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党的生活》杂志创刊60年——仅供参考
《党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叫《支部生活》,从小学时代开始是这样。不管名字怎么改,作为一级省委的党刊,创刊60年了,不容易,真心祝贺。
接下来讲点心得体会。因为句句讲的都是实话,所以不一定每一句都是好听的话。所以,那些只喜欢听好听的话、那些把正能量理解为单独一种能量的人,就不用继续读下去了。
党刊要坚持政治家办刊,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团结稳定鼓干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总之,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刊什么文、说什么话,都要坚定一个正确方向,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有些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若要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里,罗列出一个最没有市场、最没有读者的读物名单,《党的生活》恐怕首当其冲。不信,停止跟每个基层党组织摊派征订任务试试,看看还有没有市场。这很遗憾。
于是我要问:你讲的话符合了党的要求,却基本没人看,为什么?你壮大的所谓主流,在社会上连细流都不是,为什么?你营造的良好舆论氛围,在社会上根本不成氛围、不入氛围,为什么?当前,党刊实体形态和媒体形象严重不一致,这是事实。排除一些媒体的猎奇、造谣属性,作为党刊,是不是该反思自身有没有真正适应了党员群众的口味?还是要“我自岿然不动”地认为,“你媒体是非主流,我才是主流,你必须向我靠拢”?或者要求党员群众,“我再不好看,你必须站我这边;其他媒体再好看,你不能站过去”?
从组织原则上讲,上述这样认为、这样要求也没什么不对。对于目前《党的生活》,我当然也想认真看啊,无奈大多数时候,我一拿起翻开,就很难认真看下去。鉴于或许这一现象仅仅是我自己的个案,我可能会承认错误,并请求省略原因剖析。如果非要剖析不可,那么《人民日报》、《半月谈》、《党课参考》、《党建文汇》等等,这些都是党报党刊,自己对比,读下来是什么感觉。
如果认为我好高骛远、舍近求远,那是你的事;如果认为我等身在基层就只配读点《党的生活》,身为属地党员就有义务读点《党的生活》,那你得让他吸引我——怎么吸引,那还是你的事。可是,你万万莫要因为我对《党的生活》不过敏,就给我扣上党性有问题的帽子,我以一名年纪不大的老党员名义向你保证,你扣不上。
不管党刊未来发展趋势是实体形态,还是走信息化,开拓市场首先是好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来自需求,而需求,来自吸引力。当然,用要求下的需求创造出来的市场,也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为了支撑这个理由,需要建立起真正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是要有血有肉、有深度有内涵,就是以海纳百川的自信与实力,为不同声音、不同意见、不同视角、不同思路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平台。
说到底,党刊发展的生命线,在于走群众路线。一些党政系统的“内网”成了贬义词,内部被火热,外部一文不值;一些官微因为盲目跟风,成了僵尸官微,原因都是自以为是、脱离实际,貌似走群众路线,结果违反了群众路线。正面为主的意思就是说,也不要惯性地对一些看起来带有负面性质的东西风声鹤唳、讳疾忌医。只要人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反动,你就不能轻易定性说“这样风格不对、那样角度不对,就我的对、有且仅有我的是正能量”。
只有把党的语言与不同群众的语言相互结合,把党的表达方式与不同群众的表达方式相互借鉴,把党的导向与不同群体的诉求融为一体,才不至于闹“你是要替党发声,还是要替群众发声”的笑话。
(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