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什么“不再以斗争作为手段”?

火烧 2006-10-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为何不再以斗争为手段,引用马克思理论强调斗争与和谐的关系,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中斗争的必然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和谐观念。

为什么“不再是动不动以斗争作为手段”?

————评党校教授王长江若干言论

是绝对的“斗争”、相对的“和谐”?
还是相对的“斗争”、绝对的“和谐”?

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是相对的“和谐”、绝对的“斗争”!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是政权、国家消亡的社会,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正确与错误的斗争,还有社会进化,还有斗争,还有革命!

只不过,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不再是政治革命罢了!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怎么说的吧:


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正如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解放的条件就是消灭一切等级一样(注:恩格斯在1885年德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这里所谓等级是指历史意义上的封建国家的等级,这些等级有一定的和有限的特权。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等级及其特权。资产阶级社会只有阶级,因此,谁把无产阶级称为’第四等级’,他就完全违背了历史”。——编者注)。

    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

    在这以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可见,建筑在阶◎第194页◎级对立上面的社会最终将导致剧烈的矛盾、人们的肉搏,这用得着奇怪吗?

    不能说社会运动排斥政治运动。从来没有哪一种政治运动不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的。

    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

    “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乔治·桑)(注:见乔治·桑的历史小说《扬·瑞日卡》。——编者注)

    写于1847年上半年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这些话剥开了所有假马克思主义者的画皮。

有没有绝对的和谐?
完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臆想或自欺欺人、愚弄黔首的幌子而已!

孔丘最讲“和”,他的满嘴仁义道德掩盖的却是杀了少正卯的那把血淋淋的刀!

到底是“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

一分为二VS合二而一

辩证法VS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VS修正主义

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

觉醒团结的斗争VS自欺欺人麻痹愚弄“群氓”的伪善空洞的说教!

公然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斗争哲学”的基本要义、核心要义,就是公开的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还“党校”的“教授”呢!

哪家“党校”的“教授”?!


大家都来品味一下如何?——————

“王看来,国人长期以来是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的问题,从社会矛盾运动的原理出发,认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  ,而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是彻底实现这一变化的标志。”

“他进而说,共产党依然承认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再是动不动以斗争作为手段,而是通过执政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法来协调、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明确了“和谐”的价值导向。”

附:中新网新闻《“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中共执政理念转变 》

    2006年10月13日 04:24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二日电 题:“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中共执政理念转变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有人作了一个统计,自中共十二大以来,在历届中央全会作出的决定中,经济方面的有十五次,党建方面的也有十五次,而社会方面的决定,本次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唯一的一次。对这种说法,中共中央党校的王长江教授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有些简单化,不太认同。

  在他看来,这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不仅仅是有关社会方面的。这里的“社会”,不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应的概念,而是一个“大社会”的概念,更确切说应该是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等各个领域都囊括其中的概念。

  王教授认为,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看到,这个决定的作出,是和今天改革深化到了更全面、更系统层面的现实相适应的。他说,今天的改革已经到了不能再从一个层面思考问题的阶段,而是到了系统推进的阶段。

  王教授不愿意用“蓝图”一词来描述本次全会有关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他觉得不如说是中国全面推进改革的方向性决断,更可以是中国执政党执政理念转变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王看来,国人长期以来是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的问题,从社会矛盾运动的原理出发,认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而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是彻底实现这一变化的标志。

  王长江认为,执政党当然要承认社会矛盾的存在,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一矛盾。

  他进而说,共产党依然承认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再是动不动以斗争作为手段,而是通过执政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法来协调、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明确了“和谐”的价值导向。

  王教授表示,目前,管理和服务依然是政府责任所在,而这一“看得见的手”正是作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最好的补充和协调。怎样更好地履行这一责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正是执政党和政府应当摆在第一位来思考的问题。

【编辑:邱观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