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也说张维迎学位论文中的低级错误——给余斌教授文章作点补充

火烧 2005-06-20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补充分析张维迎学位论文中的数理逻辑错误,结合余斌教授观点,探讨其假设与结论间的矛盾,指出其数学证明不成立,引发对资本雇佣劳动理论的再思考。
 

也说张维迎学位论文中的低级错误——给余斌教授文章作点补充

在我国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之中,张维迎先生算得上是最年轻有为的一位了。因为,张先生不仅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利斯教授,拥有英国牛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后者据老田网友批露系从美国肯尼迪学院而并非从牛津大学取得),据说还被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捧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第一把手”。而且,张先生也确实有点“恃才自傲”,致使有不少对张先生观点持异议者,常常会被其斥之为“你不懂!”尽管张先生关于要“善待企业家”的奇谈怪论在国内倍受质疑,但在各地的报刊和讲台上仍然屡见张先生的身影,深受企业家们的厚爱。听说,张先生还专门著有《企业的企业家》一书,对其所持观点有详细的论述,甚至于还有“严密”的数学证明。为此,本人一直很想拜读张先生的大作,可总是没有机会。

最近,读到老田网友的《张维迎先生的“假学历”和“假文凭”》一文,由此又读到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斌教授的《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问题——与张维迎先生商榷》,总算间接地看到了张先生在牛津大学时的学位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的部分内容。余斌先生大量引用了张维迎著作中的原文,让我们得以从这些引文中看清了张先生所持观点的来龙去脉。

余斌先生在其文章摘要中指出,“资本雇佣劳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形态,但资本家及其学者却妄图证明,它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形态。本来这些观点早就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偏偏有人企图用所谓的现代数学手段来重新‘证明’,资本雇佣劳动对社会来说是合意的。但这些‘证明’同样是不成立的。”余斌先生在列举了张维迎所提出的七个“假设”之后,详细分析了这些假设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假设与张先生经过应用现代数学手段“证明”后所得出结论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严重违背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答案。”本人除了同意余斌先生的主要观点外,冒昧地也谈点对张先生论文中在数理逻辑上也存在的低级错误,以作补充。同时也希望张维迎先生能公开地作出回应,只要张先生能指出本文的错误之处,那么,即便被斥之为“你不懂!”也是本人咎由自取。

我以为,除了余斌先生指出张维迎提出的七个“假设”之外,还有一个“假设”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张先生作出一系列所谓数学“证明”的逻辑起点。因为张先生在以后的一些数学推理都是以此假设作为前提的。这就是张维迎先生《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书中以下的一段话:

“假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种生产技术,该技术要求一笔数额固定的总资本,其中既包括实物资本投资,也包括劳动成本,记为K,经营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若成功,将获得一个y=f(K)>0的收益;若失败,收益为零。以r表示市场利息,以W表示市场工资。我们假定f(K)≥(1+r)k+w。换句话说,我们假定经营成功时,总收益数额足以既补偿合同规定的支付额,也补偿企业家的机会成本(否则就不会有人选择做企业家)。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把W标准化为零:W=0。”

    在以上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将y=f(K)看作是所谓资本—收益函数。很遗憾,张维迎先生的这一段文字表述,充分表现出其数学功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

    1,即便是将“总资本”K包括了“实物资本投资”和“劳动成本”,就算不考虑其它因素,至少也要增加时间因素,表述为y=f(K,T)才行。无论是对资本利息的考虑,设备折旧的考虑,还是对劳动成本中市场工资的考虑,离开了对时间因素T的考虑,资本—收益函数y=f(K)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是资本—收益函数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2,张维迎认为,“经营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若成功,将获得一个y=f(K)>0的收益;若失败,收益为零。”可现实无情地表明,由于经营活动只要一旦开始就必然会消耗“资本”和“劳动”,经营活动的失败,破产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结果是:y=f(K)<0,也就是说,收益将是负数。张维迎在这一“假设”上的错误表明,张先生实际上只看到了“企业家”的成功所带来的收益,而没有看到“企业家”失败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后果。或许这正是张先生总要强调“善待”企业家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实,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家只不过是一种“劳动”的分工不同——尽管确实存在贡献大小的不同。

    3,张维迎认为,“以r表示市场利息,以W表示市场工资”,那么根据以上1、2的分析,在不考虑时间因素和经营成效的情况下,就必然会得出结论,“假设”f(K)≥(1+r)k+w是不成立的。

4,张维迎在提出这一“假设”时还表示“在以后的分析中,我们把W标准化为零:W=0。”就更是荒唐。余斌先生认为,“把工资标准化为零,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处理。因为它同时消除了工资的高低对当企业家的影响”。其实,更重要的是,既然在前面的“总资本”中明确表明K包括“劳动成本”,也就是说,在资本—收益函数中是承认其所取得的收益y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又要“把W标准化为零”,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劳动”的作用。如果没有了“劳动”的参与,请问,“资本”的投资还会取得收益吗?

纵上所述,张维迎在一系列数学分析的外衣下,所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其所持的核心观点——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证明了这一点,就可以为国企产权改革中的所谓MBO提供“科学”依据。对此“理论”,张曙光先生认为张维迎是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张维迎自已也声称,“导师曾告诉我,这篇论文将是他们未来的研究生的一个范本”。可惜,依笔者看来,张维迎恐怕是将西方人惯用的客气话当作对自已的正式评价了。否则又何必再到美国去取博士学位?

有一点还是要在此指出的,将“有恒产者有恒心”作为一句“民谚”未尝不可,但要将此作为一个“真理”或是“客观规律”,张先生这样的理论“证明”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张先生总是忘记两个最基本的客观规律的存在。一个是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一个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前者决定了所谓的资本—收益是完全可能成为负数的,仅“有恒心”未必就能保证投资获得收益。后者则不断在提醒我们,即便是实现了“私有化”,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在风光无限的“企业家”们终将告别人世,难道说“企业家”也有种乎?!

                                                   2005年6月20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