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舆论战争

紫虬:从控诉革命到丑化英雄武汉——谁给了方方如此胆气?

火烧 2020-03-28 00:00:00 舆论战争 1025
方方通过日记和小说控诉革命与历史,渲染悲情以呼应西方,试图让武汉背负耻辱。其行为暗含操控与倒行逆施,引发对历史叙事与舆论引导的反思。

  方方作为小说家,给人们印象并不很深,唯《车欠土里》一出,如横空出世,人性悲悯外衣的笔锋,直指中共的土地改革,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发觉,一枝秃笔,通过几个具体人物及其命运的悲惨,煽动涉世未深者的同情,渲染没落阶级的伤痛和宽容,笔锋所向,欲胜过八百万蒋军,实现枪杆子达不到的目的。方方女士为何要如此?

  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之后的土改,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弱变强的历史拐点,是人民的胜利,也受到被打倒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持久敌视。方方认为:“历史必须有人去记录下这一切。不能让所有的一切被时间车欠土里。”于是,人们看到,方方以貌似中性的笔触,聚焦悲惨的春秋笔法,营造一种高妙控诉,以凸显革命“残暴”,进而为整个失败阶级扬幡招魂。这种四两拨千斤,在体制内恣肆嚣张,为胡汉三们宣泄情绪。

  鲁迅先生曾讽刺过,大意是英雄也性交,倘若把英雄性交画幅画,挂在墙上也可描绘成性交大师。一批文人深谙其道。自打十月革命以来,共产党内,渲染破落阶级的个人悲哀以控诉革命,早已成为一种文学模式。1957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国外发表《日瓦戈医生》,渲染主人公悲凄的爱情和个人命运,以控诉革命战争的残酷性,引起西方喝彩,次年即获诺贝尔文学奖。方方不过是如法炮制,可惜《车欠土里》名气太小,未必能拿得到西方的宠物罐头。

  渲染个人悲剧以控诉革命,这种手法极其高明。一切人,只要不罪大恶极,其不幸命运自然是值得人们同情的。但当作者处心积虑,塑造一个善良、卑微形象,以博同情之时,煽情越烈,控诉革命效果越彰,左派反而投鼠忌器,若揭露之,似乎显得无人性,诛心——这就是作者的政治功力。

  煽情于历史人物,控诉历史上的革命,自然也会煽情悲悯于当下,呼应西方,控诉今天的体制,这是必然的逻辑。

  抗疫以来,方方日记屡成焦点,大有老鼠过街之势。疫情尚未结束,早走为上,3月24日抛出“完结”篇,回马之时,略施拖刀计——

  “如果我们放弃追责,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日子遗忘,如果有一天我们连常凯的绝望都不记得了,那么,我想说:武汉人,你们背负的不仅仅是灾难,你们还将背负耻辱。忘却的耻辱!设若有人想轻松勾掉这一笔,我想那也绝不可能。我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也要把他们写上历史的耻辱柱。”

  ——正当特朗普团伙和美国右翼大谈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时,方方又一次驾轻就熟,无视疫情之突发性,慈悲地消费常凯的绝望,默契于白宫的政治指控。如果《车欠土里》代表的是反攻倒算土改的历史逆流,这次,方方则是站在全世界全国人民感激武汉人的对面,要让武汉人背负起耻辱柱。人们惊诧万里甩锅,居然如此心心相印,要自证美国的在华“内部力量”!——不论方方女士如何大慈大悲,却是一种公然的、丧失智商的倒行逆施。

  方方日记成了一系列闹剧,面对声讨波澜,作者或色厉内荏,扬言官司,或挥起大棒,抛出一叠“极左”帽子,其实显尽了落荒而逃的仓皇。方方女士倘若明智,应该想想,你敢在武汉的同龄工人生活区公然指责“极左”嘛?江城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一旦知道你的《车欠土里》毒汁,知道你要求抗疫的武汉人背负“耻辱柱”,很难想象《列宁在1918年》中工人们簇拥女刺客的镜头会否再现。方方女士要打官司,不如先研究一下自己有可能会做谁的被告,是检察院公诉,还是群众联名起诉。网上养心鸡汤曰,人在大病后,临死前,退休后最清醒,对方方女士来说,未必尽然,养尊处优惯了,必定猪油蒙心——不如走出病毒圈子,收起鄙夷,接触普罗大众,呼吸清风,或许是好的养生之道。但会很难。

  至于对官僚主义追责,那是必要的,也是党中央的即时方针。在湖北,人们可能还要问,党中央提出四个意识有些年头了,是谁给了退休干部、过气明星方方如此胆气,守土责任呢?

  2020.3.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