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自尊与不屈——伊朗纪行

火烧 2005-12-20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讲述伊朗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展现其自尊不屈的特质,探讨中伊合作与‘东向’政策,分析伊朗核问题与国际关系,体现伊朗的坚韧与发展动力。
自尊与不屈——伊朗纪行


郑园园 

    
                              “伊斯法罕半天下”

    到伊朗采访,第一堂课是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这是认识伊朗的基础。
    这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公元前6世纪建立的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是它永恒的骄傲,而在后来漫长岁月中,外族相继入侵,近代又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这使它备感屈辱。
    伊朗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以硕大的黑色玄武岩刻制的“汉谟拉比法典碑”,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诞生于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令人伤感的是,这是一块复制品。法国考古学家1901年在伊朗西南部的古城苏萨发掘出这块石碑,将它运回法国,藏进了巴黎卢浮宫。
    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库房被辟为“伊朗珍宝馆”。珍宝馆的大门足有一尺厚,须6人持6把钥匙同时转动才能开启或关闭。犹如阿里巴巴走进藏宝洞,馆内的钻石、红宝石、绿宝石令人目眩。看着那些镶满钻石的王冠、凤冠、国王宝座、太阳床,记者感叹王室对宝石永无止境的占有欲,更感叹这个拥有油田和高原、草原和森林的西亚大国曾经有过的富足。据陪同参观的一位“伊朗通”对记者说,和温莎堡的珍宝来源不同,伊朗的珍宝是它自己花钱买来的。伊朗强大过,但是没有掠夺过。
    位于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半天下”,古代伊朗诗人的诗句,道出了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繁荣。扎因代河流经的这片沃土,在建筑艺术、宗教艺术、装饰艺术等众多领域,孕育出人类文明的灿烂花朵。辉煌的宫殿,雄伟的清真寺,花团锦簇的伊玛目广场,使这座城市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伊斯法罕还是伊朗伊斯兰史上最辉煌的萨非王朝(1502年—1736年)的首都,当时是商贾云集、宾客会聚的世界之城,其地位犹如盛唐之长安。

                                 拒绝侮辱和恐吓

    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伊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记者在伊朗采访,对这样的民族特质有真切的体会。在当前美伊交恶的形势下,这种民族特性表现为拒绝侮辱和恐吓。2002年,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把伊朗定为“邪恶轴心”国家;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伊朗面临大兵压境的险境。几年来,同仇敌忾的悲壮情怀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记者和伊朗外交部副部长萨法里曾有过一段对话。记者说:“美国认为,伊朗是石油大国,你们为了发电而不惜耗巨资兴建核电站,动机值得怀疑。”萨法里盯着记者,足足几秒钟,他一字一句问道:“这究竟是你的看法还是美国的看法?”那神情、那语气明明白白:“怎么能听信如此荒谬的说法?”萨法里一条一条摆出伊朗发展核能的理由后,反问道:“美国的资源多还是我们的资源多?是美国的核电设施多还是我们的多?石油再多,也有枯竭的一天。美国发展核电的理由就是我们发展的理由。”
    采访其他人也有类似的体验。伊中商会主席达内希曼德是商界元老级人物,说到美国口气变得严厉:“我们不害怕有些国家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受到的恐吓还少吗?”那一天,在伊中商会的座谈会,竟变成了自发谴责美国的论坛。在伊朗历史最悠久的《消息报》参观,问及如何处理美国批评伊朗的新闻,广告部主任哈比比说:“美国天天骂我们,我们习惯了,不必太看重,更没有必要把他们的那些话放在头版。”
    1980年—1988年,伊朗被拖进两伊战争。8年间,60万生灵涂炭。这个国家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阵亡者墓园,它们无言地诉说着伊朗遭受过的苦难;1980年美国使馆人质事件后,美伊断交,美国制裁伊朗。这个国家被封锁整整25年!陈旧的道路、破损的建筑告诉我们:伊朗需要重建。太憋屈了,封锁!举一个例子:记者进出伊朗,抵达和出发的时间分别是凌晨2时半和3时半,原因是不少外国航空公司在航班安排上给它“穿小鞋”。伊朗有波音飞机,但是没法更换零部件,只好躺在仓库里。目前使用的多为前苏联制造的飞机,机龄至少25年。

                                 选择自己的颜色

    “伊朗也是一种颜色”。一位资深伊朗问题专家这样说。他说,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选择自己国家的“颜色”。政教合一制度,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选择:是对巴列维国王极端亲美政策的反动,是对违背民族和宗教传统的全盘西化政策的否定,也是对王室造成的贫富不均的反抗。不然,何以霍梅尼登高一呼,王朝顷刻崩溃?
    伊斯兰革命革了美国亲密盟友巴列维国王的命,也革掉了美国掌控霍尔木兹海峡的特权,该海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上石油生命线之一,美国做梦都想重新掌控这个战略通道,而一个反美的伊斯兰政权,成为重大障碍。这是美国对伊朗现政权恨之入骨的理由,也是“邪恶轴心”论出台的大背景。
    波斯王居鲁士、大流士的后代们,生就了自尊和不屈。当人家给扣上“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的帽子时,他们怎么会逆来顺受?伊朗人会对政府发牢骚,但是不会在国家受围困的时候对美国说软话。那些激烈的言辞可以解读为对不公平指责的抗议,可以理解为要找回民族尊严的内心呼唤。

                                “东向”政策

    伊朗面临着高失业率的困境,目前失业率在20%以上。但据一些经济学家估计,实际上甚至可能高达30%。全国7000万人口中,30岁以下的有3600万,其中,每年约有150万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很大。伊斯兰革命后“婴儿潮”一代苦恼地在劳动市场徘徊。德黑兰夜景之一是交通堵塞。问及为何夜间也塞车,友人答曰:“失业的人太多了,无所事事,没有夜生活,油价又便宜,就开车兜风。”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曾提出“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激进口号,一度对外封闭。而今,伊朗渴望打破封锁,对外开放。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把失业率降下来,政权才有民众支持。为打破被封锁的困境,伊朗于1995年制订了“东向”政策,2001年出台了“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所谓“东向”,就是重视和加强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大国的合作。具体而言,伊朗开放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对外提供了开发项目。迄今已与外国石油公司以产品回购的方式签订了数十个合同。
    1999年,伊朗在布什尔省的阿鲁萨发现了新的油气田,它沿波斯湾海岸伸展约300公里,面积1万公顷,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之一。伊朗石油部采取新政策,将它辟为“能源经济区”,规划分25期开发,总投资约1000亿美元。2002年正式开发以来,已完成5期工程,投资200亿美元。除了第一期由国家石油部投资外,其余4期分别由俄罗斯、法国、马来西亚等国投资。即将启动的第六、七、八期工程主要由韩国投资。阿鲁萨的国际机场和油轮码头都已竣工,输气管道也已铺就,投资公司可根据回购合同购买油气。
    位于德黑兰郊区的忽德鲁公司是西亚和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企业,年产各类车辆60万辆。其中三麦轿车已在中东地区热销,2004年被评为世界十五大品牌车。该厂和日本、韩国合作密切。机械手是“现代”的;重型设备是“日立”的。
    记者在阿鲁萨油气田和忽德鲁公司参观,仿佛听到了一个不甘落后、奋力追赶世界潮流的国家的跫音。

                              “邪恶轴心”遭唾骂

    上述两处的建设热潮也使我们领悟到“东向”政策提供的巨大机会。伊朗人记住了在最困苦的时期,中国人没有疏远他们,记住了在遭受封锁的岁月,凡涉及国计民生的生意,西方不少国家不是拒绝就是留一手,而中国对他们真诚相待。友谊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中国在伊朗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德黑兰电气化铁路项目是我国承建的第一个民用工程项目,1999年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经安全运行6年;2004年,我国北方公司又在竞标中战胜了西门子、大宇和伊朗政府下属的公司,获得德黑兰地铁4号线工程总承包合同。
    中伊经济发展水平有约20年的差距。机械设备、轻工、化工、纺织、仪器仪表、粮油食品等等,伊朗市场都有需求。中伊贸易额从起步时的两亿美元达到去年的76亿美元,目前正向着百亿美元大关冲刺。近年来,已有1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进入伊朗,进行海外工程承包、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通信等业务。其中,海尔的投资已经从1999年的63万美元增加到300万美元,苏州阀门厂投资147万美元与伊方合资生产阀门;秦皇岛市冠宇公司投资72万美元建立的合资鸵鸟养殖场等,均进展顺利。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各行各业人员在伊朗合作良好,没有出现恶性竞争。
    记者参加了中国在伊朗的商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聚会。“邪恶轴心”?他们哑然失笑。他们向记者列数伊朗人的种种优点:最大的优点是守信用。中国公司在中东和海湾不少国家有合作项目,人们普遍认为,伊朗是支付能力和信誉最好的国家之一。伊朗人谈合同时斤斤计较,但一旦签了合同,就不会赖账。在1988年至1999年油价低迷的那些年,也有拖欠,不过人家主动写欠条,到时连本带息一块还清。“因为他们很自尊呀!”这些“伊朗通”还说,伊朗社会治安良好,老百姓特爱干净。其中一位说,他在伊朗工作三年了,没有见过打架斗殴事件,随地吐痰者也只见过一个,“所以,这个国家基本没有传染性疾病”。记者深有同感,走了几个城市,无论哪里都很整洁,卫生间也都冲洗得干干净净。
    我国驻伊朗使馆商务官员说,目前来伊朗工作,生活上也还有些不便之处,娱乐活动很少,各级机构办事效率较低。但是,同我们享有的机会相比,这些不值一提。
    我们在谈论中伊合作的光明前景时,西方舆论却分析美国敢不敢打伊朗。美伊怒目相向25年,没有邦交,没有沟通和对话,这正是“大中东计划”的先天不足之处。美伊关系的死结,何时才能解开?
   
(《环球视野》摘自200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