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社科院发布报告:中国CPI被人为调整 5年间低估超过7%

火烧 2010-11-10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社科院报告指出,2006年至2010年中国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7%。报告分析CPI数据与居民物价感受差异,揭示统计与实际感知的偏差。
社科院发布报告:中国CPI被人为调整 5年间低估超过7%


2010年11月09日 19:02财经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

【财经网专稿】记者 黄竞仪 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

在该份名为《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报告中,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指出,由于中国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为避免分类指数权重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而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CPI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月度数据公布。

据其测算发现,在这5年中,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的,可以被视为认为调整的痕迹。因此判断在过去5年间,CPI被认为系统性低估超过7%。

值得玩味的是,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的水平(30%)。而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水平波动。

对此,徐奇渊分析认为,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居民对于物价水平的感受。一般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则是同比数据。与此同时,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有自己的商品篮子,与CPI对于全部物价进行综合后的数据有偏差。此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因此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也有所区别。
 new TextParser('/posts/06/3D/12/16/content_html.txt', 'content_tree');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