演讲从退役士兵成为独裁者,有哲学素质的德国民众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被他忽悠的晕头转向。传统本体论在形式逻辑支撑下,从笛卡尔开始风靡了200多年。
唯物论与唯心论是传统本体论产出的双胞胎,他们的结论相反,思维方式相同:只能在思维与存在选择归属终端。你要谈哲学问题,只能从思维与存在的一端谈起,把哲学思辨限定在思维与存在的封闭巷道,与现实生活隔绝,这是唯物论和唯心论衰败的原因。唯物论与唯心论,他们的结论中都含括本真。唯物论的物质是客体存在的一个方面,唯心论的思维是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这二者只强调了本真的一个面,否定其对立面,无法准确合理的解释人的存在,把单方面的本真搞成极端唯一,成为谬误。马克思哲学从哲学本体方面看超越了二者,在思维与存在外开辟思维方式,发掘了劳动本体,合理、令人信服的阐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二.马克思哲学之本体
马克思经历了唯心与唯物的思辨历程,曾经徘徊却努力寻找出路。 当马克思1843年目光聚焦到无产阶级,寻找到出路。1844年受恩格斯影响,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对无产阶级的劳动生活进行解析,使得马克思突破了思维与存在的壁垒,走出了传统哲学的死胡同。从个人的现实存在,必须维持肉体的生理延续=吃喝等需求出发,无产阶级的生活手段=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马克思发掘了新的哲学本体=‘物质生产’劳动。它具有感性,是物化于对象的活动,是人的思维与肉体物质力量的外化和展现。劳动是能动的存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被动物质与思维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另辟蹊径以劳动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开创了哲学新天地。在新本体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重现阐述了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 人在劳动中改变自己面对的环境,同时改变自己的思维。在否定自然的同时肯定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矫正了自己对客体的认识差距,主观对劳动对象物的不合理刻画,对社会存在的认识。简洁概括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 )
本体论的概念,其中主要有始基(principle,)、存在(being)、生存(existence)、实体(substance)、本体(noumena)这五个概念。这五种是同一类型的概念,并不是同时使用,而是在不同的本体论中分别使用,也不排除有某些同时使用两个概念的情况。实体(substance)不是物理学意义,而是哲学上的,是基于经验事实进行逻辑构想的抽象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上应用广泛。欧洲古典哲学:本体(noumena)是指现象背后、理性思维与本质唯一的联系。传统本体是人的理性抽象、溯源和思辨的绝对概念,哲学家们常常把它看作是客观自存的,认为它是人的理性的对象,不是人的感官能感知的,而只能通过人的理性认识,属于神秘的理性直观,属于唯心主义的思辨表现。
马克思不是把物性,或者是人的抽象思维意识作为哲学的起点、始基(principl),而是以劳动。劳动是构成人化世界的实体(substance),“无论劳动的材料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1844年手稿》2014版单行本79页)马克思阐述其哲学,避免从神秘的独断概念出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66页)
“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 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同上 p78)”
黑格尔哲学里,人用自我意识代替,自我意识可以从肉体出离抵达客体,认识其本质取得真理后返回原位。这种不依托肉体的意识运动,是哲学主体也是本体。对比马克思哲学,我们看到,抵达客体并认识本质的活动只能是物质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修正客体观与客体的差异,矫正主体对生产对象的刻画、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劳动实践是把主观存在的思维付诸于现实,这个主观存在包含客体观和主观想象与刻画。只有在生存活动中,客观与客体的一致性,主观的想象刻画成功才是真理。黑格尔客观认识论的真理,是把相对静止的认识与劳动过程的思维再现活动过程混淆了。透过其奴隶劳动辩证法,可以知道其自我意识借助于劳动物化于对象的过程,完成的真理的循环。但黑格尔忽略了这个环节必须借助肉体的物质力量才能完成,把自我意识看做是不依赖肉体的存在,可以无条件的出离肉体,获取真理的神秘运动。这有点像电学的短路现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短路的意识思维活动。真理与谬误混杂在一起,这是其哲学主体与哲学本体不分,二者合一的原因。
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哲学本体是劳动,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必须进行的活动。以现实的人的劳动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说明人的存在,思维在生产中的反响、反射和发展,成为人的构成。人即是劳动运动的结果,也是劳动运动的起点。在起点和过程中没有神秘,没有思维的直观,主体的人,作为本体的活动都是现实的,感性的。作为生理的欲望,和历史活动的主观愿望都是可以拿经验比对的,没有超感觉的独断意识。
三.马克思哲学是物质本体论吗?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主体是马克思,虽然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参与了创立工作,但其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由马克思完成的。事实上,马克思真正创立的是劳动哲学本体论,把物质哲学本体论归于马克思名下,用“主义”概念加以延伸和提升,这给人以马克思创立物质哲学本体论的印象,而马克思真正创立的劳动哲学本体论则被虚无化。物质哲学本体论的创立者是恩格斯和列宁,在命名的过程中被虚无化。张冠李戴的双重错位发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2.物质哲学本体论:物质与客观世界同义;其逻辑不能自圆其说。
客观世界具有时间、空间和属性无限的特点,似乎物质哲学本体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但细加分析便会发现,这里的“彻底”带有虚假成分。进入实践和 作为对象出现的那部分物质当然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但作为无限的客体世界中还有更大部分没有作为对象出现。这一部分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和性质存在,人类已无能力加以认知和言说。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对于人类视野外的存在,属于“无”。在现实和认知范畴都不对人类发生影响,而且是未经人类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是超经验感觉的如同神灵的存在。其存在与否,有待人类生活的证实。上述分析表明,物质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范畴试图揭示客体世界的本质,但揭示的过程及其结果告诉我们,它并未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其貌似客观的本质中包含了虚假因而是不客观的成分。
3.物质哲学本体论的承诺与其认识论的范围并不一致。
物质哲学本体论的承诺是揭示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性本质,但其认识论的涉及范围则由广义的实践范围加以规定。基于人的能力有限和前提条件有限这两个方面的限制,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这里的有限使物质本体论的承诺处于困难的境地。处于实践范围之外的那部分客观世界是不是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什么?其具体的性质是什么?由于它们处于实践活动范围之外,人便不能认识它们,其结果是物质本体论所承诺的认识客观世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诺言无法兑现。这种承诺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强烈反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物质哲学本体论无法解决这一矛盾,也无法摆脱这一困境。
4.冷冰冰的物质与无产阶级立场毫无关系 产生思想与基础理论的悖离
马克思终其一生,要为处于现实社会生活苦难中的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说话,并把“说话”变为博大精深、言之成理和持之有故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体系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作为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需要自己的特质,即能反映和表达特定的阶级立场即无产阶级立场,否则便会出现悖论:理论与思想不协调。如果把物质哲学本体论强加于马克思的名下,其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便会出现上述情况。冷冰冰的物质与无产阶级立场毫无关系,至于反映和表达无产阶级的要求,更是物质范畴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范畴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有直接和必然的逻辑联系吗?事实告诉我们,它们之间并没有这样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求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为大家所公认,但人们往往忽略的事实是,这一思想体系还求善和求美。这里的善是劳动和劳动者之善,具体而言是无产阶级及其劳动的善;这里的美是劳动和劳动者之美,具体而言是无产阶级及其劳动的美。马克思哲学里求客观的真,是为了实现主观对现实的改变,合理的想象与刻画。劳动实践是把主观存在的思维变为现实,对客体对象的认识=客观是为了主观意愿服务,而不是相反,主观意愿为了客体对象服务。传统认识论颠倒二者的关系,把马克思哲学的主观能动性当成唯心主义去批判,没有体会到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中对思维的矫正意义,把辩证法只理解为人对物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本体和劳动本体的差距,真理认知的差距。
物质哲学本体论所要论证和追求的是客体认知的真,至于善和美则为其所忽略。这种结果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因为物质范畴并不具备善和美的“基因”。“基因”性的缺陷导致了物质本体论的先天不足,它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存在。
“毛主席之所以让劳动者怀念,是他从感情上、立场上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没有把自己视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毛主席努力落实劳动者的权力。经济生活随着时代前进,许多情况发生变化,一些经济结论也许会过时,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哲学分析,体现了毛主席的哲学素质,阶级立场。当今社会现实没有超越毛主席的哲学对象范畴,他的这部分哲学观念就不会消失。他在现实和理论上与中国的劳动大众连接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开创者,他与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同在。”笔者【毛主席《谈话》的哲学观(续)】在苏联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环境中,毛主席坚持自己的见解,显得特立独行格格不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本色,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
四.劳动本体的分析框架 不是主客体的二元结构
1.相对于劳动哲学本体论而言,主观—客观二者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存在逻辑黑洞。
在劳动活动中当然包括主观—客观关系的内容,但这一关系根本无法容纳劳动活动的全部内容。首先,这里没有历史的容身之地,而历史恰恰是劳动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次,主观范畴无法容纳劳动活动中主体的丰富内容——劳动主体的社会历史属性、地域属性、阶级属性、文化传统属性、自身素质和价值立场等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主观范畴中的什么地方能找到各自的容身之地?再者,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思路,这里的“客观”指称物质世界,具有大全和无限的性质,而劳动活动中的客体只是这个大全和无限世界的组成部分。劳动活动所要施加影响并加以改造的客体未涉及的那一部分怎么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问题,客体之外即劳动活动未涉及的那一部分如何认识?劳动活动与认识的范围是一致的,其所能涉顾者只以客体为限。
2.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主观—客观及二者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是基本和主要的思维方式,而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是确定、分析和描述事实。劳动本体论并不把确定和描述基本事实作为最终目的,其目标是事实基础上的理解和阐释。而一旦进入理解和阐释的层面,历史性因素便飘然而至,或许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和作用,但要真正摆脱它,如同要抓住自己的头发飞离地球一样不可理喻。诚如马克思所言:“那种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每当它的代表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时,就在他们的抽象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中显露出来。”(《资本论》2004版第一卷P429注释)
3.主观—客观及二者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基本职责之一是在认识结果中剔除人的主观性成分,培根的“四假象”说即为这一职责最经典的表述。但是,劳动哲学本体论是由人出发来谈论人的事情,这里的人已作为先在因素存在于被谈论的对象中,离开人的劳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主观性成分怎能被剔除?更为重要的是,人化自然是劳动的结果之一,在认识和把握这一结果时,我们能用主观—客观及二者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剔除其中人的主观性成分吗?剔除的结果是非人化自然,即对人化自然的否定。这种否定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人化自然还在那里毫发无损地存在着。我们应记住的是,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化自然”是人的主观意识预设的结果。
马克思严格地把自然界限定在人化自然的范围内,而对于这一范围之外的自然或物质世界,马克思则采取拒斥的态度。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根本原因在于,哲学分析框架中的主观—客观关系只能笼统地直观自然,这样的自然大而无当;尤为重要者,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中没有人及其劳动的容身之地,故其不能表达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变迁,更不能适应劳动哲学本体论的内在逻辑需要。
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以劳动者作为哲学主体,以劳动作为哲学本体阐述前者的历史和现实存在。劳动是劳动者的历史起点,劳动者又是劳动的结果。用语言学中语法比较,是主谓结构,不是主谓宾结构,而且有被动语态=把主语作为动作的对象结构。在相应的劳动理论中,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也表达了,人的劳动是改变自己的现实环境,矫正自己思维的含义。劳动本体论及辩证法阐述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生产了对象物,而是人的存在,存在的必然活动,人的社会历史发展,人的存在意义。这显然不是主客观二元问题。最卑劣的哲学家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改造成一般的市场经济学, 成为生产对象物的理论,失去了劳动本体上的批判意义,失去了对资本私有社会现实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把葬礼奏鸣曲变为欢乐颂。
五.实践本体与劳动本体比较
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由物质变换为实践是一大进步,这说明实践本体论者已经意识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决非物质。但是,如果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确定为实践,还是不到位。这样说的根据在于,实践范畴的内容和特点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对本体的基本要求。
1.这里的本体必须具有基础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实践确实被赋予了基础性地位,但那是相对于认识论内容而言的,若相对于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而言,实践的基础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劳动更基础的性质会向实践的基础性质发出挑战。实践活动中的生产实践与劳动相通且处于同一基础层面,但其中的社会管理和科学实验包括写作等精神实践活动,无论怎么说也不能与劳动的基础性质相比。这说明,在实践中包括了相对于劳动而言的非基础性质。
2.这里的本体必须具有历史先在性。马克思一再申明,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这里的标志所指称的内容,基本和主要的是人类起源意义。反观实践,其或许具有当下意义的历史先在性质,但在人类历史起源意义上,其显然不具有历史先在性质,或者说只具有部分的历史先在性质。人折取木棍或加工石头的活动具有科学实验的潜在性趋向,但如果说这就是科学实验,肯定是过分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职业性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到19世纪才成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事实。这说明,在实践中,有些活动是历史的产物,与劳动相比不具有历史先在性质。
3.这里的本体必须具有原生性质。这一性质指涉劳动与实践的关系,意在表明,劳动具有原生性质,而实践则不完全具有这种性质。具体而言,实践中的生产活动具有原生性质,但其中的社会管理(阶级斗争更不在话下)和科学实验则不具有这种性质。
总之,由于实践中包括非基础性、非历史先在性和非原生性的成分,不适宜于成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而适合这些要求者,只有劳动。更为严重的问题:实践是一切人类行为的统称,其中含有反人类和毁灭人类行为, 背离劳动创造性。
六.消灭劳动问题
确实,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消灭劳动”。在第一个地方,他在讲到阶级对个人生活的决定性作用时说:“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在第二个地方,马克思说:“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在手稿中被删掉的话是“活动的现代形式”。在第三个地方,马克思说:“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在第四个地方,马克思说:“劳动在所有文明国家已经是自由的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解放劳动,而在于消灭这种自由的劳动。”
只要不是别有用心,仅从中文的语境中就可捕捉到马克思“消灭劳动”提法的如下含义:第一,“消灭劳动”就是消灭劳动的特定阶级属性,因为个人的劳动状况和生活状况是由阶级属性所决定的;第二,“消灭劳动”就是消灭劳动的特定形式,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第三,“消灭劳动”就是消灭使特定的劳动变得悲惨和屈辱的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是活劳动的凝结,即私有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自主性活动和劳动才能一致;第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给人以自由的外观,但其实质还是奴役性劳动,这种劳动的被奴役性质也应当被消灭。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劳动”,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此后不再劳动,其用意只不过是说,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私有制前提、非自主性质和被奴役性质,使劳动真正具有自主和自由的性质。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的,其关系也是有限的。哲学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对无限的研究,哲学可以含括科学范畴,但科学却无法包容哲学的无限关系研究。就目前科学的发展还无法代替哲学的位置,还不能从有限解释到无限。智能机械是人的简单思维与肉体力量的复现,是人们预先制定的程序,可以胜过个体甚至一般劳动者。但就总体说,它还不能到达有限到无限的思维创造,不具备人的思维跳跃和创造能力。只有科学跨越了这个界限,代替了哲学的位置,智能机械才有可能代替人,消灭生产劳动。
人在当下的健身运动,也代表着机械取代简单的劳动后,人们为了维持肉体的生物机能而主动进行的“劳动”,没有物化对象的“劳动”。从人的被动性和主动性看, 未来消灭的只能是异化的劳动,而不是维持人类生命运动特征的劳动,精神与物质自由结合的劳动。
结论:劳动具有人与自然交换的永恒性,具有维持肉体永恒性。肉体作为被动物质受自然运动规律约束,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人的社会性是人类自己劳动创造并加予自身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其不合理性必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矫正。这是劳动辩证法赋予人的能动性,对思维及其产物的矫正功能,使得人的劳动社会必然性向社会自由性过渡。人将在存在与发展中意识到自己的被动和主动,消灭劳动意味着人类消灭自己,消灭自己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备注:本文三至六节许多地方中采纳了河北政法大学哲学教授宫敬才先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