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主流经济学家”在过去的年代是什么样子?

火烧 2011-02-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主流经济学家在过去年代的真实经历,质疑他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如何隐忍发展理论,揭示其思想形成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不搞市场经济,因此在学术界从来不谈市场经济,也没有人敢于声称他懂得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新的理念,按常理推断懂得市场经济的应该是些年轻人。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现在被称为“主流经济学家”的、非常懂得市场经济的先生们都比较老,人们往往称他们为“×老”。有W老,L老,M老,等等。从年龄上看,这些“老”们都应该是70岁以上的人了,有些甚至已经“望八”。因此,他们都应该经历过禁止市场经济的时代。我突然产生一个不太恭敬的想法:这些谈锋甚健、思维如泉涌、写书撰文左右逢源、说起市场经济如数家珍、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引领着我们时代的潮流、被称为“×老”的先生们,在过去年代里一个个是些什么样子?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可没有这么风光。知识分子甚至被称为“臭老九”,他们基本是夹着尾巴在做人。我相信如今这些“主流经济学家”所鼓吹的市场经济,他们当年是不敢公开讲的。否则,北大荒劳改大军就会增加一名“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他们关于“淘汰一代人”、“牺牲3000万国企老职工”的高论,既不敢公开讲,也不敢对企业职工讲。否则,在文革中即使不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至少也要挂黑牌子游街。


  我不知道这些W老,L老,M老,等等的“老”们,当年是如何躲过了反右斗争、反右倾运动、四清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当年的历次运动中,他们的“行状”如何?是被批判还是站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批判别人?他们当年写过些什么文章、发表过什么高论?对于计划经济的弊端,对于国有企业的弊端,他们当年是如何“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他们洞幽察微的敏锐目光,是如何在阶级斗争的高压下百炼成钢的?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整套理论。想必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我不知道这些W老,L老,M老,等等的“老”们,这些厚积而薄发的经济学泰斗们,他们的理论萌芽是何时绽放的?当年不可能研究市场经济,他们又是如何隐忍不发、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的?也许,他们在当年就已经有了腹稿,但都深藏不露,反而锋芒乍乍地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到国内的地富反坏右,甚至批判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臭老九也毫不手软。他们就是如此地保存实力,长期潜伏,以等待今天的天时地利好为为芸芸众生指点迷津?倘如是,我不知道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他们哪个才是真实的他们?倘若天下有变,又要重新搞计划经济了,不知这些W老,L老,M老,等等的“老”们又会有哪些更精彩的表演?


  曾有哲人说:知识分子代表社会的良心。因为知识分子具有社会批判能力,可以独立思考。知识分子要做的不是图解政策,而是探讨真理。我不知道这些W老,L老,M老,等等的“老”们,可以向我们展示怎样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们遗憾地看到,某些知识分子和学者不独立思考,唯上、唯洋、唯书的毛病太深沉了。有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往往喜欢察颜观色,喜欢揣摩上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历来如此。有些学者,其学术操守和个人操守都同样经不起风浪。随波逐流,吠影吠声,投桃报李,摇旗呐喊,“客走旺家门”,都是拿手好戏。


  我但愿这些W老,L老,M老,等等的“老”们不是这样的角色。如果他们当年真的挺起了知识分子的脊梁,即使现今我不太赞成他们的主张,我也会对他们增添几分敬意。但是,如果他们当年是另一种“行状”,我看各位“老”们就有点自知之明,各自晏旗息鼓,回家歇歇吧,何必临老了落个“晚节不保”?


  改革,不仅需要理论,也需要操守。即使是市场经济,也是要讲操守的。没有操守的改革就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就得不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因为它难以向公众证明其终极目标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我们的改革,不仅要有利益的支撑,更要有道义做后盾。所以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太应该补上这一课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