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还是极端神经?
极端天气还是极端神经?
笔者在博客开通之初,曾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立论。《京都议定书》在前,坎昆气候峰会在后,“新三国”鼎立持续上演,利益博弈似乎愈演愈烈。
地球气候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在变?两种观点尖锐对立,一种是:全球变暖;一种是:地球将进入小型冰河期。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最近的五年,至少遇到了两个“严冬”,犹以今年为烈。北美洲和欧洲的暴风雪,纽约与莫斯科“同病相怜”。中国北方的严寒、南方的冻雨,也是几十年一遇。
于是,有了一个频率极高的新词:极端天气。真应该钦佩某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毫无尴尬,颇有静气。活脱脱一个阿Q,脑袋上肿起了大包,却躲在角落里,喃喃自语:儿子打老子。
其实,都是“专家惹的祸”!什么极端天气?更大的可能,是极端的神经,极端的功利!一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房顶掉下一片瓦,能砸着好几个“经理”。现在是尊重知识,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就会遭遇一帮“专家”。这跟三伏天的情形一样,一场透雨,松菇、榛蘑见风而长,其中自然也夹杂着一些毒伞、狗尿台之类,真得小心上当受骗。
人类要学会敬畏自然。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守恒定律,从地球诞生至今,每隔数万年左右,地球上的气温就会经历一次温暖期与冰河期的循环。根据地质学上的资料,在80万年内就发生了30次以上。两次冰河期之间,地球的气温较暖和,称为间冰期。人类过度地消费资源,会造成局部的破坏,自食恶果,但如果据此而认为能影响地球冷暖,实在是高估了自己的能量。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十分有限,被动解释犹恐不及,硬要把无知变成狂妄,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幕后的黑手。哥本哈根会议最能说明问题。发达国家通过气象变化打压发展中国家,逼迫这些国家承担难以承受的减排指标,不答应就给你扣上“绑架会议”帽子,至于置身其中的许多专家,不过是供人驱策的鹰犬。中国人一贯信奉的中庸之道一点都派不上用场,因为强权者根本不厚道。
应当揭穿某些专家的“博学”伪装。既然自命不凡,做出预测总该是专家的本分吧,做不出。怎么办?“极端天气”,好嘛,老天爷恶作剧,怪谁?按照这个逻辑,地震至今不能预报,当然该是“极端行为”了。自然界的“搅局”摆平之后,科研经费、形象代言、政府津贴等任由静悄悄享受,乐在其中矣。也许涉嫌偏颇,但还是要冒叫一句,当今之世,恐怕最不讲科学的,正是那些罩着“科学家”光环的专家们。
当着集体爆发“极端的神经”之时,作为利害方的百姓,一定要头脑冷静。为生存着想,把“不可抗拒灾害”和风险预算打入经营成本,肯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