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何在——观话剧《梵高》有感
出路何在——观话剧《梵高》有感
金猴奋起
话剧《梵高》7月26日晚在北京首演,笔者有幸现场欣赏、亲身体验。在笔者眼里,这是一部很好的话剧、一场成功的演出,场上演得投入、场下看得动情,剧中音乐悦耳、剧外掌声如雷。演出结束后的长时间鼓掌充分反映了观众对它的认可,而紧接着进行的剧组人员与观众的现场交流,更说明它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启示与思考。
现场交流中,不少观众对剧中年轻梵高超越老梵高,超越死亡而选择活着的理由提出质疑,对年轻梵高的出路(一定程度上也是观者自己的出路)、对这部话剧的出路、对社会的出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希望寻找一个答案。而剧组人员在追问之下只是强调:“戏剧只是反映现实、揭露问题,不想、不应也不可能为大家提供答案,答案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大意如此)这个回答很精彩也很实在,但观众显然并不满意这样的答复,他们想要能给他们指导、至少能给他们启发的答案。
我想,剧作人员出于谦虚和谨慎是不会公开说出他们的答案的,他们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如果大家认真回味、认真思考一下的话,其实答案就在剧中,就在剧场。话剧《梵高》很大程度上就在关注“出路”的问题,它的几个小标题分别是“出路一:爱情”、“出路二:金钱”、“出路三:艺术”、“出路四:世外桃源”、“出路五:死亡”。而这些出路都不是真正的出路,话剧通过否定这些出路而暗示着某种出路。更重要的是,年轻梵高最终选择了生而不是死——尽管观众认为剧中这一选择的理由并不充分,这就是出路。更进一步说,这个出路其实既不是出路又是出路。说它不是出路,是因为如果只是年轻梵高一个人选择这条路,他仍会只是一个理想的殉道者,仍是一个到处碰壁的失败者。正如剧中歌词所说:“世界是病源,而我只是一个被感染的细胞。”(大意如此)世界这个病源不消除的话,一个小小的细胞是无法逃脱被感染的命运的;说它又是出路,不仅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出路,更是因为如果(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像年轻梵高这样选择,在浊流中坚守道德情操、坚持理想主义,彻底认清了现实黑暗而不再寄予幻想并且选择新生——坚强地活着、坚持着、斗争着,那么年轻的梵高就有(也才会有)出路,大家也就有(也才会有)出路,社会也就有(也才会有)出路,这个戏剧也就有出路。而在剧场观众对该剧的高度认可和该剧对观众的感动、启示上可以看出,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而这就是出路。
正因为这样的感悟,我看话剧《梵高》时,既因它深刻揭露黑暗现实而感到痛快,又因现实黑暗而倍感沉痛;既因年轻梵高处处碰壁、几无出路而失望,又因其丢掉幻想、选择新生而充满希望,也因为现场观众对黑暗现实感悟之深、寻求出路愿望之切、保留着批判的精神、思考的态度而充满希望。
感谢话剧《梵高》及其剧组人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作品,这样我们的出路就更宽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