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孤苦 “城市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
中国留守儿童生活孤苦 至少200万无人抚养

很多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养育(法新社)
参考消息网7月27日报道 外媒称,梁玉秀(音)和她的兄弟朝路(音)生活在中国的偏远农村,他们的生活是中国为几十年高速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的缩影。
据法新社广西香河7月24日报道,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2岁,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周末在田里帮忙干农活,平时在学校寄宿。
报道称,他们的父亲在两年前去世,母亲离开了香河村——这里是广西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去外面打工。
朝路说:“在家里,我喜欢在爷爷奶奶的电视上看战争片,但只有忙完了田里的活才可以看。”
报道称,朝路和玉秀是中国农村估计多达6100万留守儿童中的两个,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者到城市打工,或者已经去世。
数亿农民工帮助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但中国的户口制度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和享受卫生保健的同等机会,而这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
报道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养育的。国家媒体援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报道说,这些留守儿童中至少有200万无人抚养。
上个月,4名年龄在5岁到13岁的儿童喝农药后死亡,他们的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国家媒体报道说这是一次集体自杀事件。此事激起公众的普遍同情,并促使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呼吁避免类似事件一再发生。
报道称,每个周一,玉秀和朝路都会沿着狭窄而泥泞的小路走30分钟去坐车,然后他们会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到学校。
在一个被青山围绕的村子里,破旧房屋的铁门已经生锈,而这里的400名学生中的许多人都是留守儿童。
广西重山村的教师魏冀学(音)指着在一个水槽前排队的学生说:“对这些孩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饮用水。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就喝雨水。但到了旱季,就连喝雨水也变得困难了。”
魏冀学所在学校的70名学生都挤在一个教室里,所有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
但是,留守儿童更多的时间是在帮助家人干活,而不是做功课或者玩游戏。
同在香河村的梁勇耀(音)的妈妈三年前去世了,他的爸爸得了中风,连走路都困难,有时没有力气在地里干活。
报道称,这个12岁的男孩说:“种玉米很累……但是我爸爸只让我干一点儿活。他总是比我干得多。我觉得很内疚。看着他累得要死,我不知道对他说什么。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负担。”
“城市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成长路上好孤单
相比起农村留守儿童的贫困和匮乏,生活富足、经济优越的城市儿童被同样冠以“留守儿童”的称号多少显得有些矫情。然而,许多城市孩子内心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与农村留守儿童并无二致。
兰州晨报记者 赵莉
伊娜打开了早已收拾好的儿童拉杆箱,那里面盛着一个9岁女孩的暑期愿望。
7月12日晚上,已经望眼欲穿地等待了一周的伊娜,再次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只是这一次,母亲没有在电话里宽慰她再多等几天,而是充满内疚地告诉伊娜:“最近妈妈的工作太忙了,请不上假,青海湖暂时去不了了。妈妈的同事小安阿姨刚好在兰州出差,妈妈已经说好让她明天早上去接你了,你跟着小安阿姨一起回来吧。”
几乎等不到母亲的话说完,9岁的伊娜就嚎啕大哭起来,起先是对着手机那头的母亲发火,边哭边嚷:“早就说好的事情又不算数,你就是个大骗子!我才不要跟小安阿姨回去!”到后来索性扔掉手机,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地哭起来。眼看着无论如何也劝不住气头上的孙女,64岁的张菊英提高嗓门大声说道:“那你就好好哭一晚上吧,东西也不要收拾,明天小安阿姨来接你的时候你也不要跟她走。反正你爸妈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接你,奶奶年纪大了,也没办法送你回去。这个假期你就和奶奶一起在兰州过吧。”
这句话的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伊娜的哭声瞬间就降低了好几个分贝,原本躺在地上的人极不情愿地坐了起来,低声抽泣了几分钟后,她站起来朝卧室走去。
伊娜打开了早已经收拾好的儿童拉杆箱,那里面盛着一个9岁女孩的暑期愿望:几条漂亮的花裙子、太阳帽、雨伞、喝水杯,甚至还有专门用于拍照的绒布玩具。这是在期末考试刚刚结束的当天晚上,伊娜就为自己收拾好的行装。早在学期结束之前,母亲就答应暑假来接伊娜回家的时候会多请一周假,带她去青海湖玩几天。这个消息让伊娜的整个期末都变得动力十足,她的数学甚至考出了满分的好成绩。每天晚上的电话中,伊娜会煞有介事地跟母亲商量:“要不我们自己去玩,不要报团了,报团的话时间会很赶啊,都拍不到漂亮的照片。”
母亲的失约让伊娜很生气,但奶奶说再哭就只能留在兰州过暑假,这对整整一个学期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的伊娜来说,是一件比不能去旅游更糟糕的事。因此即便脸上还挂着泪珠,伊娜还是开始重新收拾自己的箱子,把太阳帽、绒布玩具取出来,再把课本和暑假作业装进去,然后赌气地盖上行李箱,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地上,噘着嘴一言不发。
伊娜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由于两个人的工作都很忙,顾不上照顾孩子,加之当地的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为了给伊娜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从4岁上幼儿园起,伊娜就被送到兰州的奶奶家,由奶奶照看。5年来,伊娜只有在每年的寒暑假会回到父母身边共同生活,除此之外,就只有国庆长假父母会来兰州看她,但并不是每年都来,很多时候爸爸妈妈给她的解释都是“要值班”。
64岁的张菊英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女极度疼爱,但是也极度不满,在她看来,9岁大的女孩有太多的毛病,脾气暴躁、做事拖沓、贪玩成性,还爱跟大人顶嘴,有时候甚至会撒谎。每当张菊英当着伊娜的面喋喋不休地向旁人数落孙女不是的时候,伊娜就会对奶奶怒目而视,或者反唇相讥。
“不像我养大的亲孙女,倒像是我养大的仇人。”张菊英说。
“你也不像我的亲奶奶,就知道到处说我的坏话,又不能给我辅导功课,又不能陪我做手工,开家长会,你连个普通话都不会说!”伊娜不甘示弱,气鼓鼓地朝奶奶瞪着眼睛。
“我啥都不会,你爸妈啥都会,让你爸妈给你教来!”张菊英自有“高招”对付不听话的女孩。
伊娜果然不再开口说一句话。
更多的时候,即便明知道女儿情感上的孤独和对父母陪伴的渴望,熊向红也只是无能为力。
“让孩子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我们也很不愿意,但是也确实没有办法。”电话那头,伊娜的母亲熊向红语气中既充满无奈,又透露出一丝疲倦。
熊向红和丈夫都在基层一线工作,丈夫是警察,经常不是出差就是值班,十天半月不在家是常有的事儿,熊向红自己工作忙起来的时候也是连轴转,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再加上当地的基础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当初决定送孩子来兰州上学时,熊向红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至少从伊娜当时的反应来看,熊向红是放心的:除了第一次分别时,4岁的伊娜狠狠哭闹了一番之外,之后的每次分别,孩子都安静乖巧,有时候甚至自顾自玩得连一声“再见”也顾不上跟要离去的爸爸妈妈说。
熊向红一直为孩子的“懂事”深感欣慰,直到发现所谓的“懂事”不过是亲子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伊娜连父母的电话都不愿意接。“每次打电话过去,想要跟她说句话,都要她奶奶连哄带骗地劝半天,才能叫到电话旁边,跟我们说起话来也是心不在焉的,完全就像是在敷衍。”孩子的情感淡漠让熊向红心惊肉跳,但隔着几百公里的距离,她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也不过是多打电话,多做承诺,甚至多给生活费零花钱。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伊娜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吃饱穿暖,有了更为明确的精神情感层面的需求,奶奶张菊英一部分简单直接的教育方法便初露弊端,甚至让伊娜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抵制情绪,孩子亲近父母的天然情绪被激发,熊向红和女儿的亲子关系才得以改善。但即便如此,所谓亲近,也不过每年的两个寒暑假期,更多的时候,即便明知道女儿情感上的孤独和对父母陪伴的渴望,熊向红也只是无能为力。
去年暑假,熊向红来兰州接女儿,无意间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张“六一心愿卡”,那是六一儿童节时,学校发给每个孩子征集儿童节愿望的,伊娜填了卡片,却不知为什么没有交回学校。在一块巴掌大的卡片上,女儿歪歪扭扭地写着:“我的六一儿童节心愿是能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美美地逛一天六一商城。”因为“逛”字不会写,还用了拼音。
看到女儿稚嫩的笔迹,熊向红的心像是被泡进了醋缸里,酸得能滴出水来。她不知道其他孩子的心愿卡上写着什么,但女儿的小小心愿是如此简单,却又难以实现。
自从伊娜被送到兰州上学,5年来熊向红和丈夫从来没有陪女儿过过一个儿童节。伊娜从4岁开始学习舞蹈,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舞蹈学校都会在东岗西路的省政府礼堂举行一场汇报演出。每次演出前夕,熊向红都会接到女儿满怀期待的电话:“妈妈,我要上大舞台了,你和爸爸能来看我跳舞吗?”熊向红每次都回答“看情况,爸爸妈妈尽量来”,实际上却一次也没有出席过女儿的汇报表演,直到后来,伊娜彻底放弃了学习舞蹈,说什么也不愿再去上课,被逼得急了,孩子便哭着嚷起来:“我学了跳舞给谁看呢?反正爸爸妈妈永远也看不到!”跳舞的事情就此作罢。
孩子的心愿卡戳疼了熊向红的心,原本准备接上女儿立即返回的她当即向领导续了假,第二天一大早带着伊娜去了六一商城。熊向红原本以为女儿会买很多东西,可逛了一整天,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和学习用品,伊娜总是摇头,只是看,却什么也不买。
“你不是想让爸爸妈妈陪着美美地逛一天六一商城吗?怎么什么都不买?”熊向红不解地问女儿。
“就是想让你和爸爸陪着逛街,不是要买什么东西呀。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爸爸妈妈陪着逛街,我没有。”女儿诚实的回答更让熊向红难过,她想买一套芭比娃娃送给女儿作为补偿,谁知女儿竟和她谈起了“交易”:“妈妈,我不想玩芭比娃娃,但是你能把买芭比娃娃的钱全部给我吗?这样也算你帮我买了玩具。”
“平时不是都给了你很多零花钱吗?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熊向红有点担心。
“存起来给你和爸爸买车啊!等你们买了车,就可以经常来兰州看我了。”伊娜兴高采烈地告诉熊向红,什么牌子的车大概要多少钱,自己存的零花钱,已经足够给爸爸妈妈买一只车轮胎了。
熊向红鼻子酸得连呼吸都不通畅了。
这种认可对她而言就像是一种情感认证,能带给她一种安全感,来抵抗我们长期不在她身边的情感缺失。
9岁的伊娜,在奶奶张菊英和母亲熊向红的眼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平时我守着两个小时都写不完的作业,她妈妈一来,20分钟就能写完;平时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她爸爸妈妈来了就啥都行。小小年纪,就知道在她爸妈跟前卖好。”很多时候,张菊英对孙女的数落不分时间场合,这个她从小一手带大的小姑娘让她操碎了心,也伤透了脑筋。
“其实孩子就是想用更好的表现来博取我和她爸爸的认可,这种认可对她而言就像是一种情感认证,能带给她一种安全感,来抵抗我们长期不在她身边的情感缺失。”熊向红对女儿的行为表示理解,在她看来,伊娜比很多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成熟,之所以经常表现出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只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导致的焦躁孤独甚至是有些自卑的情绪体现。
伊娜一年级的时候,一次班里搞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交一张和父母的全家福照片,女儿打电话要照片,可是熊向红翻遍了家里所有的照片,要么是父女合影,要么是母女合影,碰巧就是没有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熊向红和丈夫与孩子分隔两地,即时去拍一张显然无法实现,熊向红只能小心翼翼地向女儿解释,谁知伊娜听完电话后哭闹不止,第二天无论如何也不肯去上学,张菊英没辙,只好狠下心来“教训”了孙女一顿,才勉强送到学校。
“其实她就是怕去了学校会被同学们笑话没有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说白了就是一种情感自卑。”熊向红理解女儿的感受,从此之后每个假期相聚时,她都会主动去拍一张全家福,而伊娜总是要求父母必须要穿制服拍照:“这样同学们看了就知道你们真的是因为工作忙才不要我的。”
熊向红深知女儿作为“城市留守儿童”的孤独和渴望,却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作为父母,谁不想陪伴孩子的成长啊,可是现实生活里总是有很多不得已和没办法。就我了解的,伊娜班上像她这样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不在少数,有的是像我们这样在外地工作的,也有的可能是父母在本地,但是工作忙得顾不上孩子,只好托给老人照顾。这些孩子可能在经济生活上比那些农村留守儿童优越得多,但是在父母陪伴和情感缺失这一块其实和那些同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说他们是"城市留守儿童",一点也不过分。”
7月13日大清早,自从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就一直赖床不肯早起的伊娜,不等张菊英起床,就早早穿好了衣服,自己洗漱完毕,蹭到床头让奶奶帮忙梳辫子。拉杆箱已经放在了门口,头天晚上还抵触不已的小安阿姨,已经成了伊娜口中迫切的等待。即将到来的与父母团聚的快乐时光,让母亲之前的爽约带来的失望和恼怒早已烟消云散了……(应被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