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易宪容商榷:无原则的“市场化”是万恶之源
“市场化”是万恶之源
张建君
拜读了贵报2005年12月8号《目前许多问题并非市场之过》一文,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郁闷”!什么“中国经济能够走到今天完全是受市场之赐”,什么“否定市场化是对中国经济的误导”,这简直是缺乏经济常识的胡言乱语。
首先,市场经济和“市场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一切都要“市场化”,一切只能“市场化”,甚至连教育、医疗、监狱等都要求“市场化”,市场经济并不等于“市场化”。目前中国经济改革领域的大部分矛盾其实都是“市场化”的直接产物,不能正视这个现实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倒有可能“市场化”出最坏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市场经济。何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等于“市场化”,强调国家的宏观干预和调控,强调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基本内容。尽管现在非常不幸的是只提市场配置而不提计划调节,但只有兼顾了国民经济整体和宏观上“计划化”的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避免市场的失灵,甚至市场危机,避免“市场化”化出的经济难题和社会矛盾。
其次,市场经济有好有坏,但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市场化”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坏的市场经济,这是过去几百年资本主义“市场化”实践的历史总结。如果没有这个经验总结,就根本不会有整个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史,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和宏观调控。在世界范围内,苏联、东欧、拉美国家,没有一个是在“市场化”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了成功的发展;恰恰相反,基本上都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栽了跟头。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市场化”当作了市场经济的教条,丧失了对于国情的基本判断和民族经济理性应有的自立,割断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妄图搞出一个“市场化”的经济乌托邦,结果却陷入了“市场化”的经济烂泥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如果不能、不敢对这个“市场化”口号提出理论反思,如果不敢用社会主义给“市场化”的改革欲望带上笼头;那么,下一个栽跟头的就肯定是中国。
再次,什么是“市场化”,通俗的说就是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一切社会活动都通过市场交易的原则来实现。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自由市场,像有人主张的“在法治的环境下,交易即合理”,但多少罪恶假借法治的名义完成了其交易,我们难道可以堂而皇之的以“交易即合理”来加以辩护吗?这句话倒可以经典地被用做“市场化”的注解。什么是“市场化”,就是“在法治的环境下,交易即合理”。如此以来,一方面,就像马克思讲的:“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的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120-121页)。时下的中国,良心、名誉不都成为了可以用金钱交换的商品了吗?学者的良心、官员的名誉、妇女的贞节…,那一样不是在“市场化”的交易中败下阵来成为金钱的俘虏,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法治不健全或者制度规则不完善吗?这不正是“市场化”改革所带给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写真和显著变化吗?与现代西方社会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在典型“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出卖良心、名誉的学者、官员还追求表面的绅士风度或者偷偷摸摸私下交易以掩人耳目,事败后还稍微有廉耻之感;但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它们不但要求“市场化”的价格实现,而且恬不知耻的为这些东西“市场化”实现的合理性舞文弄墨、强词夺理。这样的现象,在学场、官场、商场都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收入严重两极分化、城乡、地区、行业、性别收入差距严重拉大……,这那一样不是“市场化”的负面影响所致。该文作者还知道“我们还需要完善的制度规则来弥补市场的失灵”,但国人稍微对于这些制度漏洞加以反思便被认为是“否定市场化”、便被认为是“具有煽动性”、便被认为是“把经济问题意识形态化”等等,祭起了尚方宝剑“市场化”加以打压,这那里是“笔者并不愿意与他人争论”,这简直就是“我”真理在握、你们有什么资格说话!你们今天的一切有什么不是“市场之赐”?你们有什么资格对于市场说三道四!这里真正只有一个词可以表达我的心情,那就是郁闷!如果学界对于“市场化”迷信到这个程度,那只能是知识的耻辱!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四点意见要表达:第一,中国经济能够走到今天并不完全是受市场之赐,中国90年代以前的改革没有“市场化”的提法但绝对没有90年代后期以来所谓“市场化”改革所产生的种种弊病,这里面恐怕“市场化”难逃其咎;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以来被解放了的经济能量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更不能简单地用“市场”取代。第二,不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市场化”改革是不存在的,最简单的道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化”改革改的就是经济基础却要与意识形态无关,这是典型的痴人说梦!第三、所谓“公权力侵害民众的利益”正是蒙“市场之赐”,公权力的放纵正是“市场化”改革改出来的李鬼,按照“市场化”改革逻辑改下去,现在他们还仅仅是李鬼,以后他们就可能真正是冷血阎罗。第四、正确对待“市场化”的改革倾向,就是要破除“市场化”的迷信。笔者没有任何反对市场经济改革的意愿,但笔者认为一切打起“市场化”旗帜、并且把不同意见归结为“不管这种言论是如何具有煽动性,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误导”这样的言论,其实就是典型的“市场万能论”,是市场经济最低级的教条。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而不是“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而不是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正义原则,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口号下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中国目前出现的所有社会丑恶现象都是蒙“市场之赐”,尤其是“市场化”改革所赐。如果说该文作者“中国经济能够走到今天完全是受市场之赐”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他也必须接受这样一个判断:即中国目前出现的所有社会丑恶现象同样“完全是受市场之赐”。因此,我们说“市场化”是腐败、失业、卖淫嫖娼、毒品泛滥、包二奶等等万恶之源就没有任何的错误!所以,我们并不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我们热烈的拥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而且我们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但我们所以反对的就是这种无原则、无条件的“市场化”改革,反对把它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当作包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百病的药方。实践已经证明苏联、东欧、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改革很彻底,但国家却没有了前途、人民没有了福利、甚至国破党灭、国不复国,试问这是什么样的“市场化”道路,这样的“市场化”道路能够发展中国吗?中国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明的大国,中国是一个知识精英并不匮乏的国度,中国是一个经得起历史和现实考验的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能因为“市场化”的尚方宝剑而连正常的不同意见都不敢表达!对于这种现象,我所说的就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市场化”是万恶之源!
作者:张建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品园4#楼124室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