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为中国作楚囚
刘伯坚狱中诗三首:
《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
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
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
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
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
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11日由大庚县狱中带脚镣经大街移囚绥署候审室。)
《移狱》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①
狱门咫尺隔万里,②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③
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④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计可到梅关,⑤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⑥
(1935年3月13日晨)
《狱中月夜》
空负梅关团圆月,
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
反影铁窗皆虚白。
(1935年3月19日夜半口占)
〔注释〕
①匍匐:同蒲伏,爬着走,写牢房的局促和狱中生活的困顿。
②咫尺万里:咫,八寸。咫尺,极言距离近,离开牢门不过咫尺,可是像万里那么远,不能越过,亦指被囚在牢内和外面沸腾的革命斗争隔绝。
③盎然:饱满。这是指瓦雀的活泼跳跃,生气勃勃。
④跳梁:跳跃。
⑤梅关:当指大庾县南的梅岭一带。当时烈士被囚禁在大庾县狱中,他估计风可以把夜雨送到梅关,含有把他们被囚的消息送到革命队伍中去的意思。
⑥南国春事:指南方的革命势力像春意蓬勃地发展是必然的,不须问得。只是作者被囚,跟外边咫尺万里,无由获得消息罢了。

[刘伯坚简介]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在闽西红土地上,当年刘伯坚的足迹处处可见,他亲笔写下的“穷人不打穷人”、“收缴田租契约”、“实行赤色戒严”等红军标语,至今还留存在连城罗地村的墙壁上,老区人民永不忘怀。他领导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驻扎在连城新泉、莒溪屏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积极宣传红军政策,组织革命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苏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高潮。正当革命处在高潮时期,国民党突然发动内战,
1931年4月16日,红军突然转移,在这紧急关头,刘伯坚夫妇忍痛割爱,将刚出生一天的孩子刘熊生寄养在新泉芷溪黄姓家,随后跟随部队,转战到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我党派刘伯坚到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在赣南老区坚持革命斗争。3月中旬的一天,他率领部队文工团转移时,在信丰下坪遇敌,与粤军第三营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刘伯坚左腿中弹,丧失行动能力,当通信员把他背着走到定南鹅公乡的唐村时,不幸被俘,关押在粤军第一军监狱。
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他在狱中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我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2006年1月20日,江西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公告:刘伯坚同志是我党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刘伯坚故居位于平昌县龙岗乡街道,共两栋,分别建于1895年和1937年,建筑面积共519平方米,原始风貌和格局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既是纪念烈士的重要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特公布“刘伯坚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此通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