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泰特谈话75:二评许小年《中国在孔子遗产里痛苦挣扎》一文

火烧 2011-01-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二评许小年关于孔子遗产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观点,讨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权利平等,批评市场经济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强调社会公平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许先生本质性的指出了中国今天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与日俱增的发生激烈矛盾,矛盾焦点是:  

“政府作为现有规则的执行者和现有秩序的维护者”,“渐转变成为带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规则执行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亲自下场踢球的裁判。这样的裁判对社会公平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机会严重不均,贪污腐败盛行,收入两极分化。”  

但是 许 先生谈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没有就此矛盾的解决,提出政治意见。我顺着 许 先生的思路,在上文中提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希望 许 先生或者其他学者能对这两个问题发表见解。  

接下来 许 先生的思想不如前面的清楚,比较含混,我不能大段引述,只能进行概括,大概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孔子的思想只能作为道德信仰,而且孔子思想中的一些关键内容与现代文明思想有抵触之处。  

第二层是中国当下最需要一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 许 先生毫不含糊的认为,就是市场经济的人权法治民主平等价值观。  

 许 先生言下之意,如果社会能够认可这种个人权利的平等文化,中国今天的乱像,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来看, 许 先生还是迂回的逻辑性的回答了上述问题。  

 许 先生还特别的进行了区分,把宗教等道德文化的信仰看作是私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看作是公域。  

 许 先生第二层的意见,笔者已在第70篇谈话中表述了根本性的怀疑。  

 许 先生第二层意思表达的也不够严谨,比如他说: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主张每个人拥有同样的权利,每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任何人不得也不可能以任何名义决定他人的命运。”  

这样的表达,岂不把社会带入无政府的状态?  

“个人为中心”,宜改为个人的权利为中心,“每个人拥有同样的权利”,前面要加限制性的定语,比如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等等。  

又比如 许 先生说:  

“市场经济消除了个人之间的冷漠”。  

这句话会遭到众人的坚决反对。  

因为 许 先生只看到了市场经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合作关系,但同时它更严重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冷冰冰的物质化的金钱关系,在证券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尤其赤裸裸的表现出你死我活的尔虞我诈,而且事实上造成社会经济利益的严重分化和矛盾,甚至阶级对抗。  

又比如 许 先生说:  

“孔子讲克已复礼,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不必克已,克己是不自然的,依靠克己维持的社会秩序因此是非常脆弱的。”  

 许 先生的这种思想,对个人是很不健康的,推导至社会和国家更是有害。  

对于个人,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是教人要钱不要命,客观上是灌注给人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腐朽观念。  

对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是不能理性的平衡人和外部自然的关系。人类如若对功利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不加以抑制,对地球资源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的开发,对环境任意轻率的毁坏,势必很快就会把全人类的发展带向死亡之路。  

可以说世界上不论那一种道德文化,没有不把自我克制即克己,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祖先延绵留下的珍贵文化精神。这种精神:  

能够帮助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和平相处,帮助人类和外部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确保人类能够历史性的生存和延绵。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致命内伤,就是社会不能形成与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价值观相抗衡的、并且能够根本性的限制它的自我克制的社会道德力量。  

马克思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者,都是在此思想基础上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霍金也是基于这种逻辑,而预测在两百年之内,资本主义经济将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相比而言,中国孔子的财富思想,要比西方“利己心”文化的市场经济财富价值观高明的多。  

孔子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就是说财富是为发展和健全个人的精神文化而服务的,即是为了满足符合人的本性的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如若背离人的生命本质意义,唯利是图,为了金钱而金钱,用有限的宝贵生命追求无限的财富,不是等同于用稀有无价的生命去换取大量无限的价值越来越递减乃至无用的物质吗?这样的要钱不要命,岂不十分愚蠢吗?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