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强:超越“郎顾之争”
超越“郎顾之争”
事实上,“郎顾之争”从一开始就被超越了。当郎咸平提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在联手侵吞国有资产”时,他已经超越了财务数据的个案分析,脱离了“用数据说话”轨道,犯下了将“特称判断转换为全称判断”的逻辑错误。但是,恰恰是这个看上去错误的逻辑判断,切合了广大公众的对国企改制的事实判断。人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郎咸平。在其他各种问题上争吵不休的网民,这时也出奇地一致起来,强烈谴责各地借国企改革之名盗窃国有资产的行为。但是,人们实际上也并不关心“郎顾之争”,也并不关心郎咸平报告中的逻辑错误,更不关心郎咸平的动机和人格,而是关心自身权益是否受到侵犯,关心国有资产是否在严重流失。
但是,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似乎对公众利益和感受并不感兴趣,而是反复想把话题拉回到狭隘的“郎顾之争”上去。结果,虽然雄文万言,貌似有理,却遭到网上网下的一片痛斥。这真是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这些著名经济学家挺立时代潮流,大声呼唤国企改革,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到处作报告,写文章,受到舆论的广泛追捧。却不料,在国企改革接近完成时,真正支持这些经济学家的,却只有少数将国有资产改到自己腰包里的大企业家。前些日子,西安《华商报》曾经出天价请任何一位主流经济学家到西安与郎咸平对话,但却没有一位接受邀请。其胆怯竟至如此,颇出人意料。看来,众怒难犯啊。
从1984年算起,国企改革已经整整20个年头了。改革之初,中央希望的是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为此,试验了各种承包制,也试验了各种责任制,还试验了股份制。每次试验之初,在上级领导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无论什么方案,总是生产改善,效率提高。一旦推广,则问题丛生。试验的结果是,到90年代中后期,著名经济学家们说,国有企业不可能搞好,只能拍卖、转制,国有资产必须量化到个人。这口子一开,国有资产事实上流失严重,职工权益受到侵犯,工人的主人翁地位被廉价买断,甚至执政党的性质都受到威胁。效率怎么样了呢?以企业的百元资金利润率计算,这个数字从1965年的每百元投资产生22元利润,下降至近来的不到3元钱。
可见,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可能在思路上出了大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国企改革有了“只讲企业制度,不讲企业文化”的缺陷。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求员工爱岗敬业,而不可能允许每个员工都与企业博弈。松下、IBM、大众等跨国公司都有十分重视企业文化,都注意培养忠诚于企业利益的管理者,怎么可能设想允许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是只考虑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呢?
看来,到了反思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时候了。否则,违逆民心,动摇国本,哪怕出发点再好,也会引起社会不安。
令人高兴的是,这个重大的争论话题已经在媒体上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追求政治文明的诚意的体现,也是走向和谐社会所迈出的切实一步。
(韩德强,2004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