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与常修泽教授讨论改革

火烧 2006-01-1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常修泽教授对改革方向的讨论,指出其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强调改革需回归社会主义本质,反思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在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排除“左倾化”“伪市场化” 力保改革基本方向》一文。常教授似乎很公正,但阅读之后,他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本文按常教授的思路讨论如下问题。

一、“改革方向”

常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对因果关系。原因是:“中国的改革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果是:“力保改革方向”。显然,常教授认为原因的命题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个语境中,常教授制造了一个逻辑混乱,把“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转换为他假设的原因的主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样“转换”很巧妙地去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命题中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质”的规定性。或者说“社会主义的质”被置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联系常教授的谓语“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内涵,就只保留了“市场经济的质”。社会主义的质与市场经济的质描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概念。社会主义的质,政治上的表述就是政体和国体;经济上的表述就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文化上的表述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双百方针”。这种社会主义的质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的规定性。常教授悄悄地消解了这个“规定性”。所以,主流精英的“改革方向”早已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代价论”、“冰棍论”、“吐痰论”、“接轨论”等为基础的“改革”,不仅使腐败蔓延,道德堕落,造就了许多爆发户、特权阶层,还把毛泽东时代为人民谋利益的基本福利待遇视为“大锅饭”、养“懒汉”破除,所造成的后果,即使按照邓公的“如果”论衡量,也已经失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不能“力保”的,应该否定。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的改革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的”,“这样一种思路还灵不灵?这个目标要不要确保?这个基本方向要不要坚持?”而是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常教授说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显然指向“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里所表述的两项功能,也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范畴,把“共相”的管理方式作为“改革方向”的理论错误直接导致了实践的混乱。

   常教授还说:“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相统一的具体体现。”这个命题正处于被“国情”检验的过程,至少从目前讲仍是理论判断,何以能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结论,难道在此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不起效用?

其实,被消解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主流精英暗箱操作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还是“野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境遇中的“改革到位”群众是不会欢迎的,而所谓“不是苦于改革的激化,而是苦于改革的‘不到位’”是典型的主流精英心态。

    常教授还谨慎的进行了逻辑推论。他提出了改革“试错成分”论。在此话语中,改革中的“错误”就成了很难避免的东西,因此是合理的,其根源是“转轨”(把主流精英的错误最后归结到了计划经济头上)。接着他又使用“某一方面”、“某些地方”、“偏差”等术语限定了“错误”的范围,最后,他的结论是“局部矫正”。常教授的逻辑推论掩盖了事实的真相。1、“试错成分”是容许的,但“代价论”、“冰棍论”、“吐痰论”、“接轨论”制造的“错”是不能容许的,从其造成的后果看,这是一种意图明确的“罪”。2、这里预设了主流精英的双重标准。改革可以试错,但是毛泽东时代和计划经济是不能试错的。所以,对“过去”可以抓住一点全盘否定,而对“改革”中的错,可以不认、淡化、回避、推委。(如把许多或归结到转轨时期的不可避免,或推给政府没有转换职能)。3、有些方面已不是错的问题,而是失败的问题。常教授提到的“教育产业化”、“泛市场化”和医疗改革已被国情证实为失败的改革。4、这些错已不是一个“局部矫正”的问题,除3提到的外,还有国企改革、农村改革中的错,所以,是全局改正的大事。中央正是看到了这点,才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

二、“左倾化”

常教授提出了“左倾化”的问题,并定义为“传播怀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有的甚至想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操作,则会使改革出现“左倾化”的倾向,以至回到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这种定义,有三点需要纠正。1、“传播怀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应当容许。这是一种反思,代表了现在与过去合理交往的行为,是进步。它描述了不在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断裂和对立的历史,而应当理解为批判的范式运动,后者应从前者继承合理的价值工具和合理的技术工具。主流精英改革的许多失败已证明否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及其巨大成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走不通的。2、“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1958年后中国改变了苏联模式,已经不存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而代之为民主集中的经济体制。所以,“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常教授自己的假设。3、“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这更是对事实的歪曲了,它表明了常教授的新自由主义立场。以人为本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心内容,具体表现为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在这个动机上产生的以大庆、大寨和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贡献性竞争及高层次精神被老百姓永远铭记和引为自豪。相反,新自由主义,老百姓能答应吗?

三、“伪市场化”

这不是“有些人”的问题,而是在改革中产生的学界精英集团、政界特权集团、企业界“爆发户”集团所要坚持的“改革方向”。这个“改革方向”与同人民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不坚决否定,中国经济总有一天会被折腾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