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死了
1882年出版的《快乐的科学》第三卷第108节中,尼采这样写道:“上帝死了,但是,人们同样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它的幻影。”这话究竟意谓着什么?
基督教义:人类背负着原罪,上帝是拯救人类的存在。资本私有社会在科学和物质生产上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一方面在铲除神灵隐藏的洞穴,一方面使得人的占有欲望、罪恶发展到极致,腐蚀出更深的人间黑洞。社会现实无法让宗教温暖人心,上帝即使真的存在也无法拯救邪恶。宗教是人们自我意识的折射,是超感觉的存在和独断。尼采所说的上帝是人类精神上的主宰,包括让人们失去反思的绝对意识。传统本体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思维方式:拒绝感性经验意识,脱离现实生活,认为理性与本质存在着神奇的对应关系。传统本体论是一种预设本质的思维。唯物论以物质的广延性预设说明存在,唯心论宣称以预设的思维把握存在,都认为预设的绝对观念就是存在的本质。二者预设的绝对观念与本质似乎存在超感觉的、不容置疑的神秘联系。它们无法解释现实社会,无法面对社会财富的增加与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分离。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精神里高高在上的主宰死了 ,超感觉经验的绝对意识死了。施蒂纳反对一切意识形态,而马克思指出,意识的折射不是靠意识批判来消融,必须瓦解意识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依靠宣言消灭不了绝对意识,宣言只是唤醒人们的警钟。
尼采彰显了个人存在的价值。20世纪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包括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哲学上将马克思和尼采作为平行现象来相提并论的。尼采的超人,不但主宰自己的命运还要支配他人的意志。尼采创造了新的神,为人类存在与发展留下了精神暗影。马克思尊崇的劳动创造者,是维持社会存在的基础。劳动者的解放意味着人类相互间的平等、尊重。
海德格尔非常明晰地指证了现代哲学的基础来源于意识。早在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中得到过重要表述,直到1973年海德格尔在晚期讨论班中仍然继续申说如下主题:识-在(即“意识”的拆写形式Bewusst-sein)与此-在(“此在”的拆写形式Dasei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马克思同样地将“意识”一词的词根“存在”(sein)凸显出来:“意识[dasBewuss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ss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很明显,这一耳熟能详的说法是把意识的本质性导回到存在的领域,导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之中。
我们可以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发现非常重要的类似之处。第一,存在对于意识来说的优先地位;第二,作为认识,意识是从人们的存在中发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有个问题:存在的概念是否穿透了人类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强调他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能立足在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上。”该评价牵涉到马克思哲学本体,必须澄清和辨明。
马克思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 )
人的肉体是需要物质维持,人要存在发展必须得吃喝,物质生产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的上段阐述没有从预设的绝对观念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解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发展与改变。实践是把思维着的存在变为现实,劳动实践是把人的主观思维通过肉体力量作用到客体物上,改变其原形变为生活需要物。这种改变即辩证法的否定意味,同时肯定了人的主观思维对生活需要物的成功刻画,也在矫正着人对客体的意识差距,主观刻画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劳动辩证法,体现了人的思维与物质的本质,二者的结合。1.劳动体现了人的内在与外在的自然界交换,它不是封闭的。2.劳动是人的能动存在,是肉体力量作用到对象上。3.思维是一种变动的存在,参与改造环境的过程,其发展受物质生产及交往的制约(用黑体字是强调,习惯上人们常常忽略第3点。)。概括来说,劳动是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人的本质外化,物化于对象的活动,哲学上的能动存在。
新本体论对比传统本体论,存在不单是静止的实体存在,还包括劳动者的行动。“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1844年手稿》2014版单行本79页)马克思考察完劳动过程,结合历史的演绎做出上述结论。劳动辩证法反映的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不单是认知意义上的方法论,分析事物的思维工具,它还反映着人类活动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工具变革、社会形态的逐个递进,不是活动的外在结果;而是人类必然的活动本身=物质生产劳动,用改变环境来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精神与物质本质。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在否定现实环境的同时,也在肯定自己做出的努力。
劳动本体论以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阐释了人类的思维与物质本质,二 者的对立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海德格尔抓住了马克思哲学的特征,但是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物质生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开放、能动、感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社会其他实践活动;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不一样,不是在思维与存在的死胡同里考虑问题 。马克思历史观的论述,没有把物质生产及交往说成是唯一的存在,在《形态》 他与恩格斯描绘了其它的社会生活,描绘了社会文明的存在,社会状况。马克思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掘了新的哲学本体,不但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也终结了欧洲的传统哲学,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
尼采并非第一个宣布上帝之死亡。1802年写就的《信仰和知识》结尾处,青年黑格尔断言:“新时代的宗教赖以为基础的情感是:上帝本身死了 (Gott selbst ist tot)……”《精神现象学》 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两个人的宣言相隔80年,说明近代人的意识苏醒起始于黑格尔,是逐渐的过程。绝对意识与观念,隔绝反思的哲学将与上帝一起死亡。从理论到现实,意识到基督文化衰败并且走向死亡,主要是德国哲学家的贡献。他们是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尼采、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等人。他们敏锐并且延续了德国康德哲学的传统:对人类自由、正义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上帝死了,人的存在与发展才会开始新阶段。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具有了维持人们生理延续的条件。现代哲学的兴起,人的尊崇成为首要的问题,社会不合理的约束引起人们思索。人的存在意义不在于哲学、社会的规定,而是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