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民生当道具
2008年,由社科院李培林先生领导的旨在调研中国社会和民生问题的课题组历时近半年时间,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域(东部、西部、中部)、不同社会结构(农村和城镇)、不同阶层(农民、农民工、城镇居民)的调查访问和分析研究,进而形成的关于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比较有说服力,比较权威的著作《当代中国民生》,全书既有真实详实的数据,又有科学系统的理论分析,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言献策。正因为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扎实的调查工作,本书的观点和绝大多数民众的切身感受非常接近。但让人费解的是,本书从调查(主要集中在2008年下半年)到成书(大致在2009年初)再到呈现在读者面前(2010年年底),历时长达两年之久,我不知道在中国出版这样一本真实反映民众生活和精神面貌调查报告为什么如此耗时,但毋庸置疑的是,就在这短短两年内,中国的社会和民生问题已经发生了巨变,但不是朝着课题组的美好建言方面变化,而是向相反的方向恶化,以致于如果放在现在,这本书的很多数据和观点不得不进行修正,这从侧面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就连中国社科院这样一个准政府性质的智囊团体在国家决策中都很难发挥作用,更不敢想象其他社团和个人;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当代中国,社会和民生问题的地位仍然在政治和经济之下,有时候甚至到了用政治和经济问题绑架社会,把民生当做政治和经济道具的程度。
《当代中国民生》的调研数据来源于2008年,彼时,正处于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的过程中,当时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出口虽然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是,当时的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投资主导的畸形经济、高房价、社会矛盾冲突等问题和两年后的今天相比,很显然是小巫见大巫。虽然,课题组根据两年前的调查结果,在书中已经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抑制通胀,缓解穷人和富人、民众和官员之间的冲突的建议,但忠言往往因为逆耳甚至刺耳,不但得不到采纳,而且还禁止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要不然,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09年初就已经完成的书,到10年年底才得以出版?而且,像关乎社会和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如果失去了时效性,那么只能成为历史。本来,08年时中国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已经出现了泡沫,中国物价水平已经通胀化,受经济的影响,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劳动就业等社会问题已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来缓解,但是,接下来的一系列政策没有给经济和民生松绑,相反是饮鸩止渴式的火上浇油。虽然,金融危机后党和政府多次提出保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但理想的想一想,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保民生与保“经济”本来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因为中国的保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保GDP增长率的数据,要保数据就只能靠加大投资和疯狂的印钞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保住了经济,必然伤害了民生。
调查发现,08年时候,民众已经感觉到房价非常高,感觉到收入分配很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拉大,感觉到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感觉到经济增长的同时可支配的收入不断下降。但是,仅仅不到1000天,房价已经翻了一番,物价和通胀已经突破了警戒线,因上访、拆迁、交通肇事等所引发的贫富冲突、干群矛盾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08年时,总理在汶川地震中树立的亲民现象,在两年后因为民生问题而大打折扣。“地王”、“政府天价采购”、“贪腐官员日记”、“国家机关招聘量身定制”、“文强”、“我爸是李刚”、“钱云会”这些名词已经迫使《当代中国民生》这本两年前的调查报告不得不进行修改。书中曾提到,解决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和劳动受益的比例。但是,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提高基本工资而增加的收入不但被通货膨胀稀释殆尽,而且加剧了就业压力,总之,在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名义上从3位数增加到4位数,但实质上变相降低。相反,正如总理所愿,收入分配中财产或者资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只要你买一套房子,一年内甚至短短几个月,你的回报率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辛辛苦苦干10年的薪水;只要你想办法在创业板上市并在圈到钱后尽快解套走人,哪怕你的企业是一个已经创业好多年的中老年人,你的收益都是那些辛辛苦苦做企业的老板们的上百倍。现在,有人说房地产带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有人说无论如何高度评价中国资本市场都不为过。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评价这两年来中国的民生?
民生问题不外乎人口政策、就业环境、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乡管理、教育、医疗、环保、公共安全等方面。现在,越来越高的房价已经以另一种方式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无法解决的重男轻女和计划生育问题,这使未来老龄化问题雪上加霜;出口受限,中小私企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国企、公务员系统招聘的世袭和暗箱操作使得就业环境出现畸形并不断恶化,除了物流、服务员、保姆、建筑工人这些低层次服务业需求外,其他人才就业非常困难;收入分配中资本和权力回报率的几何增长,劳动报酬回报率的变相下降这种“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强,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产业化导致农村教育衰败,大学教育出现学术行政化、大学官僚化、校园衙门化、学者奴才化的现象;医生开药吃回扣,看病收红包,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地方政府掘地三尺贱卖资源,仓促上马“三高”项目后,“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变治理”,居民因铅中毒,汞中毒等染病甚至死亡;食品安全领域老百姓的“地沟油”、“毒奶粉”、“转基因”,校园安全领域上自大学下到幼儿园,暴力流血事件的层出不穷,交通安全领域“宝马车碾死4龄童”、“我爸是李刚”、“邮政局长醉酒驾车夺5命”使得路人“闻车色变”;因拆迁和上访导致的自焚、用权力和资本把正常人“变成”精神病人也已经不再是小说里的情节了。总之,民生在领导人和红头文件中出现的频率虽然越来越高,但两年来民生问题每况愈下却是不争事实。我相信党和领导人对民生的态度,但是,民生问题不能脱离政治经济文化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就民生谈民生。如果是“大政府,小社会”,那么民生就没有立锥之地;如果由投资主导经济,为了“保8”来投资,那么内需永远都是纸上谈兵,而民生只能在通胀的狂风中倒塌;如果以保就业,保经济的名义加印4万亿钞票,又让这4万亿通过银行流入国企和资本大鳄的口袋,最后流入房地产和粮食领域,那么,在“地王”、“姜你军”、“糖高宗”、“蒜你狠”面前,哪有民生的尊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