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国企改革的两段插曲:“学邯钢”和“三大战役”

火烧 2006-01-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6
文章回顾国企改革中‘学邯钢’与‘三大战役’两段重要历史,分析当时国企管理方式及改革背景,强调改革并非单纯‘卖光’,而是经历阵地争夺战与战略转移阶段。

  国企改革的两段插曲:“学邯钢”和“三大战役”   
      田嘉力 

   如今说起国有企业改革,人们会直接了当地说成“国有企业改制”。国企改革比较复杂,而“改制”就单纯得多也明确得多,“改制”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卖”,也就是中小国企进行“产权转让”。说的次数多了,有些非企业人士就形成一种误解,以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方式就是“产权转让”,就是“卖”。有些人以为,从国企改革开始起,就已经定下了“改制”和“产权转让”的战略目标。今天的局面只是水到渠成,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不对的。如果把现在的局面看成是国有企业“战略转移”阶段,则在此之前还存在一个“阵地争夺战”阶段。换句话说,负责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放弃国有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下决心要把国企“卖光”。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对国企的管理权和支配权,他们不是自愿放弃这块阵地的。他们做过努力,我把那种努力称为国有企业的“阵地争夺战”。只不过,他们的努力失败了,如今他们只好放弃。在以“卖光”为特征的“战略转移”阶段之前,确实存在一个国有企业的“阵地争夺战”阶段。这个阶段可圈可点的事件有两个:全国工业企业“学邯钢”和机械工业的“三大战役”。

    这两件大事发生在1996年至1998年之间。那时候我在某中外合资企业里做“企管”工作。虽然是中外合资企业,但中方的股份仍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关于全国工业企业“学邯钢”和机械工业的“三大战役”,中方母公司及上级政府部门同样会给合资公司发指令、下文件,要求上报的总结、汇报、经验介绍,一样也不能少。

    “企管”工作,是沿用国有企业的套路。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全都设立了“企管”部门,有的叫企管科,有的叫企管处,有的叫企管部。视企业的规模和“级别”而定。“企管”部门的任务是负责企业的改造升位、创优升级、推行现代化管理、班组建设,以及企业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我所在的合资企业,已经不再设立“企管”部门,但为了应付中方母公司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文山会海,仍然指定了兼管“企管”工作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先说“学邯钢”。1996年初,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国家经贸委、冶金部《关于邯郸钢铁总厂管理经验的调查报告》,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邯钢经验的热潮。“邯钢经验”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邯钢经验”是邯郸钢铁总厂创立的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管理经验,该经验基本做法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实行“倒推”,以确定每道工序应控制的生产成本,如果超过了就将被“否决”,也就是说这项工作不合格,工资奖金就受到影响。

    因为是国务院批转的文件,全国的工业企业全都必须遵照执行。这颇有点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势头。在各企业里的声势是很大的。但我却因此吃够了苦头。当年的事真有点不堪回首。

    在1996年到1997年这一段时间里,“学邯钢”是工业界的一件大事,各企业不断地接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认真贯彻邯钢经验,要成立对口的领导班子,一般都是企业第一把手亲自挂帅,还要成立专门机构,要有计划、有考核、有总结、有经验,把成本层层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职工。我们这个合资企业也不例外,不断收到中方母公司、机械工业部、省市工业厅关于“学邯钢”的文件,要求上报材料,交计划、交总结。合资企业里的外方人员对此根本不理解,中方领导人也很为难,因为外方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以800万美元作价参加合资,合资公司的任务之一就是认真学好外方提供的成熟经验,这是花了800万美元买来的,国家的钱不能白花。外籍总经理根本不过问“学邯钢”的事,“学邯钢”的工作也基本无法推动。中方副总经理虽然挂名当上了“学邯钢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成立了“学邯钢办公室”,其实等于虚设,一些挂名委员根本搞不清楚“学邯钢”是怎么回事,更别想落实到车间、落实到班组、考核到个人了。凡是上级发下的“学邯钢”方面的文件,领导一律批示:请“学邯办”整理上报。对这些领导人我太了解了,要叫他们像《列宁在十月里》的斯大林批示“我们不理睬他。--- 人民委员斯大林”一样,批示“我们是合资企业,暂时不学邯钢。--- 副总理×××”,那可没门,这些正处级、副处级领导们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也没有这种胆量。

    那我们怎么办呢?明明没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什么“指标细化、考核到人”等等根本没有作(因为外方管理人员负责抓车间的工作,他们专注于推行×国×××公司的管理方法,却不知道也不想听“邯钢经验”),但上级部门又要求我们报计划、报总结、交汇报,公司领导也批示了叫我们“整理上报”, 我们又怎敢不办?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段时间真不知是怎么熬出来的,其苦难程度与高中生参加高考的“黑色七月”也差不多了。这样的材料又不能瞎编,只好在外方管理经验中硬把一些与成本挂得上边的内容改头换面贴上“学邯钢”的标签,按上级文件的口径加以“改造”。此中真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好在那些发文件的“领导部门”也是在糊弄他们的上级,并没有认真审读我们报上去的计划、总结、经验、成绩。两年多的“学邯钢”总算应付过去了。

    接着再说“三大战役”。人人都知道解放战争中有“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机械行业居然也冒出个“三大战役”,非企业人士听了往往会发笑。别笑,这个“三大战役”和前面所说的“学邯钢”一样,都是大有来头的事,所有接到通知的企业,没有哪一家敢置若罔闻,是好是歹,总得应付一番。机械行业的“三大战役”具体内容是:搞好“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开发能力提高”这三项工作,也就是这“三大战役”。

    1997年机械工业部颁布了《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进步示范工程实施办法》。说是“为了保障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和开发能力提高“三大战役”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加强企业管理。所以,拟定了《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实施办法》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进步示范工程实施办法》,现予颁布,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其规定之繁琐,条文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本文就不罗列了,以免招人痛恨。

    这项工作与上述的“学邯钢”交叉进行,如果各企业真的认真按照文件去做,足可把企业搞得天翻地覆。好在大家都有了经验,对付文牍主义都有一整套办法。我们把“学邯钢”和“三大战役”来个“资源共享”,改头换面,互抄互用,哪边的“鬼子”催得急,就先应付哪边。糟蹋了纸张无数,也牺牲了若干脑细胞,且让打字员个个患上“肩周炎”,却也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余悸。

    行文至此,国企改革中的两段“插曲”就介绍完了。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想要进行一点反思。国有企业改革到了今天,已经进入“改制”和“产权转让”阶段。似乎意味着负责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已经认输了,承认自己管理不好国有企业,只好一“卖”了之。可是我认为他们输得不明不白,他们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从“学邯钢”和“三大战役”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搞不好,有关部门还是很着急的,他们也想挽回败局。只是,他们想出的“金点子”没说到点子上罢了。国有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运作的。在哪里建厂,投资多少,招工多少,采购何种设备,生产什么产品,原材料从哪里来,销售渠道向哪里去,全是政府部门在指挥。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进入改革时期,政府部门仍然在通过“学邯钢”和“三大战役”等方式在进行指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就是被这种“管理”给“管”死的。这些官员直到把国企“卖”得相当多了,也仍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说他们是输得不明不白。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掌权者,如果对所管辖的事物是内行,就把它偷光;如果是外行,就把它糟蹋光(大意)。而现在呢,某些官员们是把国有企业“卖光”。我不知道他们算是内行还是外行。事实上,国有企业搞到今天的局面,重要的原因是那种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是某些不懂经济建设、习惯于瞎指挥的官员的“管理”把国企“管”死了,而不是公有制的错误。官员们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听信“经济学家”的鼓动,不负责任地把国企弊端归因于公有制,仓促地把全面私有化当成法宝,没有找准病根就草率地决定“一卖了之”,他们难辞其咎。当小岗村模式和南街村模式孰优孰劣再次引发争议的时候,我们太有必要重新审视国企成败的原因和出路何在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