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抗战歌曲:雷佳选择《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编者按】“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中国人,意志坚,重整河山换新天!”一首深情的《卢沟谣》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大批经典的抗战歌曲响彻中华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爱国将士和民众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带给我们无限激情与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最美的抗战歌曲”,人民网文化频道特别推出“寻找最美抗战歌曲”大型策划,独家采访到来自影视界、音乐界和文学界的70位名人,讲述他们心中最美的抗战歌曲,重温那些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的高亢旋律。
雷佳演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致敬傅庚辰

雷佳(资料图)
著名青年歌唱家雷佳曾经演唱过许多抗战题材的经典革命歌曲。在谈到最美抗战歌曲时,她说道,“提起抗战歌曲大家普遍想到的是慷慨激昂的旋律,但恰恰有一些优美的音乐也凝聚着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说着她便唱起了经典电影《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这首歌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唱出了人民的心声,饱含着对伟大领袖至亲至切的热爱之情与无限景仰,体现了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2013年11月,在“光荣绽放——十大作曲家声乐作品音乐会”上,雷佳深情演绎这首歌致敬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她用清澈纯美的音质将这首作品表现得极具张力和穿透力,赢得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肯定。
“抗战歌曲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烙印,通过这些歌曲我们不仅要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更要重温历史、缅怀历史。这些抗战歌曲都是文学或音律上的精品,是民族灵魂的写照,是革命历程的足迹,是革命理想和信仰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雷佳这样说道。提起这首歌的词作者傅庚辰时,雷佳肃然起敬。“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太多,艺术创作绝对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当年傅老写了另外一首歌作为《地道战》的插曲,后来他反复地琢磨电影镜头后决定推翻重来,写出了这首更加符合电影的艺术风格,符合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色,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歌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我是一名军人,所以对抗战歌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总政歌舞团的军旅文艺工作者,雷佳身上有着军人独特的气质,并且时刻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她毫不犹豫地说:“要努力唱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才是一个军人的职责所在。”(采写:贾卉一)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词曲:傅庚辰
太阳出来照四方,
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
太阳照得人身暖哎,
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
照得咱心里亮。
主席的思想传四方,
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
男女老少齐参战哎,
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无敌的力量。
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哪怕敌人逞凶狂,
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哎,
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
全都埋葬,把他们全埋葬!
创作背景: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运用故事片的形式拍摄军教片《地道战》。著名导演任旭东带领影片领导小组历时几个月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寻找拍摄素材,最终找到了正定县高平村抗战的历史资料,经过前后整整两年的时间,影片《地道战》问世。《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便是作曲家傅庚辰为这部影片创作的歌曲。这首歌的曲调蕴含着与河北梆子“二六板”的密切联系,显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才旦卓玛最爱"松花江上":难忘第一次听李光曦演唱

才旦卓玛(资料图)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歌唱家才旦卓玛谈到心中最美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时,情不自禁的唱起来。她的歌声纯净优美,饱含深情,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她告诉记者,“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1964年”,在国庆15周年之际, 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我正在后台准备排练,一听到李光曦老师的歌声,就立刻被吸引了,赶紧跑去舞台前看。”
才旦卓玛回忆起初听《松花江上》时的情景,尽管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我现在还记得李光羲老师唱这首歌时的表情,深情款款,感人至深,让人着迷,也激励了我那颗年轻的心。”伴随着李光曦老师的歌声,中国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到处流浪的画面,在才旦卓玛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她暗暗告诉自己,“中国人民曾经受的屈辱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不能忘记!我们要团结起来,也要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她说,“从那时起,每天排练都非常期待听到这首歌,而且每次听都感到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才旦卓玛告诉记者,她每次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都是在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我的一切都是党培养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是我最想说的话,当年唱这首歌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她感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一想到这里,我就更加坚定了要跟着党走的信念,也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采写:王鹤瑾)
《松花江上》
词:张寒晖 曲: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备注:这里的“价”是“关”和“卡”和的意思)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部队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挑衅,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耳闻目睹数十万东北军民的流亡惨象,他到东北难民集中地区走访,听他们控诉侵略者罪行,述说对故乡和亲人的思恋。1935年,张寒晖写出《松花江上》歌词,又以北方女性在坟头的哭诉哀声为素材谱曲。
【人物名片】
才旦卓玛,女高音歌唱家,1937年生于西藏日喀则;1964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代表作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等。
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忆首次独唱《游击队之歌》

德德玛(资料图)
回忆起抗战歌曲,德德玛首先想到了《游击队之歌》,28岁时她曾独唱这支歌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德德玛艺术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作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平日演唱蒙古族歌曲居多,她回忆说,《游击队之歌》是她唱过的为数不多的其他歌曲之一,也在当时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尝试将合唱曲目《游击队之歌》改编成独唱,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德德玛说,她认为《游击队之歌》曲调轻快,有节奏感,“而我是女中音,声音比较有力量,由我来独唱《游击队之歌》,更能突出这首歌的前进感。”
德德玛记得,自己首次独唱《游击队之歌》是在广州,由一支单管乐队伴奏,刚上场唱了几句,观众就激动得跟着节奏打起拍子来,“大家非常喜欢,全场掌声雷动”,她笑着说,直到现在好多老朋友见了她还念叨,“老德,你那首《游击队之歌》唱得可真好!”国庆30周年时,德德玛记得很清楚,在天桥剧场演出,她再次演唱了这首歌,观众的反响同样特别热烈。“作为一名演员,最重要的是把演出情绪传递给观众。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德德玛说,《游击队之歌》曲调欢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打死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歌,她唱了十几年,每次演出必唱。(采写:贾卉一)
《游击队之歌》
词曲:贺绿汀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创作背景:
《游击队之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人物名片】
德德玛,中国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1947年出生在内蒙古额齐纳旗。1978年,德德玛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受到歌唱界的极大关注。1986年在“全国听众喜爱的歌唱演员”大赛中获得美声唱法“濠江杯”奖。1989年曾在“全国十大女歌唱家”大赛中荣获第一名,1991年随少数民族艺术团赴蒙古国演出,荣获蒙古国国家文化艺术最高奖。
德德玛还是中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曾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阎肃: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大 爱唱《救亡进行曲》

阎肃 (资料图)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谈到心中“最美的抗战歌曲”,85岁的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立刻唱了起来,语调铿锵有力,激情澎湃。他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抗战歌曲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最爱唱的还是这首《救亡进行曲》,“这首歌当时在全国很流行,周钢鸣的词,孙慎的曲,唤醒了广大民众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0年出生的阎肃,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1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7岁时“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正式打响;15岁时抗战胜利。“我就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大的,对抗战印象深刻极了”,阎肃回忆,除了《救亡进行曲》,自己会唱的抗战歌曲太多了,“当时全中国音乐创作的高潮就是抗战歌曲,全民抗战,目标一致,血性男儿,血性报国,那个年代的音乐创作都是血性的!”
阎肃还介绍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在抗战歌曲的创作中,共产党人也是中流抵触,比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大批的经典作品都是共产党人创作的,这些歌传唱到今天,经受住了考验,它们“是金石之声、历史之声”,还应该让我们的后代继续传唱下去。
《救亡进行曲》
词:周钢鸣 曲:孙慎
工农兵学商 一起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
走出工厂 田庄 课堂
到前线去吧
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脚步合着脚步
臂膀扣着臂膀
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
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
是朝着一个方向
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
千万人的歌声
为和平斗争而歌唱
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
大家起来武装
打倒汉奸走狗
枪口朝外响
要收复失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
创作背景:
当日本法西斯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时,正在攻读音乐系的孙慎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抗日救亡的生死战争,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孙慎写出了《救亡进行曲》,这首歌连同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二·九”运动中传唱最广的两首歌曲,它们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头,动员群众,鼓舞人民,在同仇敌忾的英勇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该曲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播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