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替农民说话
中国大学生替农民说话
2005年06月20日 08:44 ● 肖静(北京特约)
暑假即到,数百万名中国大学生也即将从校园走向乡村,他们跋山涉水,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他们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真实的乡村生活,分析“三农”问题,同时,他们利用多种“管道”传递农民心声。这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群体,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代言人”。
最近几年,中国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乡村搞调研。《河南日报》、《辽宁日报》、《南方日报》等地方党报纷纷为大学生开辟专栏,一些调查报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解决了不少实事。
广东《南风窗》杂志设立的“2005年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得到中国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们把目光集中到“三农”身上,写出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
另一方面,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涉及到较高的理论层面。北京大学“贫困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调查小组”的学生在接受《南风窗》记者访问时说,农村合作医疗处于“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农民如何应对这样的缺口?这种“不满足”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现在还没有从微观定量上的研究。他们需要第一手的农户个人和家庭层次的数据,来定量估计农民的疾病负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弹性的基本经济指标,对政策性问题做出回答。
总理亲笔复信赞赏学生调查报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利用寒假回乡调查写的《乡村八记》,引起中国总理的赞赏。今年4月28日,温家宝亲笔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复信,赞赏《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
温家宝说,《乡村八记》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
李强的《乡村八记》,其实是当今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图景。《人民日报》上周四发表了温家宝的信和《乡村八记》概述,无疑为即将走向乡村调研的大学生鼓劲。
“过去在农村生活,也没觉得农村生活怎么苦。在城市里呆久了,再回到农村生活,真的感觉农村的生活是苦的。”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大三的马海对本报说,“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是他最大的心愿。
马海今年暑假要回江西老家,这次他和同学一起在家乡搞个实验。他说,如果实验成功,家乡的农产品保鲜技术将有很大提高。他相信能成功。
中国农业大学学子日前发出倡议书,号召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到西部和基层建设中去。倡议书说:“基层需要我们!农村需要我们!农大学子们,选择去基层,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梦想;也是给基层一个机会,一个希望。用我们的激情和智慧回报社会,实现我们更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青年教师在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说,有许多学生在乡下,是怀着旁观者心态的,甚至有的学生在搞调查时有着极大的功利目的。要真正地爱农民,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做事,才能有心和农民们呆在一块,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也才能准确地传递农民心声。
他建议青年学生下乡调研要形成机制。他说,每年农村向城市输送了上百万精英,而城市给予农村的太少了。如果青年学生都想着农村,那么,农村的景况会越来越好。原载于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