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主流精英们的最后法宝

火烧 2005-12-1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吴敬琏引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改革,指出其忽视国情,未能明确利益集团定义,强调改革需结合中国实际,关注贫富差距与市场影响。

  

  “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在反市场体制上结成联盟。打着弥补市场缺陷的口号,大众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就此改变。”如同引用“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要让病人知道药品的成本一样,吴敬琏继医疗必须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呐喊之后又一次显示了对西方学术著作的掌握,并以此来说明中国的金融改革。

  据称,吴敬琏的这段话出自《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注]。奇怪的是吴敬琏搬了来说明中国的事。我不能不说上几句。

  其实,如果真有反对改革的,那必然是出于利益,这是个常识。吴敬琏偏偏要引用西方洋人的话来加以说明,不仅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联想到吴敬琏一贯市场化的主张,更让我感觉吴敬琏已经陷于来自西方的说教不能自拔。

  外来的说教往往脱离中国实际。吴敬琏既然引用了他人的话来说明问题,本应该交代清楚前提,究竟“利益集团”代表的是些什么人。可惜,吴敬琏语焉不详,把关键问题留给了听到他这句话的人。

  我们知道,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已经富了起来的一群人,这部分人不多,占人口比重很小却拥有财富的相当大部分。问题在于,这部分人是不会反对进一步的市场化的,他们从吴敬琏所主张的市场化中得益。

  按吴敬琏的一贯主张,似乎只能猜想他所谓的“利益集团”是指在贷款方面一直享受某种优惠的国企。可是,用“利益集团”这样的术语来形容国企,显然不符合实际,事实是建国以来为国民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国企已经被妖魔化正在苦苦挣扎之中,既得利益何在?况且,国企的员工下岗的不在少数,他们只能属于吴敬琏引用的话中的“贫困群体”而非既得利益者。当然,吴敬琏或许这里是指国企的管理层,但是我们分明看到,国企的管理层反而是希望进一步的市场化的,前一阵喧嚣尘上的MBO就是明证。

  吴敬琏不交代清楚究竟“利益集团”是指些什么人,是子虚乌有还是欲说还休,不得而知。

  其实,《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书中提到贫困群体“反对市场体制”是因为市场体制的深入将使得他们的处境更为艰难。吴敬琏本该从此着手,认真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可是,我们只看到了“反对改革”的帽子,而没有看到作为经济学家的吴敬琏的有理有据的国情分析。吴敬琏应该注意到的是,在那本书提到的现象即贫困群体反对市场体制时,那些贫困群体处于何种状况。中国的事实是,收入分配恶化到了基尼系数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社会和谐受到威胁的危险程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简单地用洋人的话来为自己的“反对改革”的帽子撑腰而不去分析这所谓的“反对改革”的理由何在,吴敬琏不觉得是偏离了中国的实际吗?洋人的教义和民众的呼声,吴敬琏何必选择前者?

  在人们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大业进行认真的思索时,包括吴敬琏在内的某些人继“失语”之后,又祭出了“反对改革”的帽子,这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拙劣手法,必须要加以驳斥。

  什么是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以“共同富裕”为宗旨的改革,是得到全国人民包括贫困群体的拥护和支持的。人们怀疑的,是那种食洋不化一味只知道按照西方新自由主义教义照搬导致两极分化的所谓“市场化”,因为这将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基础,最终是损害经济发展的环境。

  然而,认识并不统一,有两种改革观。一种是以大众的利益为目的因而能坚实稳定地走向成功。这种改革观深刻地理解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搞两极分化只能是灾难,因此这种改革观不照搬西方的经验而用中国的国情来衡量任何一种理论的正确与否。持这种改革观的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恶化表现得忧心忡忡,对“贫困群体”赋予极大的同情和支持。持这种观念的人深刻地懂得改革和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不单方面地只强调体制的变革。

  另一种是只要体制而忽视大众的利益,他们唯心地把体制的变革理解成与发展无关,因此无视民众的疾苦无视社会的失谐。由于不谙国情无力从国情中提炼出真正适用的经济理论,其理论主张便注定只能是照搬西方的,他们动辄用西方的尺度来衡量并指责中国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眼光局限于“市场化”是持这种观念者的最重要特征,把一切都归咎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因而一成不变地主张“市场化”。这种人无视基尼系数高达0.5的事实,无视大量下岗工人的存在,无视外贸依存度高达70%,无视内需的不足,只知道接轨只知道市场化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公然说官员索取剩余是帕累托最优公然主张往国资里吐痰。正如吴敬琏在股市逼近千点时,公然说千点无意义,要的只是一个好的体制。这种改革观,必然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对此,邓小平早就有所警惕,他指出,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

  吴敬琏说的“反对改革”的人,其实只是坚持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即上述第一种改革观。而吴敬琏等,事实已经表明是要走第二种根本走不通的路。我们看到,在大众的批评声中,主流经济学家们“失语”了。这现象说明了盲目照搬新自由主义教义的作法根本经不住中国国情的推敲,主流经济学家们根本拿不出有力的理由来为自己和自己的主张辩护。于是,他们祭出了“反对改革”的帽子法宝。

  这里令人深思的是,姑不论吴敬琏不去深刻分析他所谓的“贫困群体”状况如何应该如何取得他们对改革的支持是犯了经济学家的大忌,仅就这帽子来看,竟又是来自于西方!

  然而,这有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洋法宝了。因为,人们已经开始思索,姑且不论吴敬琏们主观上是否代表着既得利益集团在说话,客观上的确如此。因此,他们走的是一条缺少广泛支持注定在中国行不通的路。如果硬要搬出“反对改革”的帽子来,那这顶帽子只适合盲目向西方看齐的人自己戴上。

——————————————————————————

[注] “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在反市场体制上结成联盟。打着弥补市场缺陷的口号,大众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就此改变。”上面这段话出自《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著者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两位金融学终身教授。见http://www.southcn.com/opinion/pe/200512160374.ht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