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七成“官帽”被摘  直如天方夜谭

火烧 2010-02-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深圳公务员改革提出打破铁饭碗,基层公务员可凭能力获得领导待遇,但双轨制引发公平争议。改革实际效果存疑,财政负担增加,公务员数量持续增长,引发对改革方向的质疑。

     

  据2月4日《广州日报》消息,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详细公布了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内容,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值得肯定的是,这次深圳市公务员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基层公务员可凭自身的“履职履责能力、工作业绩和年功积累”,就能够取得和走官道领导同样的待遇。但我们也看到,基层公务员这一待遇的取得,是以“铁饭碗”变成“瓷饭碗”为代价的。诚然,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铁饭碗”,打破“铁饭碗”是公务员改革的应有之义,但只打破69%的“铁饭碗”,保留31%的“铁饭碗”,这样“双轨制”的作法有违公平原则。况且,这一比例只是表现在数字上的,待“改革”之后能否落实,实际上仍是未知数。  

   

  何以见得?那是缘于笔者的“经验主义”,在笔者看来,这次深圳市公务员改革的路子似无多大创新,实事上在一些“综合改革试点县”早就实施着。笔者所在的山东省阳信县就是全国第一批这样的试点县之一。早在1988年就开始了类似的改革。但改来改去的结果,却并未见吃财政饭的人员减少,更没见“铁饭碗”变成“瓷饭碗”。同时,副局级以上干部越来越多,吃财政饭的人员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有公务员坐了几年牢之后,仍被恢复公职吃财政饭的事实。  

   

  以笔者曾连续工作13年零8个月的某镇来说,在此期间,竟然换了7位党委书记、6位镇长。在2000年初调整的那次,在党委和政府两大班子13名成员中,只留下了“四大委员”没动,其余人员全是新人。可想而知,每次上面调整后,接下来就是下面人员的调整,有权者就借机将“有能力”的人员充实了进去。  

   

  值得注意得是,在综合试点20多年来,阳信也曾进行过类似深圳“行政机关公务员分类管理”、“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乃至“事业人员断奶”等做法,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卫生行业真正成了靠“吃病人”维持生存外,大量被摘掉“官帽”的公务员仍享受原待遇不变,“铁饭碗”也没有变成“瓷饭碗”。再加之实行52岁(女的48)离岗“一刀切”的政策,使大批身强力壮、年富力强的人员离岗,但和工人下岗不同的是,这些离岗的公务员只拿工资不干事(是政府不让他干事),财政负担不是减少而是逐年增加。  

   

  时下,我国的公务员实在太多了。据有关方面保守估计,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数量约为500万人,加上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为4000多万人。而且这支队伍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深圳做法,原先的“铁饭碗”未等打破,再开辟新的“瓷饭碗”之路,那吃财政饭的人员不是更会加速增长吗?!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深圳改革中亦有新颖提法,比如“聘任制公务员”、“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独立的职务”区分等,这样就比较好地解决了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职级晋升、待遇增长问题。且规定了聘任制公务员不可以转为委任制公务员,但委任制公务员可以自愿选择转为聘任制公务员。  

   

  在笔者想来,如深圳之把公务员分成三六九等,倒不如干脆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彻底解决。就是从即日起(或以某一时间为界),之后所有进入公务员系列的人员都是“瓷饭碗”。只有如此,才会随着原有“铁饭碗”人员的不断减少,而真正解决“官本位”问题。总之,检验改革成果的要点有三:一是改革后工作效率是否比改革前有所提升?二是那部分被摘掉官帽的公务员的“铁饭碗”是否真的被打碎?三是财政开支是否真的在减少。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