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以及剩余价值.
一、给【砖家削者】讲讲“理想资本主义”。
[ 砖家削者 ] 说“从来没有什么阶级斗争,所谓的斗争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有这样认识的人,是把社会过程想象得过余简单化了。
如你所说,如果没有“抢夺型资本家”存在,这个社会就一定太平似的。那么,让我们首先站在“理想”资本主义社会角度看下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资本主义遵行的是自然法则,强者生存,竞争是生存的必然前提。理想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抢夺型资本家”条件下的有序竞争的社会状态,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社会的竞争就意味着总有一些人要占有比别人更多甚至是绝对的生存资源为条件,竞争的对方只能是自己的同类。同类间所发生的对生存权利竞争只能是建立在剥削与被剥削上。剥削的条件是依靠合法化了的资本对生存资源占有量来决定。而且这个“量”是无限的像“滚雪球”那样无边无际的量,并由资本的层层盘剥进行控制,经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优良劳动者的合法化使用,来维持他们的控制权和“量”的更无限的扩张。那么,在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下会发生什么呢?当然是尽人皆知的事“出卖劳动”。这就产生了靠“出卖劳动”者的大多数人群。并且在他们之间同样会发生更惨烈的竞争,直到完全失去劳动的人,他们会孤苦的从无处不是“合法化”的以金钱为伦理的人世间,无声无息的离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状态,假定为只有一个资本家的状态。
但在这样理想状态下的,靠出卖劳动人群他们之间的竞争,“抢夺”是必然要发生的。“抢夺”当然是劳动者们生存的最起码的须要。他们无法从资源合法化的由资本控制的社会秩序中,抢夺到任何东西,他们只能相互去抢夺被剥削被劳役的被占有权。这是理想的。但事实上资本家们之间的情形也是在不断的要发生着相互的抢夺,只是情形上跟劳动者之间的抢夺不大一样。资本家们之间的抢夺是利用对资本的占有让一些人合法化的破产,更多的情形是相互以“民主”自觉的方式对资源的反复瓜分。所以在“竞争”这个美丽的形式后面全都是“抢夺”和“瓜分”。而这两样东西,按中国流行的词汇说,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潜规则”。再问下[ 砖家削者 ],你那个理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吗?
正如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绪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
二、人与动物社会的区别:人与人的争夺不同于动物与动物的争夺。动物与动物的争夺,无论怎样血醒,那只是人们观念上的。人与人的争夺不仅是观念上的而且的物质的没有伦理的无情的对抗。狮子的强大只是自然平衡的一种要求上的必要。但人类不同于自然而社会。社会原本就没有,也根本不存在像自然那样的自我平衡性机能。社会的平衡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的社会关系的维持。它只取决于人们意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是战争、争夺还是和平、友善。
三、否认“剩余价值”的剥削是对工人的无视。
对[降龙十八掌123]什么是“剩余价值”?这样对你说:
产品被生产出来,它按一定的价值交换成货币。一方面产品被使用,使用性是生产出产品的必要劳动即它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从产品到使用都是社会自然循环中的劳动到劳动者消耗,没有“增值”一说即完全是“物物交换”。
但另一方面,产品换成了货币,即价值参与到社会交换中来;货币可以使社会必要劳动增值或贬值,可以积累或做为别的用途比如购买劳动力等,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身代表了全部的社会必要劳动,产品交换了多少货币就占有了多少必要劳动。这就是“剩余价值”即劳动全部积累的“社会财富”。表面上看,工人也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工资,可用于交换,但工人的工资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物交换”的一个“凭证”,它充当了“物物交换”中的一个“媒介”即老百姓所得到的一定数量的钱物。所谓的“工资”实际上就是从劳动到物的相互生产,相互消耗,相互转换。
货币的“媒介”作用对资本家来说,它不是简单的充当“物物交换”到产品的使用。产品的本身对于资本家来说毫无意义。资本家感兴趣的是利用货币的这一功能,通过产品来达到对劳动的贬值,对“交换价值”的增值,对劳动的“一般”。货币对社会的主要贡献就是对社会劳动的一般,它把最真实的劳动使任何人都难以看见,它即方便又毫无任何的情面可言。
所以说。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100%的占有。有的情况是超过了100%的剥削!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就是要解决社会所独有的“剩余价值”关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就是要解决社会财富的公平合理。人类社会的管理不是由资本来直接管理,只能是按人们实际的须要由“科学的人”进行管理。不能让货币引起经济危机从中“瞎折腾”。
【后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不读书不识字的人都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剥削,无产阶级革命就再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