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道生:对国企改革反思岂能只有两种选择?(人民网)
文章反思国企改革中仅以卖光模式为主要路径的问题,指出其导致严重国资流失与社会矛盾,强调改革应多元化,避免牺牲工人利益,推动公平公正的改制方向。
邵道生:对国企改革反思岂能只有两种选择?(人民网)
网友:邵道生
“不改革可能比改革造成的流失更多、更严重”这句话藐视有理,其实是无的放矢。譬如如今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不赞成、不主张对国企进行改革?不能说一个人没有,但是人数是极少的。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邓公在中国掀起改革热潮之后至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领域、部门进行的全方位、深层次改革,不仅成效显著,而且已经深入人心,当今人们所关心、所争论的问题,恐怕早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怎样进行改革?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革?怎样让“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变成浸透了“科学发展观式的改革”?怎样让改革更加和谐、减少社会冲突?怎样让全社会人民都能共同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所以,依我来看,“不改革可能比改革造成的流失更多、更严重”这句话是大而无当、无的放矢的话。 那么,既然如此,张卓元又为什么要说这种无的放矢的话呢?因为这是当今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者的常用之手段:谁都不能提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谁一提就立即被指责为“不要改革”、“否定改革的成果”,就将把对厉以宁、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者的“不同意见者”打成“不要改革派”、“否定改革成果派”,张卓元先生的“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不改革可能比改革造成的流失更多、更严重”这段话,就有意无意地给“不同意见者”戴上了这顶“隐形帽子”。 幸好,张卓元先生也承认了“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客观存在,且相当普遍”的事实,于是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国企改革非得要使国资流失这么严重?这么厉害?是不是只有将国企卖光才是国企改革的惟一模式?我想,这才是张卓元先生应该面对的问题啊! 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如果只用“自古华山只有一条路”的改革模式,是肯定要出问题的。不幸的是,在不少地方的国企改革居然变成了只有厉以宁、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一条路”模式,而且是地方权力者用权力硬性推行,只让国企走一条“独木桥”,形成了“一窝风”。订指标、下任务,颁布一道道“限时令”的“卖光金牌”,国企改制变成了全部卖光式的改制……结果呢?当中国的高层试图了解一些地方的国企改制进行如何时,不少地方的中小国有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了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透露的一个资料),这就是说,当人“醒”来一看,国企已经被“卖”得差不多了,中小国有企业的“改革”(即所谓的“改制”)已经进入了“收官阶段”。 一些地方的国企改制模式不对,指导思想(是在张维迎式的“卖光理论”的“指导”下)不对,实施方法不对,方法途径不对,因而使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的改制成了“腐败分子的最后一顿丰盛的、免费的、权力性的晚餐”,使国企改制中的腐败成为当今中国腐败的“重灾区”,成了中纪委和高检反贪局查处腐败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在过去文章中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张维迎式的“卖光理论”的国企改制,即它是这样的一个“怪胎”,一些地方的国企改制变成了 “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一些地方权力的干预”这样的模式,变成了一个由一些地方权力者实施海归经济学家实施“西方的自由经济理论”的“大实验场”,这实际上是“中国式的休克式改制”。 我想,这才是国企改制产生严重的国资流失的真正原因。张卓元先生所说的关于“法律机制不健全,产权转让、变更时约束力不够”、“国有企业自身经营机制缺陷业绩不良,成为地方政府的包袱,政府急于脱手;有人趁机投机用低价买进国有资产,甚至有政府部门的人收受贿赂,配合实施暗箱操作”等等,则是“第二位的原因”。 当然,说张维迎等“主流经济学家”在其指导思想上有问题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主流经济学家所鼓吹的改制是完全漠视广大工人的利益的,是完全抛弃了公平公正的大旗的,所以才会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在不少地方权力者“实践”了的“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的“改制思想”,而“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想一想,“主流经济学家”们永远也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有哪一个国家的改制一下子“改”出了数以千万计的、缺乏基本生活、失去工作权利的“下岗工人”的?这实际是一种“掠夺式的改制”。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是怎样产生的?我想,作为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它不是惟一的),与这种极少数人的暴富、大部分下岗工人极端贫困的所谓改制是联在一起的。 幸好,前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实施的以卖光国企为主要模式的改制及其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最高当局的重视和关注,相关部门(如国资委)已经出台了并正在出台一系列的将国企改制引上正确轨道、保障广大工人权利的政策和文件,但是,这决不是意味着对过去国企改革作一轻描淡写的、不痛不痒的反思,我也很不同意一些主流经济学家过去鼓吹的危害极大的以“牺牲3000万老工人利益”的“代价论”,以及其它许多似是而非的、搅乱人心的、误导社会的其它“配套理论”:如“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和“社会财富向精英倾斜论”……为什么呢?道理就是那么简单:因为防止“冰棍融化效应”(张卓元语)的国企改革并非只有卖光国企这一种! |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