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郭松民 | 42年,唐山告诉未来!

火烧 2018-07-2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唐山大地震42年后,纪念日重温唐山人的坚韧与重建精神。文章讲述地震中党员的英勇行为与唐山迅速恢复的奇迹,展现唐山人不可战胜的力量。

  今天,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北京格外闷热。

  据记载,42年前唐山大地震前夜,也是一个格外闷热的仲夏之夜。

  两年前,我曾经来到唐山抗震纪念馆,在刻有24万遇难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墙前默哀。

  大地震来势极为凶猛,以至于我在纪念广场上面对保留下来的废墟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可怕与狰狞。

  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却并没有战胜唐山人,而唐山人却迅速战胜了地震:

  震后七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十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十四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二十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二十八天炼出第一炉钢……

  泰山压顶不弯腰——对唐山人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唐山人为什么如此不可战胜?发生在地震中的这样两个故事,也许能够向我们揭示其中的答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开滦煤矿。

  大地震发生时,开滦的吕家坨矿正在进行高产突击活动,井下共有1006人,其中有100多名机关干部,还有兄弟单位的打井队、参加大会战的洗煤厂工人、下井不足半个月的新工人,还有四十几名女同志,职务最高的是矿革委会副主任贾邦友。

  地震发生后,井下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作为团结和指挥中心,由贾邦友担任书记。他宣布了撤退顺序:女同志先走,兄弟单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采煤工人,最后是机关干部。

  近5个小时的撤离,紧张、安静、井然有序,撤退途中,需要经过一段九十多米长的梯子,每次只能上一个人,一千多人要从这里通过,稍有混乱,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没有发生任何混乱。

  贾邦友就像是传说中海难发生时最后弃船的老船长,在所有人都升井后才返回地面。

  更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先升井的人并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在余震中焦急地等待井下的同伴。

  贾邦友心里一阵发热,赶紧说:“矿上不要管了,都回家看看吧。”

  多人为《泰坦尼克》流下热泪,膜拜“绅士”精神,却根本不知道唐山的共产党员曾创造过远比泰坦尼克绅士们光荣伟大的故事!

  这是中国文艺界的耻辱!

  这是网上唯一找到的贾邦友照片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震后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护车从唐山矿出发,向北京驶去。

  这是唐山市第一辆“苏醒”的汽车,车上是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和他的三位同事,在没有任何人向他下达指令的情况下,李玉林主动想到唐山和北京之间的联系可能已经完全中断,要尽快向中央报告,只有中央才能救唐山。

  飞车四个多小时赶到中南海,当时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领导人纪登奎、李先念、陈锡联、陈永贵、吴桂贤等立即接见了李玉林,并在几分钟内就做出了调解放军、调医疗队、调各地井下救援队开赴灾区的决定,为救援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李玉林在飞车赴北京的途中,和三位同事组成了临时党小组,相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确保把灾情迅速报告中央。沿途不断有市民、农民拦车让他们抢救伤员,但一听说他们是要到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就全力配合,主动移开路上倒伏的树木、电线杆和伤员,为他们扫清道路。

  途中,李玉林路过了自己已成废墟的家,他没有下车。他的家里有多人伤亡。

  这两个故事,足够让我们找到唐山战胜地震的原因:依靠组织,相信中央。

  共产党员是群众中最有威信、最有责任感、最有能力的人。

  群众信任他们,他们也无愧群众的信任。无论是在大地深处还是在废墟之中,无论发生这样猝不及防紧急情况,只要有党员,组织立刻就可以重建。

  百万人口的唐山,没有在大地震的突袭下溃散,反而结成了一个具有高度韧性、高度效率的有机体,成了一块摧不垮、打不烂、压不扁的整钢。

  可以相信组织的力量,唐山人就不相信眼泪。

  一位当年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后来回忆,部队开进唐山后,最让他惊奇的是“唐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居然没有哭声。”

  幸存的市民有的继续寻找被埋的亲人,有的照顾伤者,有的起火做饭提供后勤保障,还有的在搭防震棚,气氛凝重,但不压抑,忙碌,但有序。

  唐山人并不是真的不会哭,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唐山哭成了泪城!他们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和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后的隐忧与无助,都一起宣泄出来了。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2年了,唐山已经重新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工业新城。

  但一个疑虑在我心中始终挥之不去:如果今天突然发生什么大灾难,我们还能像当年的唐山人那样从废墟中爬起来就重建组织,并依托组织战胜灾难吗?

  很难!

  几十年来,从分田单干到国企减员增效,一路走来,唐山大地震时高度有效、“粘性”极高的基层组织,在很多地方已不复存在或形同虚设;以党员为核心的自组织能力,也被遗忘的一干二净;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那种高度的相互信赖,在很多地方也消失殆尽了。

  旧中国时,中华民族曾经是一盘散沙。南京大屠杀时,一小队日本兵就能押着几千中国人走向屠杀场。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党曾经把全国人民团结的像一个人。

  今天的中国,最紧迫的是什么?

  是重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团结,重建党和人民牢不可破的团结。

  这需要党再次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再次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灾难来临时要像贾邦友那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工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唐山,告诉未来!唐山,也警示着未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